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夢,陳家碩,高玉福,錢東霞,馬艾冰,黃昭翰,孟麟,黃麗娜,殷 樸
(延邊大學農學院,吉林延吉 133002)
公園是由地方政府建造的供市民休息、娛樂、游覽等戶外活動的城市公共綠地,是城市園林綠地規(guī)劃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公園能夠有效地提升市民居住環(huán)境、提高幸福指數(shù),為城市帶來良好的綜合效益[2]。公園建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shù)氐拿袼孜幕惋L土人情,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是我國建設現(xiàn)代化文明城市的基本手段[3]。公園內公共活動空間豐富多樣、特征不一,不同空間內游人所進行的活動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因此,以吉林省延吉市人民公園為例,采用實地調查法、觀察記錄法等多種方式對公共活動空間特征及游人行為特點進行實地調研與分析。
延吉市人民公園坐落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西北部,西至西山街,南達公園路,東臨煙集街。公園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具有顯著的朝鮮族民俗特色,園內植物種類繁多且配置形式豐富多樣,喬、灌、草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公園總占地面積32.7hm2,其中綠地面積占比最大,園內建有入口廣場、內部廣場、林蔭廣場、開闊草坪等開敞空間,為喜愛載歌載舞的延吉市民提供了理想的戶外活動場所。
2.1.1 入口廣場空間特征。入口廣場位于公園南側正門處,起著連接外部道路與公園內主干道的作用,人流量大。廣場鋪裝以灰色石塊為主,紅色與深藍色相間排列,凸顯出廣場的平坦與寬闊。各支路采用卵石路與石塊路交替鋪裝形成花街,將石塊排列成形狀各異的圖形,既美觀又具有趣味性。正門口處整齊的排放一列石擋,將公園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阻隔開,保證了市民在園內游玩的安全性。入口廣場內植物種類豐富,以高大喬木為主,灌木、草坪為輔,大喬木主要有旱柳、垂柳等,種植形式多為孤植,孤植樹周圍多設有木質座椅,以供游人休息。廣場周圍建有園區(qū)導覽圖,向游人介紹園區(qū)歷史,并清晰標地注了游覽路線,方便游人游玩。
2.1.2 入口廣場游人行為分析。入口廣場空間寬闊,且地形平坦,是人群集散、跳舞或表演的主要場所?;顒尤巳阂岳夏耆藶橹?,主要分為表演者與觀看者,女性人群占大多數(shù)。男女游客多在早間跳廣場舞、踢毽球或在晚間跳交際舞;有時也會在午間跳舞或輪滑運動。觀看者年齡各異,一般非活動參與者坐在孤植植物旁的座椅旁觀看表演,少數(shù)表演者表演結束后會在座椅上短暫休息。
2.2.1 草坪空間特征。草坪是公園內的主要休憩游玩空間,與周圍樹木、園林小品等構成舒適、柔美的景觀環(huán)境。草坪以種植高羊茅為主,具有耐陰性與耐踐踏性,且質地柔軟,適合游人在草坪內活動。草坪周圍樹木繁多,以新疆楊、赤松為主。草坪內點綴有形色各異的置石,大小不一。草坪周圍設有低矮的白色欄桿,將草坪空間與外部主干道分離,欄桿外側有幾張木質座椅,供游人休憩、觀賞。
2.2.2 草坪游人行為分析。草坪內人群較為分散。工作日期間,草坪內人數(shù)稀少,一般以退休的游人為主,來此鍛煉身體或在草坪周圍座椅上休息、曬太陽、觀看過往的人流和欣賞風景等。在節(jié)假日或休息日期間,游人明顯增多,尤其在下午時段,游人常在草坪內進行家庭野餐活動,大人們在此聊天打牌,兒童們坐在草地上玩游戲,此外也有少數(shù)青年在此合影留念或拍攝婚紗照。
