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今貫通:治學先治史
      ——語文學研究隨想

      2021-12-07 15:57:49潘新和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關鍵詞:治學史料研究

      潘新和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治學根本當是了解本領域研究的源流,即該學問本原、起點,后續(xù)演變、發(fā)展,即了解學術思想進化、累積、迭代過程。如此,非研究學科史,研究各時期代表人物、著述與典型案例不可。不知學科的緣起,不了解他人——先賢曾經的思考,沒有接觸、消化他們的智慧、思想,研究都白做,觀點大多站不住腳。治學意味著繼承與超越,連前人思考什么都不知道,談何繼承、超越?

      愛因斯坦說:“大多數(shù)科學家深受其時代偏見之苦,而歷史、哲學方面的知識可以賦予他們那種擺脫偏見的獨立性。在我看來,這種由哲學洞見帶來的獨立性,正是一個單純的工匠或專家和真正追求真理之人的顯著差別所在?!保?]擁有歷史、哲學的眼光,才能擺脫偏見,獲得洞見。學者與科學家一樣:“我們研究無論什么書籍,都宜要尋出它的脈絡,研究它的系統(tǒng),所以我們無論研究什么東西,就須從歷史方面著手。要研究文學和哲學,就得先研究文學史和哲學史?!保?]對當下認知要置于“史”的背景下,即想當“某某學家”,須先當“某某史家”,治學先治史。

      一、治史與用史料之別

      我曾問過某“名師”:“你治過史嗎?”他答非所問:“讀過一點?!薄恢沃^“治學先治史”,是當今學界通病。“治學先治史”是常識,而今好像“治史”是做傻事,他們以為自己可繞過治史——只研究“現(xiàn)實問題”。但愿他們并非存心偷懶,只是不解讀史、用史與治史之別。只有治過“史”,方知有無“史識”之重要。缺乏“史識”,不了解歷史規(guī)律,既研究不了現(xiàn)實問題,更研究不了未來趨向。充其量只會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亂開藥方,貽害無窮。

      有人說自己不治史,但很重視史料。寫論文時,會去查閱史料,引經據(jù)典,即可。這不是“治史”,是“用史料”?!坝檬妨稀迸c“治史”迥異。實用主義地零敲碎打,史料堆砌再多,也用不出眼光與判斷力,遑論格局、境界。

      “治史者”與“用史料者”,就像設計師與打雜工。前者運籌帷幄、居高臨下、洞徹全局;后者搬磚砌墻,和泥挑沙,零敲碎打——見樹不見林。

      治史者未必都有深邃的歷史眼光與敏銳的判斷力,能承前啟后。這眼光、判斷力是從對第一手史料的微觀、中觀到宏觀的系統(tǒng)研究中,由點及線及面,不斷延伸、拓展,在長期、反復的揣摩、思考中累積形成的。不但要懂得研究史料、史實的方法,還要有想象力、悟性。否則,即便著作等身,依然是“門外漢”。望孔子門墻不得其門而入,是學者的悲哀。

      剛開始我也曾困惑:不少前輩同儕不“治史”,照樣趾高氣昂、風光無限,我為什么要自討苦吃,把冷板凳坐穿?答案很簡單:只為不人云亦云。并不知“治史”與“治學”關系,更不解其重要價值——無古不成今,以史為鑒,讀史可以使人明智;由述而不作,到述中有作,再到以作為主;先要“照著講”,才能“接著講”……諸如此類治學格言、法則,我先是在實踐中隱約悟到,后才漸次明晰:惟老老實實從“照著講”做起,才能真正擁有學術話語權,這是治學鐵門檻。

      之所以治史的學者少,多是畏難,想走捷徑。照著講,既耗體傷神,到頭來也許還勞而無功。能由“照著講”到完成“接著講”的人寥若晨星。自然科學研究我無能評價,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各專業(yè)研究狀況我有所了解,學問越做越小、越窄,是不爭的事實。各管一個小領域,一輩子研究一本書、一個人物、一個流派,是普遍現(xiàn)象。眼界、格局太小,學識太狹隘,名副其實的“磚”家。這與缺乏治學志向、天賦、才氣有關,與教學、科研精細分段(古代文學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實際上分得還更細)有關,是浮躁世風所致。

      若無由“照著講”形成史識,不說與古人超時空對話,即便與前輩、同輩對話,也如“雞對鴨講”。諸多困惑、質疑、批判、反駁,皆缺乏史識所致。淺狹昏聵者,自無緣史識。史識得之不易,有無史識所見大相徑庭。所謂史識,就是通過治史占有史料,把握“歷史邏輯”,得以洞透時空,高瞻遠矚。

