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葉
每年的高溫季節(jié)(7-9月)水溫高,魚類生長快,新陳代謝旺盛,此時水體中有機質(zhì)污染加劇,病原生物也迅速繁衍,極易暴發(fā)各種魚病,所以應提前預防。在當前全面提倡生態(tài)健康養(yǎng)殖的新形勢下,推廣中草藥防治魚病具有天然、綠色、環(huán)保、價廉、殘留少等優(yōu)點。現(xiàn)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供廣大養(yǎng)殖戶參考。
每100kg魚每日用大蒜1kg,飼料5kg(糠餅或麥麩),粘合劑1kg(榆樹粉、面粉),在鍋內(nèi)放入飼料與粘合劑加溫調(diào)劑,待冷卻后加入搗碎的大蒜攪拌,制成大蒜藥餌;也可加入500g食鹽以提高藥效。每天投喂一次,連投3-6天,可防治魚類細菌性腸炎病。
每667m2水面用蓖麻葉4-5kg,切碎或打成漿后拌在青草中,連續(xù)投喂3-4天;或667m2水面用鮮葉或嫩枝15kg扎成捆,放入魚池浸泡腐爛即可,可防治草魚腸炎、爛鰓病。
每667m2水面用韭菜2.5kg,將其切碎后加食鹽200g,拌入飼料中投喂,每天一次,連喂3天,可防治草、青魚腸炎病。
每667m2水面用鮮柳樹葉10-13.5kg,將其扎成小捆,堆放在魚池進水口或食臺附近的水中,當樹葉腐爛時更換1次,可防治魚腸炎、爛腮、赤皮并發(fā)癥。
每50kg魚體用干草250g或鮮草1.5kg,切碎后加適量水煎煮、過濾,將濾液拌入餌料中連喂3-6天,可防治青、草魚腸炎病。
每50kg魚體用干葉1kg或鮮葉1.5kg,加適量水煎煮、過濾,將濾液拌入餌料中連喂3-6天,可防治腸炎病。
每50kg魚體用烏桕干粉250g拌入餌料,連喂3-6天,可防治爛鰓病。
每667m2水面投喂鮮薄荷15-25kg,連用3-5天,可防治赤皮病。
每667m2水面用切碎的菖蒲2-5kg,加食鹽0.5-1kg,人尿2-5kg,全池遍灑,可防治水霉病。
每100kg魚,用洗凈的鮮松樹葉3kg、食鹽0.7kg、大蒜0.3kg混合后粉碎成細末,拌入青料或精料中投喂,每天上午9:00或下午5:00投喂一次,連喂3天。或用新鮮的馬尾松枝葉扎成捆,每667m2水面用20-30kg,放在魚池四周或食臺附近的水中,可防治魚虱病和中華蚤。
每667m2水面用鮮樟樹葉16.5kg,將其搗爛后連同渣汁,加適量水攪勻,全池潑灑,可防治魚虱病。
將五倍子搗碎,用開水浸泡后,按2-4g/m3藥量,連渣汁一起全池潑灑,可以防治白頭白嘴病、白皮病、赤皮病。
每667m2水面用苦楝樹枝葉15kg浸入池中,7-10天換一次,連續(xù)3-4次,可防治車輪蟲病、隱鞭蟲病、錨頭鳋病?;蛎?67m2水面用30kg苦楝樹葉,煎汁后全池潑灑,可防治細菌性白頭白嘴病。
用250g煙葉加開水3kg浸泡6-8小時后,連渣汁一起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用3天,可防治草魚出血病。
每50kg魚種用刺槐葉500g,將其搗爛按1:10的比例與飼料制成藥餌,每天一次,連喂3-5天,可防治草魚出血病。
每50kg魚種用鮮水花生4kg搗碎,加豆餅制成飼料連喂3天,可預防出血病。
中草藥防治魚病優(yōu)點很多,但藥效不是立竿見影,劑量難以把握,若用藥不當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使用中草藥防治魚病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查準致病原因、發(fā)病癥狀,選擇合適的中草藥對癥治療,堅持“科學配方、對癥下藥、規(guī)范應用”的原則。
防治魚病的中草藥種類很多,不同的中草藥藥性、有效成分和藥效功能不同,對于不同魚類或不同的養(yǎng)殖周期,用藥也有所不同。用藥前要對養(yǎng)殖水體體積或魚體體重進行計算,再根據(jù)藥物的性能、有效成分算出用藥量。
中草藥的使用方法主要有投喂法、潑灑法、浸泡法,使用前根據(jù)情況采取原藥粉碎、切碎煎熬、鮮藥打漿或榨汁使用。
用藥的天數(shù)根據(jù)需要靈活掌握,一般為2-3天,但應以預防和治療魚病為原則。如果在2-3個療程中魚病不見好轉(zhuǎn),要調(diào)換其它藥物予以治療。禁忌長期投喂一種中草藥,以免魚體產(chǎn)生抗藥性。
施用中草藥時,必須要搞清各種藥的藥性、所含成分、相互間作用原理、藥物的禁忌,并觀察魚體的耐受程度而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