劉培霞,陳靖濤
(陽光融和醫(yī)院影像中心 山東 濰坊 261000)
腎臟占位性病變有多種不同類型,也有良惡性之分,腎囊腫、腎膿腫、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囊性病變大部分是良性病變,而實性病變則多為惡性病變[1],如腎細胞癌、內(nèi)分泌癌、集合管癌等。臨床治療腎臟占位性病變的主要方法除了常規(guī)保守治療,就是手術治療,但病變的良惡性不同,治療方式上就會有較大的差別。因而,對腎臟占位性病變的良惡性鑒別就成為臨床診療的關鍵所在,但也是難點所在[2]。影像學檢驗是最常用的診斷手段,其中超聲以其操作簡單、快捷、經(jīng)濟的優(yōu)點成為首選方法,但其對體積較小的囊性病變以及內(nèi)部血供不足或有缺血性壞死的惡性病變檢驗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3],鑒別難度較大。可以作為初篩的手段。而CT和MR的出現(xiàn)以其良好的分辨率、高診斷準確率成為臨床診斷的新選擇。本文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經(jīng)超聲檢查診斷為腎臟占位性病變的患者53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CT和MR對其進行進一步診斷,分析二者在疾病診斷、良惡性鑒別等方面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經(jīng)超聲檢查診斷為腎臟占位性病變的患者53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7例,女26例,年齡在33~78歲,平均年齡為(54.3±8.1)歲,超聲見病灶位置在左腎和右腎的分別有25例和28例,其病灶直徑在5~135 mm,平均(58.2±13.5)mm。
患者入院后經(jīng)腎臟穿刺病理檢驗或手術病理檢查,均確診為腎臟占位性病變,且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的患者分別有18例、35例。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進一步實施CT以及MR掃描,影像學資料完整。
CT掃描:檢查前一周,患者不得實施消化道檢查,檢查前禁食6~8 h,并在正式掃描開始前的半小時飲水800~1000 mL,使腸道充盈。檢查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管電壓120 kV,管電流為SmartmA 200~500,層厚5 mm,螺距0.992:1,矩陣512×512。常規(guī)掃描結束后,使用高壓注射器向患者的肘中靜脈輸注碘海醇(國藥準字H20094085,湖南漢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濃度為370 mg/mL),對患者行動脈期(20~30 s)、靜脈期(50~55 s)、延遲期(180 s)的多期掃描,將患者掃描獲得的參數(shù)傳送到工作站,進行三維重建,重建層厚為2.25 mm。
MR掃描:檢查前要求患者禁食禁水4h以上,并引導其進行呼吸訓練。檢查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抱頭,身體居中,呼吸門控管通常置于胸前壁肋下。掃描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3.0TMR掃描儀,掃描范圍是整個腎臟,掃描序列為:冠狀位BH-CorT2SSFSE(TE/TR=68/Min)橫斷位呼吸觸發(fā)fs-T2Propeller(TE/TR=77/9474)序列及DWI(b=1000)序列,BHLAVA-Flex(TE/TE2/TR=Min/2.2/4.3),然后使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靜脈向患者注射釓特酸葡胺(國藥準字H20153167,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對比劑,注射速率為2.5~3.0 mL/s,注射劑量為0.2 mmol/kg,對患者行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LAVA-Flex序列,掃描參數(shù)為TE/TR=2.2 ms/3.7 ms,做MPR重建。
所有影像學攝片結果均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共同閱片和分析,如二人出現(xiàn)不同意見,可以引入第三人進行閱片分析。
觀察患者采用CT和MR診斷的影像學圖像特征,鑒別病變的良惡性,并以最終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和MR診斷良惡性腎臟占位性病變的符合率和準確度。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3例腎臟占位性病變的患者經(jīng)CT掃描,共檢出良性病變16例,惡性病變37例,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其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2.22%(13/18)、91.43%(32/35),其診斷良惡性病變準確率為84.91%(45/53);經(jīng)MR掃描,共檢出良性病變16例,惡性病變37例,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其診斷符合率分別為66.67%(12/18)、88.57%(31/35),其診斷良惡性病變的準確率為81.13%(43/53),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2334,P=0.8899>0.05)。見表1。
腎臟占位性病變是一類腎臟異常改變的疾病的統(tǒng)稱,且多數(shù)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給診斷造成了阻礙[4],而對病變位置的準確定位,對病變類型的有效定性,則是患者治療方案制定的基礎。良性病灶的患者往往可根據(jù)病灶的大小選擇性使用組織切除術或者病灶挖除術進行治療;而惡性病灶的患者可能存在腫瘤的遠處轉(zhuǎn)移或者血管侵犯情況,需要聯(lián)合應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放化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層螺旋CT和MR掃描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文對超聲檢查判斷為腎臟占位性病變的患者進一步實施了CT和MR掃描,可見二者均能對腎臟占位性病變進行有效診斷,并對其良惡性有很好的鑒別效果,總的診斷準確率均在80%以上,效果值得肯定。其中,CT在掃描診斷中具有掃描速度快、圖像分辨率高的特點,對體積較小的病變也能有效判別。在其影像學圖像上可以觀察到,患者有腎臟增大、軟組織變厚的情況;惡性腫瘤的患者其脂肪組織模糊,腫瘤有蔓延生長的趨勢,侵犯深靜脈血管的患者還會有靜脈擴張表現(xiàn),腫瘤呈低密度改變[5]。而MR在腎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中,可以在圖像上完整顯示腎臟的整個外形,并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病變大小、對周圍組織的侵犯程度等進行觀察,為惡性腫瘤的分類、分級提供比較可靠的依據(jù)[6-8]。對于發(fā)生深靜脈血管侵犯的患者,通過增強掃描,可以明確觀察到惡性病灶的血流供應情況,具有操作簡單、成像快速的優(yōu)點[9-10]。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有效避免穿刺組織學活檢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是比較理想的診斷方法,其中CT鑒別良惡性病變的基礎在于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差異;而MR則是通過不同組織在多方位掃查中表現(xiàn)出的信號差異來對患者的病變類型進行判斷,參數(shù)比較豐富,兩種方法在診斷中各有優(yōu)勢[11-12]。
總之,CT和MR在腎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過程中,效果基本相當,但二者診斷的原理不同,技術優(yōu)勢不同,可以聯(lián)合應用,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提高診斷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