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柴 陽,朱 軻,混 磊,趙興國,劉小勇
(1.陜西秦邦環(huán)??萍加邢薰?;2.陜西秦邦環(huán)保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5)
我國煤炭以井下開采為主,煤炭開采過程中常伴隨著礦井水的產(chǎn)生,且礦井水水質(zhì)參差不齊,大量未經(jīng)處理的礦井水直接排放,不僅污染了環(huán)境,而且浪費了寶貴的礦井水資源[1-2]。水資源短缺和水環(huán)境容量不足是制約我國西部地區(qū)現(xiàn)代煤化工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瓶頸問題[3]。針對日趨緊張的水資源供求矛盾及礦井水任意排放的問題,礦井水處理及資源化技術的發(fā)展具有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礦井水按照其污染物的性質(zhì)可將其分為高礦化度礦井水、酸性礦井水、含懸浮物礦井水、含特殊污染物礦井水及潔凈礦井水五大類[4]。近年來,根據(jù)不同水質(zhì)的礦井水,其處理工藝也在不斷取得進展,如處理高礦化度礦井水的離子交換法、反滲透法;處理酸性礦井水的酸堿中和法、生物化學法;處理含懸浮物礦井水的化學混凝法、氣浮法等[5-8]。
目前礦井水處理常用的絮凝劑按其來源和性質(zhì)可分為無機絮凝劑、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天然生物高分子絮凝劑以及新型的微生物絮凝劑[9-10]。無機高分子絮凝劑主要通過電中和、壓縮雙電層以及吸附架橋作用將廢水中溶質(zhì)、膠體、懸浮物絮凝沉降,但其投藥量大,絮體強度低,絮凝效果不佳;助凝劑具有破壞干擾物質(zhì)、調(diào)節(jié)pH、提高絮體強度、促進沉淀等作用,因此,將無機高分子絮凝劑和助凝劑復合使用,可達到理想的絮凝沉淀效果。在化學混凝法處理礦井水工藝中,混凝沉淀作為核心程序,是混凝技術的關鍵[11],因此,選擇合適的絮凝劑、確定最優(yōu)的使用參數(shù),降低噸水處理成本,對整體礦井水水質(zhì)處理工程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選取礦井水懸浮物、COD含量較高的西北某煤礦礦井水進行實驗,并結合各類絮凝劑特點,選用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兩種混凝劑,PAC和PAM復合使用[12],采用化學混凝處理工藝,以達到GB 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Ⅲ類標準。
廢水:實驗廢水選取西北某煤礦井下水處理站預沉調(diào)節(jié)池出水口廢水,廢水呈黑色、水中有黑色肉眼可見細小懸浮物,廢水主要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某煤礦礦井水水質(zhì)指標
藥劑:西安市某藥劑廠家,PAC:A1(深褐色透明液體)、PAM:B1(白色粉末、分子量800萬、陰離子型);深圳市某藥劑廠家,PAC:A2(黃褐色不透明液體)、PAM:B2(白色粉末、分子量1 000萬、陰離子型);鄭州市某藥劑廠家,PAC:A3(紅褐色透明液體)、PAM:B3(白色粉末、分子量1 200萬、陰離子型),試驗時PAC取原液加入,PAM均配置成質(zhì)量濃度為0.1%的溶液加入。
Hach2100Q便攜式濁度計、5B-3B(V8)多水質(zhì)測定儀、D2015W型電動攪拌器。
取1 L原水置入燒杯中,加入PAC,快速攪拌1 min,接著加入PAM,低速攪拌5 min,靜置沉淀30 min后,取上清液測量濁度及COD,以此衡量藥劑混凝沉淀效果。為防止煤泥沉淀,每次往燒杯取原水前均對原水進行攪拌。
×100%
本實驗做了單加PAC、PAC和PAM混合使用的對比實驗,觀察絮凝劑對沉降速度的影響,結果如下:
單加PAC:實驗分5組進行,PAC加入量依次為60 mg/L、80 mg/L、100 mg/L、120 mg/L、140 mg/L,快速攪拌5 min,靜置30 min后觀察,5組實驗的水樣均有少量沉淀,形成的絮體較小,不易沉淀,水樣依然渾濁。繼續(xù)靜置30 min,水樣中仍有大量小顆粒絮體,懸浮物沉降均不完全。
PAC與PAM 混用實驗:實驗分5組進行,PAC加入量依次為60 mg/L、80 mg/L、100 mg/L、120 mg/L、140 mg/L,快速攪拌1 min,接著加入0.6 mg/L PAM,低速攪拌5 min,靜置觀察,5組實驗均快速形成較大絮體沉淀,沉淀絮體較為密實,20 min后,5組水樣上清液都比較清澈,僅有個別肉眼可見絮體小顆粒??梢钥闯?,助凝劑PAM的加入,能夠大幅度提高混凝實驗沉降速度,且形成的絮體礬花大、結構密實。因此,本實驗選用PAC、PAM混合使用處理含懸浮物礦井水。
在原水量為1 000 mL,PAC加藥量為80 mg/L,PAM加藥量為0.6 mg/L的實驗條件下,選取不同廠家的PAC與不同性質(zhì)的PAM進行組合實驗,根據(jù)濁度去除率,選取最佳組合藥劑,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絮凝劑助凝劑組合上清液濁度
