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常見的早期診斷有咳嗽、痰中帶血、胸痛、氣促等呼吸系統(tǒng)表現(xiàn),而臨床上有部分肺癌病人以肺外癥狀表現(xiàn)為主,如以腦部癥狀為首的癥狀如頭痛、頭暈及肢體活動障礙就診,易被初診為腦梗死[1]。急性胰腺炎是一種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胰腺消化酶在胰腺內(nèi)被激活,繼而發(fā)生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學性炎癥。急性胰腺炎病人臨床常表現(xiàn)為中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水平升高。巨淀粉酶是血中淀粉酶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形成的一種大分子復合物,其無法通過腎小球,不易被腎臟清除,導致巨淀粉酶血癥發(fā)生。巨淀粉酶血癥的診斷標準為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而尿淀粉酶水平正?;蚪档?,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1%。該病臨床較為少見,易被誤診為急性胰腺炎[2]。本院收治1例肺癌合并巨淀粉酶血癥、胰腺炎病人,現(xiàn)報道如下。
病人,女,85歲,2010年12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頭昏,至本院就診。病人主訴頭暈呈發(fā)作性,與體位變化無明顯相關(guān),持續(xù)時間長短不一,伴雙下肢乏力,腳踩棉花感,行走欠穩(wěn),無惡心嘔吐、頭痛耳鳴、視物旋轉(zhuǎn)、意識喪失、感覺障礙、四肢抽搐等。查頭顱CT提示腦梗死,予以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改善腦部循環(huán)及代謝等治療后癥狀緩解。但上述癥狀于2010年12月至2020年4月期間反復發(fā)作,病人多次住院治療。
2020年4月病人感覺頭暈再次發(fā)作,與立臥體位改變有關(guān),起床時加重,伴雙下肢乏力麻木,遠端為主。病人行走欠穩(wěn),拄拐行走,行百米自覺乏力,無頭暈耳鳴、視物旋轉(zhuǎn)、行走偏斜;伴胸悶、心慌、氣喘、平臥困難,無畏寒發(fā)熱,稍有咳嗽,少白痰;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nèi)容物,非噴射性,無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尿量尚可;精神一般,睡眠欠佳,胃納差,二便如常,近期體質(zhì)量較前無明顯變化。入院查體:體溫36.5 ℃,脈搏70次/min,呼吸頻率16次/min,血壓120/80 mmHg,神清,精神稍萎,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及散在出血點;頭顱無畸形,雙側(cè)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頸軟,雙側(cè)眼球活動自如,無明顯視野缺損;舌伸居中,無口歪眼斜,懸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粗聽力正常,轉(zhuǎn)頸、聳肩有力,雙側(cè)對稱。急查頭顱、胸腹部CT示:右肺慢性炎癥,上中葉支氣管明顯狹窄伴腫塊,左肺多發(fā)結(jié)節(jié),右肺胸膜增厚,右側(cè)胸腔少量積液;肝臟右葉稍低密度影,胰腺體部稍低密度影,膽囊結(jié)石;右側(cè)腎上腺結(jié)節(jié),骶骨局部骨質(zhì)破壞伴軟組織腫塊;雙側(cè)基底節(jié)區(qū)、放射冠及雙側(cè)半卵圓中心腔隙性梗死及缺血灶,右側(cè)枕部皮層片狀高密度影。肝膽胰脾彩超示:膽囊結(jié)石;胰腺腫大,胰腺炎不排除。血常規(guī):WBC為11.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77.3%,CRP為43.9 mg/L,血淀粉酶(CNPG3底物法)為505 U/L,尿淀粉酶為66 U/L,脂肪酶為13 U/L,肌酐為191μmol/L,尿素為11.90 mmol/L,葡萄糖為8.22 mmol/L,HbA1c為9.2%,鉀為3.2 mmol/L,癌胚抗原(CEA)為293 ng/mL,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211)為8.43 ng/mL,神經(jīng)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為18.7 ng/mL。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余年,1個月余前因血壓偏低已停用降壓藥,未監(jiān)測血壓;有2型糖尿病史,目前注射“來得時”6 IU/d控制血糖,平素未監(jiān)測血糖;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有慢性腎臟病4期病史,目前服用呋塞米40 mg/d;有右肺占位病史十余年,但病人及家屬拒絕進一步檢查,未給予特殊治療;有腔隙性梗死病史近20余年,未留后遺癥;有膽囊結(jié)石病史;曾行“右膝關(guān)節(jié)置換術(shù)”;2019年2月于我院行“膀胱鏡下雙J管更換術(shù)、右腎結(jié)石、右腎造瘺術(shù)后、右側(cè)輸尿管碎石術(shù)”;有丙型肝炎病史,未予特殊治療,近期查丙肝RNA陰性,否認其他傳染病史;否認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