      眼高超絕者,曲高和寡,知音難覓,世人不解是常態(tài)。即便是天才,有時因史識差異,也未必能相互理解。例如,胡適所列“最低限度”國學書目,曾飽受詬病,梁啟超批評道:“胡君這書目,我是不贊成的,因為他文不對題?!保?]109“總而言之,胡君這篇書目,從一方面看,嫌他掛漏太多;從別方面看,嫌他博而寡要,我認為是不合用的。”[3]112“不顧客觀的事實,專憑自己主觀為立腳點?!保?]110還指出他“把史部書一概屏絕”,有《三俠五義》和《九命奇冤》等市井小說,居然沒有《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重要的史書。——初看梁任公所言,頗覺在理。后來才明白胡先生編訂書目良苦用心:“用歷史的線索做我們的天然系統(tǒng),用這個天然繼續(xù)演進的順序做我們治國學的歷程。這個書目便是依著這個觀念做的。這個書目的順序便是下手的法門?!保?]78“國學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國過去的文化史;國學的方法是要用歷史的眼光來整理一切過去文化的歷史;國學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國文化史。”[3]10胡先生開的國學書目,意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感,了解文化史概貌,與其中有沒“史書”沒太大關系。知道“研究歷史”與“讀史書”的差別,便可釋懷。批評者多不解其理念。胡、梁之爭,便是史識差異所致。

      治史與讀史兩碼事。竊以為對學者而言,史書可讀可不讀,“史”則非“治”不可。治史靠史料,不靠史書(可資參考)。史料是一手的,史書是二手的。對于治史,史料比史書金貴。史書是寫給外行看的。

      治史不是了解史料,而是形成對歷史的宏觀、系統(tǒng)認知,獲無為而治之道。避免坐井觀天、瞎子摸象,靠感官、經驗或道聽途說的鄙陋偏見。

      二、學者與史家之異

      一般學者的治史,不是要成為史家,一輩子做這事。史家則要盡量全覆蓋,巨細不遺,求得博與專的統(tǒng)一,尤重考據(jù)、實證。一般學者的治史,是要從“史”中獲得深邃的歷史眼光與敏銳的判斷力: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前理解,獲取必要的參照系與史料。這是要嚴格區(qū)分的。

      史家的治史,“照著講”是其全部學術使命。而一般學者的治史,“照著講”不是目的,“接著講”才是目的。“承前”是為“啟后”做準備。“治史”是獲得“踏板”,給之后的“接著講”騰空一躍以助力。因而無須面面俱到,一覽無遺;或過于專門化,搜羅剔抉、精雕細刻?!腋粗睾暧^、整體的感受、把握,戰(zhàn)略性、體系性的融會貫通。

      總之,學者治史是為了統(tǒng)攬史料,形成史識。史家治史是為了考訂史實,撰寫信史。目的不同,方法有異。相對而言,似乎學者治史門檻略低。其實未必,當我進入“治史”才領會其同樣不易:“照著講”難在無從下手,尤其是能否古今貫通,形成宏觀認知;后續(xù)的“接著講”更難,難在集大成之原創(chuàng)性。若無“接著講”,基本上是前功盡棄,如此“照著講”就沒什么意義了。

      學者治史從何入手是頭號難題。初入門者,面對史料,可用望洋興嘆、束手無策來形容。

      鄙人治史之初也是茫然。首先是沒有可借鑒的現(xiàn)成研究成果(沒有一部寫作學科史),這出乎我意料。尋遍圖書館也找不到一部中國寫作學史或中國寫作教育史之類的書。不過,現(xiàn)在反思則感慶幸,因為“壞事”變好事。沒有現(xiàn)成研究成果,逼我丟掉走捷徑的幻想,不得不白手起家,作第一手研究,給寫作學科寫史。陰差陽錯走上正確的科研之路,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當時我沒料到治史使我得以“彎道超車”。

      算是機緣巧合,如有現(xiàn)成研究成果,人都有惰性,我也許會誤入歧途,失去鉆研的動力——既然別人已說各時期寫作教育是怎樣的,有哪些主要研究成果,名家持什么觀點……照葫蘆畫瓢就成,何必徒費心力?那時我對“治史”一頭霧水,對研究方法一無所知,極易受已有成果的誘惑與影響。

