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怡彥
(作者單位:福建三明林業(yè)學校)
在福建省三明市一個叫“丁尾厝”的小山村,至今完整保存著一副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留下的標語,寫道:只有紅軍才是真正反帝抗日的工農(nóng)武裝,署名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抗日先遣隊。據(jù)考究,這是福建省唯一一副由此落款并保存完好的標語,也是1934年8月2日,紅七軍團在首次建立北上抗日先遣隊所留下的標語,因此,這幅標語顯得尤為珍貴。今天,我的故事也要從這里開始。
1934年7月7日,由紅7軍團組成的6000多人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紅9軍團官兵的護送下從瑞金出發(fā),經(jīng)過建寧、永安、連城、大田,分兩路進入福建,并于7月24日在三明順利會師,“丁偉厝”村有個60多歲的老阿婆,當?shù)厝硕冀兴秊椤皸畎⑵拧?,當紅軍就要進入村莊時,楊阿婆聽信了國民黨反動派宣傳,來不及處理用來換糧食過年的大肥豬,就和其他鄉(xiāng)親一起逃進深山,躲了起來。過了幾天,紅軍離開村莊繼續(xù)進發(fā),楊阿婆就和大家回到了村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上自家的豬欄看看豬還在不在。結果,楊阿婆擔心的事果然發(fā)生了,那頭足有百來斤重的豬,不見了。楊阿婆心想,肯定是紅軍殺了我家的豬,她氣急當頭,跑到村口的榕樹下,當著村民的面,破口大罵了起來,“你們都說紅軍好,可我一不是土豪,二不是劣紳啊,紅軍憑啥把我家的豬殺了,憑什么啊”邊罵邊跺腳走回了家里,一屁股坐在桌角的板凳上,生著悶氣。突然,她透過破了個洞的飯罩看見里面好像有什么東西,她連忙掀開飯罩一看,原來啊,是一個大碗里盛了一個大豬頭?!鞍?,紅軍還算有點良心,到底給我留了一個豬頭”,楊阿婆心想,隨即便把豬頭抱了起來,當她往碗里一看,頓時大吃一驚,原來碗里放著一顆紅光閃閃的寶珠,旁邊還有一張紙條,紙條上寫道:“老鄉(xiāng):實在對不起,為了給紅軍傷員養(yǎng)傷,沒有經(jīng)過您的同意,就把您的豬給殺了,因為所帶銀元已經(jīng)用完,只好把我娘給我的一顆紅寶珠,留在這里。您可以把它拿去典當,也許能當回一些錢,全當賠給您的豬錢,請您多多原諒——一名紅軍衛(wèi)生員?!?/p>
楊阿婆看著手上這顆晶瑩剔透的紅寶珠和那張紙條,一股羞愧之情油然而生。她想,這顆寶珠足足可抵上兩三頭豬的錢了,她頓時眼圈一紅,急忙跑回到村口的榕樹下,逢人就說:“紅軍好啊,殺了我家的豬,還了我顆紅寶珠呢,這寶珠可抵得上兩三頭豬的錢啦?!弊阅侵螅t軍戰(zhàn)士以珠還豬,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故事在當?shù)貍髁碎_來,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雖遭失敗,但擴大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影響,推動了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的發(fā)展,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在中國的紅色歷史中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在福建,在三明,在這座承載著歷史滄桑記憶的“丁尾厝”,都是這段輝煌歷史的節(jié)點,我們將永遠銘記。
接續(xù)奮斗百年路,學習黨史正當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堅定信仰,不忘使命,永遠跟黨走,與時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