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春華
(作者單位:福建省林業(yè)局)
三明寧化,風展紅旗如畫,那里是紅軍長征四個起點縣之一,是永遠不可忘卻的紅色蘇區(qū)。當年全縣只有13萬人口,就有16000多人參加紅軍。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寧化蘇區(qū)活躍著一支鮮為人知的婦女武裝,她就是蘇區(qū)娘子軍。當年,她們割掉髻鬟,告別家人,毅然投身革命,撐起了紅色寧化的半邊天,她們誓死保衛(wèi)蘇區(qū),譜寫了一段段革命傳奇。
1932年5月的一天,寧化縣禾口鄉(xiāng)婦女張伍秀,正在聽福建省蘇維埃主席張鼎丞做動員工農(nóng)群眾支援紅軍的工作報告,聽著聽著,張伍秀不知不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的內(nèi)心受到了深深的震動和鼓舞,為了表達支援紅軍的決心,她立即跑進旁邊的商鋪,拿出一把大剪刀,散了髻子,就要剪去一頭青絲,這時,她的丈夫一把抓住她的手,“你瘋了嗎!你這是要干什么!”“我要剪掉髻子?!薄凹舻赭僮?,你頭發(fā)都不要了?這個家你還要不要!”“我要當紅軍,沒有紅軍,哪來的家呀?”她甩開丈夫的手,當眾一把剪掉那一頭及腰長發(fā),并唱到,韭菜開花一桿心,割掉髻子當紅軍。從此,這首紅色歌謠在寧化大地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張伍秀的動員下,到當年底,寧化西南區(qū)的婦女們紛紛剪掉髻子,參加婦女連、赤衛(wèi)隊的婦女達到770多人。
這770多人中有一位婦女部長蘇惠珠,6歲時被賣到寧化做婢女,隨主人姓,取名巫珠女,過著無依無靠被壓迫的生活。1933年,她與愛人到蘇維埃政府登記結婚,工作人員問到她的姓氏時,她說:“我是孤兒,從小就沒了父母,若不是紅軍把我救出火坑,哪來今天的幸福呀。流水萬里總有源,共產(chǎn)黨的恩情比水長,黨和蘇維埃政府比我父母還親,從來孩子跟著父母姓,我就姓蘇?!睆拇烁拿K惠珠。
蘇惠珠始終用行動踐行自己的堅定信仰。擴紅運動中,她沖在前頭,帶領婦女赤衛(wèi)隊深入宣傳,帶頭送親人參加紅軍,壯大紅軍隊伍;她組織婦女運輸隊,穿行在崎嶇的山路上,用肩挑、用背馱將9000多擔糧食送往前線;把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拿來做軍裝,最后的親骨肉送他到戰(zhàn)場。1934年2月,蘇惠珠因懷孕行動不便,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年僅22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蘇區(qū)紅色娘子軍們,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兒女,是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戰(zhàn)士,是中華民族的無畏英雄。她們的革命精神匯成了意氣風發(fā)的時代亮色,鑄就了蘇區(qū)人民英勇斗爭的不朽豐碑,祖國不會忘記她們,人民更不會忘記她們。
烈士業(yè)績永垂青史,革命精神永駐人間。當代林業(yè)系統(tǒng)也有一批以國家需要為使命的綠色“娘子軍”,有被譽為“林海娘子軍”的尤溪謝坑婦女耕山隊,她們大戰(zhàn)虎頭山、苦練拖轆功,風雨不改巾幗志;也有把“青山變金山的實踐者”建甌玉溪女子耕山隊,她們與改革開放同軌同行,探索以造林種果為主、發(fā)展短期經(jīng)濟作物的新路子,有力推動集體致富;還有在寸草不生之地,筑起綠色長城的惠安小柞婦女林場,20名女子護林員,巾幗護林四十載,千畝荒灘變綠洲,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新時代惠女精神;青山巍巍,見證一顆赤子之心,林海濤濤,傳頌綠化八閩不悔情,是她們,幾十年如一日綠化荒山、耕耘青山,用一生付出實現(xiàn)了“青山”變“金山”;是她們,留下寶貴的綠色財富,始終堅守那份綠色情懷。讓我們向所有的綠色筑夢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新時代,我們林業(yè)兒女,將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洋林精神”,堅守林業(yè)初心與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著一代干,堅定不移愛綠、植綠、護綠,為黨旗下的綠色豐碑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