從表2可以看出,加入不同PAC與PAM組合混凝沉淀效果不一,加入相同量的助凝劑PAM,分子量大的助凝劑混凝沉淀效果最好,其中A1、B3組合效果最佳,濁度去除率達到95%以上,因此,本實驗選用A1、B3組合進行后續(xù)混凝沉淀實驗的比較。
2.3.1 PAC投加量對實驗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著PAC投加量的增加,礦井水的COD和濁度去除率均呈上升趨勢,當PAC投加量為100 mg/L時,去除率達到最大值,繼續(xù)增加PAC投加量,礦井水中COD和濁度值反而有所上升。由于PAC絮凝機理是以其水解產(chǎn)物對水中顆粒或膠體污染物進行電中和脫穩(wěn)、吸附架橋或粘附卷掃而生成粗粒絮體下沉去除[6]。當PAC投加量過大時,由于電荷效應,使脫穩(wěn)的膠體再次穩(wěn)定,導致COD和濁度去除率下降,因此,PAC最佳投加量為100 mg/L。
圖1 PAC投加量對COD和濁度去除率的影響
2.3.2 PAM投加量對實驗的影響
由于礦井水在混凝反應后,絮體比較松散,PAM作為助凝劑,其機理是通過有機大分子鏈中的有效官能團與懸浮物發(fā)生吸附架橋作用,增大礬花尺寸,利于其快速沉降去除。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PAM投加量增加,礦井水的COD和濁度去除率均呈上升趨勢,當PAM投加量為1 mg/L時,去除率達到最大值。繼續(xù)增加PAM投加量,COD和濁度去除率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加入PAM后,改善了絮凝反應環(huán)境,促進PAC與礦井水中膠體顆粒的反應,加速絮體絮凝,縮短絮凝過程。當PAM投加量過大時,未充分反應的PAM會使礦井水中有機物含量增大,降低COD和濁度去除率,因此,PAM最佳投加量為1 mg/L。
圖2 PAM投加量對COD和濁度去除率的影響
2.3.3 溫度對實驗的影響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溫度升高,礦井水的COD和濁度去除率均呈上升趨勢,由于溫度升高,PAC、PAM溶解度上升,有利于PAC、PAM有效成分更好地水解擴散到礦井水中參與反應,且溫度高有利于混凝反應的進行。當溫度超過20 ℃時,COD和濁度去除率上升趨勢緩慢,綜合考慮經(jīng)濟成本及COD、濁度的去除效果,實驗反應溫度控制在20 ℃為最佳。
圖3 溫度對COD和濁度去除率的影響
2.3.4 攪拌速度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攪拌速度的提高,絮凝效果會有所提高,當攪拌速度達到200 r/min時,效果最好,當速度高于200 r/min時,絮凝效果下降,因為合適的攪拌速度會促進微粒間碰撞,促進混凝反應。速度過低會使PAC和礦井水不能充分混合,很難形成絮體。攪拌速率過快又會使形成的絮體被外力破壞,因此,最佳攪拌速度為200 r/min。
圖4 攪拌速度對COD和濁度去除率的影響
根據(jù)以上單因素實驗結果分析,本實驗選取PAC投加量(A)、PAM投加量(B)、溫度(C)、攪拌速度(D)作為考察因素,每個因素考察3個水平,選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實驗表L9(34),開展了9組實驗,實驗因素水平見表3,正交實驗結果見表4。
表3 因素水平
表4 正交實驗結果
通過表4中的極差R值可以看出,上述4個因素影響礦井水絮凝效果的順序為PAC投加量﹥攪拌速度﹥溫度﹥PAM投加量,即PAC投加量是礦井水絮凝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PAM投加量對礦井水絮凝效果影響最小。分析正交實驗數(shù)據(jù),從k值可以看出各因素的最佳水平,k值越大,該水平處理效果越好。從表4可以看出,最佳絮凝方案為A2B2C3D1,即PAC投加量100 mg/L,PAM投加量1 mg/L,溫度30 ℃,攪拌速度200 r/min。但考慮到溫度增加到30 ℃,相對于溫度20 ℃時COD去除率增加不明顯,且溫度20 ℃時絮凝效果可以達到實驗目標,結合實際經(jīng)濟成本,該實驗確定最佳絮凝劑方案為PAC投加量100 mg/L,PAM投加量1 mg/L,溫度20 ℃,攪拌速度200 r/min。
(1)絮凝劑PAC與助凝劑PAM共用,可加快絮體的形成、沉淀,且礬花更大、絮體更加密實,有利于后期壓濾工藝操作,更容易壓濾成塊;
(2)PAC與PAM復合處理礦井水的最佳實驗條件為:PAC投加量100 mg/L,PAM投加量1 mg/L,溫度20 ℃,攪拌速度200 r/min。在此條件下,礦井水COD含量去除率達到99%以上,達到GB 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Ⅲ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