結(jié)合既往病史及頭顱CT情況,考慮診斷為:急性胰腺炎可能、后循環(huán)缺血、肺部感染、肺占位性病變、高血壓3級、2型糖尿病、慢性腎臟病4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人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肺部X線片示兩肺紋理增多結(jié)構(gòu)紊亂,右肺小結(jié)節(jié);胸部CT示右肺上葉后段不規(guī)則斑片影,病灶可見毛刺;腫瘤指標正常。2017年9月胸部CT示兩肺紋理增多紊亂,右肺上葉不規(guī)則軟組織密度影,可見血管影深入其內(nèi)。其與2015年12月相比,病灶明顯增大,提示肺癌可能性大,但病人及家屬拒絕進一步檢查,治療以對癥治療,緩解癥狀為主。2018年1月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伴胸膜增厚,較前稍大,胸膜增厚明顯,兩肺散在條索狀。2019年11月胸部CT示右肺實變影,較前明顯增大,右側(cè)胸腔少量積液。2020年8月胸腹部CT示右肺慢性炎癥,上中葉支氣管明顯狹窄伴腫塊,左肺多發(fā)結(jié)節(jié),轉(zhuǎn)移灶可能,右肺胸膜增厚,右側(cè)胸腔少量積液。同時,自2018年4月起,病人血清腫瘤相關(guān)標志物水平呈進行性增高,呼吸科和腫瘤科會診一致認為肺癌診斷成立,但病人及家屬拒絕進一步檢查治療,因此未能明確病理類型。此外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肺癌病人肺外伴隨癥狀復雜多樣,部分病人以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四肢乏力為首發(fā)表現(xiàn)[3],而本例病人多年來無明顯誘因反復頭暈乏力,可能與肺癌有關(guān)。而且病人本身存在腦梗死病史,且無明顯胸悶、氣喘、呼吸困難表現(xiàn),偶咳少許白痰,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病人的病情。
自2017年10月起,病人血清淀粉酶水平波動在130~490 U/L之間。病人此次入院血淀粉酶為505 U/L,檢驗科報危急值(淀粉酶>300 U/L),影像學檢查提示急性胰腺炎可能,且腹部彩超提示膽囊結(jié)石,不能排除小結(jié)石一過性排出導致淀粉酶一過性升高。病人為老年女性,雖然無明顯腹痛癥狀,但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癥狀可不典型,仍需引起重視。予病人禁食、韋迪抑酸、奧曲肽靜脈泵入、羅氏芬+替硝唑抗感染、補液對癥治療后,血清淀粉酶指標較前明顯好轉(zhuǎn),提示治療有效。綜上,可診斷胰腺炎。病人尿淀粉酶正常,脂肪酶正常,Cam/Ccr<1%,考慮合并巨淀粉酶血癥。同時,由于病人腎功能不全,為排除腎臟因素的干擾,我科采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進行驗證,結(jié)果顯示,經(jīng)240 g/L的PEG6000沉淀以后,本例病人淀粉酶水平下降90%,而另一例用作對照的急性胰腺炎確診病人的淀粉酶水平下降約5%。根據(jù)文獻報道,血清中≥73%的淀粉酶被PEG沉淀,可認為有巨淀粉酶存在[4]。由于巨淀粉酶血癥常伴發(f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惡性腫瘤[2],本例病人右肺占位病史十余年,自2017年起,病灶明顯增大,淀粉酶水平開始升高,表明本例巨淀粉酶血癥可能與腫瘤進展有關(guān)。由于本例病人的治療以對癥治療、緩解癥狀為主,未予特殊處理,病人已于2020年8月因肺部感染死亡。
通過本病例報道旨在提醒廣大臨床醫(yī)生加強對肺癌肺外癥狀的警惕性。對于老年病人,肺部X線片提示“肺紋理增粗”,胸部CT示病灶周圍有毛刺等,要考慮肺癌可能,進一步觀察追蹤。此外,本例病人同時合并巨淀粉酶血癥,提醒我們在臨床診療中,對于血淀粉酶水平升高、胰腺炎癥狀和影像學表現(xiàn)不典型的腫瘤病人應全面分析,鑒別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是否為巨淀粉酶血癥的表現(xiàn),避免不必要的有創(chuàng)性檢查和過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