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書教授和耶魯大學Richard A.Flavell教授受邀在《自然評論.胃腸病學和肝病學》上發(fā)表署名綜述文章,系統(tǒng)總結了新冠患者胃腸癥狀,探討了新冠感染導致腸道癥狀的可能機制。
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盡管新冠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和肺部的影像學改變,相當部分新冠患者的胃腸癥狀也被報道。同時,大約50%的患者存在糞便病毒脫落,并且糞便病毒RNA檢測陽性可在呼吸系統(tǒng)試紙轉陰后持續(xù)2星期以上。此外,多個研究從患者的糞便中成功分離了有感染性的新冠病毒顆粒。相應的,新冠病毒受體ACE-2在腸上皮細胞中異常高表達,且基于腸道類器官多種動物模型的研究,也報告了新冠腸道感染的證據(jù)。這些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研究新冠的腸道感染,對了解病毒的致病以及傳播機制,制定科學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主要包括新冠的腸道感染證據(jù)和對潛在的糞口傳播的探討兩個方面。在新冠的腸道感染方面,對已有的證據(jù)做了總結,包括腸上皮細胞存在較高水平的新冠受體和絲氨酸蛋白酶的表達;病人腸道活檢、尸檢發(fā)現(xiàn)病毒顆粒和腸道炎癥反應;體外的腸道細胞系和腸道類器官證實腸道易感新冠病毒。文章總結比較了目前可用于研究新冠腸道感染的小鼠,倉鼠,雪貂,以及恒河猴等動物模型。在糞口傳播方面,探討了病毒通過 “糞-口” 途徑傳播的風險,諸如糞便病毒分離、病毒在消化液中的耐受力等糞口傳播的證據(jù),以及仍待確認的糞便病毒滴度,最小感染劑量等問題。
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對新冠腸道感染的認識,提示了腸道感染和疾病嚴重程度的潛在相關性,對了解病毒的致病以及傳播機制、制定科學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