2.3.1 建筑空間特征。建筑空間處于公園中部,是由建筑、植被與小路相互連接而成的公共空間。空間內喬、灌、草層次分明。喬木主要為圓柏、油松等,其中圓柏被修剪成各式各樣的形狀,為空間增添了一份活潑與生動;草本植物主要有一串紅、美人蕉等,美人蕉種植于建筑四周;建筑以涼亭、園林小品及屏風景墻為主,周圍植被將建筑圍合開來,能夠更好地為建筑周邊環(huán)境降溫和增濕,提高人體舒適度。在建筑空間內,游步道以建筑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展開,交通便利。
2.3.2 建筑空間游人行為分析。建筑空間內景色宜人,植物與建筑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游人數(shù)量相對較多,多聚集在涼亭內、屏風旁或靠在木質園椅上。建筑空間及其周邊花草吸引了不同年齡的游客,兒童常在花草旁嬉戲玩耍,女性群體則在旁拍照、賞花。而涼亭等建筑則是老年人群體聚集的場所,老年人多在此休息、吹樂器、唱歌或互相攀談。以上行為多發(fā)生在清晨至傍晚,晚上游人相對較少。
2.4.1 內部廣場空間特征。內部廣場面積大,園林小品種類豐富,建有供休息的木質座椅和各類裝飾性小品。廣場內有大型花壇,花壇形狀各異,花壇與花壇間彼此相對,總體結構簡單大方,花壇以圓形花壇為中心向四周分散開來,凸顯出空間的整齊性?;▔瘍然ǘ浞N類豐富,主要有鼠尾草、百日菊、千日紅等草花。場內鋪裝布置與入口廣場相似,多采用灰色石塊鋪裝,用紅色石塊將花壇與外部區(qū)別開。廣場內雕塑類型多樣,置石2 對為一組交錯排列,擺列在花壇中央。植株采用孤植的配置手法,其中喬木占大多數(shù),無灌木,喬木筆直高大,以赤松、紅皮云杉為主。
2.4.2 內部廣場游人行為分析。內部廣場人群密集,各年齡段人群均包含在內,游人常在此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跳舞群體多以老年人為主,女性數(shù)量多于男性。非工作日期間人數(shù)會增加,不少兒童也會參與進來。太極拳群體一般活動時間為6:00~8:00,男女比例相近,年齡段上以中老年人為主。此外,場內建有充足的休憩設施,人群可以在此長時間逗留。
2.5.1 林下空間特征。林下空間坐落在公園西北部,周圍環(huán)境靜謐,空間庇護性、遮蔭性強??臻g內植被數(shù)量繁多,但種類單調,以常綠松屬植物為主,使其一年四季均有遮蔭效果。株距約在3~5m 之間,密度較高??臻g內有3 個入口,道路從樹木間曲折穿過,分散排列,連接林下各個大型木平臺,可達性高。其采用木質長板鋪裝,與環(huán)境充分融合??臻g內構筑物單一,主要是休憩型構筑物,建有4 個木質長方形平臺,單個面積約100m2,平臺四周設有木質座椅,座椅不再是靠背座椅,而是采用了平面長木板型座椅,木板較長且寬,便于游客休息、賞景。
2.5.2 林下空間游人行為分析。林下空間相對較為獨立、人群多在此長時間逗留,是游人鍛煉、玩毽球、演奏樂器的主要場所,游人數(shù)量相對稀少。早間,游人多為50 歲以上退休老者,男性略多于女性,老人們大多在此演奏樂器或觀看別人演奏,其中3~7 人在平臺上演奏樂器,其他觀看者坐在長板座椅處欣賞,也有少數(shù)女性在旁伴舞娛樂。下午時段游人數(shù)量增加,男女比例相當,人們大多在平臺上踢毽球、鍛煉身體或散步后坐在椅子上休息、觀景,也有少數(shù)演奏者與演唱者。
延吉市人民公園布局較為合理,植物空間營造豐富多樣、具有吸引力,植被種類豐富,喬、灌、草科學合理搭配,具有顯著的生態(tài)效益,是市民散步、休息、娛樂的最佳場所。游人以老年人居多,通常為50 歲以上退休者,男女比例根據(jù)活動類型不同各異,其中下棋、演奏樂器男性居多;跳舞、拍照女性居多;散步、觀看表演、唱歌、打太極男女比例接近。各公共空間區(qū)域活動內容與活動人數(shù)也不盡相同,其中,入口廣場和內部廣場老年人最多,以群組形式呈現(xiàn),多在此跳舞;而林下空間與建筑空間是老者休息、演奏樂器的主要場所;草坪內青年人居多,常在此拍照留念或三五成群打牌、野餐。不同空間吸引著不同年齡段、不同活動人群,所以在公園設計建造時,應盡量建設多種多樣的空間形態(tài)并均勻分布于公園內各處,以滿足不同游人的需求;公園內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增加夜間的照明光源,使公園在晚上也可以服務于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