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是眼界
三歲的時候,我媽要讀電大,沒時間帶我,爸爸就把我?guī)г谏磉?,坐著火車走遍祖國大地——這是因為我爸是個礦物勘探工程師。打孔鉆探,有礦開挖,沒礦就撤,不會在一個地方待上很久。
等到上小學(xué)面試,老師問我去過哪里,我說除了西藏和新疆,哪兒都去過了,老師大吃一驚。
其實一個孩子哪里記得這么多地名呢?他只記得一個個綠皮車廂和一個個礦。
每次一到礦上,爸爸就把我丟在招待所,自己下礦去了。等我爸爸工作十多個小時回來,常常會看到我趴在暖氣邊睡著了,手邊散開的是別人塞給我當玩具的軸承或礦石,嘴邊油光滑亮,臉上全部是黑手印——每個礦工叔叔經(jīng)過我,都忍不住,要在我臉上捏一下。
就是在這樣的旅途里,我看到了大半個中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還接觸到了很多人。后來我們家定居到了深圳,爸爸有很多好朋友,經(jīng)常來家里聊天,在我家的客廳里,我看到了很大的社會。
所以,當我騎行橫穿中國時,很多人都覺得是“難事”,可對我來說,都只是童年的重來……
所以,我認為對于一個男孩子來說,眼界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個是勇氣
有一天,我對我爸說:“以后我想考飛行員”。
爸爸回答:“咦!這個帶勁?!?/p>
后來,我又想去北京。
爸爸又說:“北京是個好地方,值得去看看?!?/p>
在北京,我借住在一個親戚家。那里離北大、清華都很近,我爸給我的唯一忠告是:“你可以多去看看。但在院子里騎車要小心,因為都是中科院宿舍,不小心都能撞翻一個享受國務(wù)院津貼的專家?!?/p>
接下來,我留在了北京,我爸給我一萬五千塊錢,說:“這是借你的,以后要還?!?/p>
從此,我開始了北漂生活。
北京——深圳。我和父母。
近還是遠?大還是小?困難還是容易?
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的我,憑一股勇氣,走自己的路,而且越走越寬。
第三個是良好的學(xué)習習慣
有段時間,爸爸要考第一批高工;我要小升初;媽媽好像也要考試。于是,我們家里怕外人打擾,就把客廳大燈關(guān)上以示無人。三個人每人一盞臺燈躲在暗中看書。
媽媽經(jīng)常遞個水果,順便檢查下我有沒有偷看小說;爸爸看累了,就過來摸摸我的頭,等我睡覺了,他就點著臺燈在我床邊看書。
我們家度過很多這樣的三盞臺燈的晚上。
三個人、三盞燈,和三個燈下讀書的人。
等我年齡再大點,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潛移默化。讀書的習慣讓那樣一個從小“四處奔走”的我,能靜下來,能學(xué)會獨立思考,可能正是父母讀書的“身教”教育了我。
良好的學(xué)習習慣,也讓我走得更遠、更穩(wěn)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