      后來才明白讀別人寫的“史”有小用,無大用。治學要讀第一手資料,不是他人寫的“史”。就“史”書作者說,那是心得的記錄,你讀了,記住了,只是占有作者的“史觀”,并非做學問。第二手資料與成果,代替不了第一手研究。別人的眼光與判斷,不會變成你自己的——要是變成你的就壞了,說明你被套牢,成了傳聲筒。

      面對浩瀚的史料,可選擇的研究路徑、角度很多,不可能全覆蓋,可也得從微觀做起。須掌握第一手資料,尤其是經典性、代表性資料。獲得輪廓性、觀念性認知是關鍵。這有賴于思維洞透力,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需要強大的感受力與抽象力。較少人具備這樣的能力,多數(shù)人則被資料淹沒,不是隨波逐流不知所終,就是被滔滔洪流窒息而亡。這就是“照著講”者多,“接著講”者寡的原因。

      為“接著講”做準備的“照著講”,是為了獲得超乎常人的史識、眼光,這不能一步到位?!罢罩v”之始往往很幼稚,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從占有史料,到深思熟慮、高瞻遠矚,前路漫漫。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料,誰都無法面面俱到,因而,從何入手,最考驗學者智慧。

      竊以為從歷代代表性人物入手,研究其代表作,探討其寫作觀、寫作教育觀,可能較符合我的目的,是切實可行的。按照“歷史的線索”,找到代表人物相對容易,人物可多可少,有主有次,不必求全。代表人物的思想、觀念,最需要把握。由人物進入,旁涉相關的時代、制度、著作、教材、教法等,擇要閱讀就夠了。

      抓住代表人物主要著述,將人物思想串起來,加以抽象、比較,分析、綜合,將形成宏觀認知。如果從分散、孤立的論著、教材、教法入手,因過于龐雜,菁蕪并存,難以駕馭。例如,民國時期,光語文教材就100多套,即便搜集得全,也看不盡研究不完,進去就出不來了,泥足深陷,掛一漏萬,歧路亡羊——張志公先生從研究教材入手,便是前車之鑒。說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材論”,連極重要的《昭明文選》《文心雕龍》《四書章句集注》《文章軌范》《文章正宗》《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等教材,都未專門研究,如何形成正確的史識?如從代表性人物入手,重要著作、教材便不會遺漏。從教材入手,要把握其中教育思想、觀念不易,且一不小心便會以偏概全。

      三、融會貫通法舉隅

      治史從何入手,這有點難,不過,我似乎沒費太多心思。確定從代表性人物入手,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分別從古代的先秦到清代,現(xiàn)代的清末民初到當代,向先賢請益。

      古代時間跨度大,兩千多年,我從“源頭”與“流尾”分進合擊。“源頭”,從儒家文化祖師爺孔子始,讀《論語》,然后《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論衡》……一路讀下去,古代寫作教育思想的源流脈絡、承傳嬗變漸次明晰?!傲魑病保瑒t從清代唐彪始,讀他的《讀書作文譜》,可以反觀、回溯歷代寫作教育觀,因為《讀書作文譜》可謂集古代讀寫觀之大成——我從該書獲益之多始料未及。唐彪生于清初順治、康熙年間,金華名宿,嘗問學于黃梨洲(宗羲)、毛西河(奇齡)之門,乃胸羅萬卷的飽學之士。他就讀寫中諸多問題進行闡述,有較大覆蓋面,更重要的是,他對每一問題論述,均兼容并蓄歷代名家觀點,仿佛敞開古代寫作教育大門,得窺其輪廓;如獲研究路線圖,可按圖索驥查找歷代名家言論,豐富我對先賢思想的認知。

      研究現(xiàn)代寫作教育史,時間跨度小,百多年,相對容易,重點是民國時期。清末民初是現(xiàn)代語文教育草創(chuàng)期、成型期,也是當時文化精英集體參與的年代。不少大師加入白話文創(chuàng)構與白話文教育的建設工作,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小覷。我最先研究的是胡適,然后是梁啟超、陳望道、朱光潛、黎錦熙、朱自清、葉圣陶、夏丏尊、魯迅、阮真……讀他們的語文教育著述,包括教材、相關資料。1949 年后,雖局部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與前一脈相承,都是以實用主義為主導。要說變化,是離“舊教育”(漢語母語教育精髓)更遠,“西化”(加上“蘇化”)、二語化更嚴重。

      竊以為,史的研究,古代比現(xiàn)代重要,原因有二。

      其一,現(xiàn)代白話文教育有悖于漢語母語教育正途,變質為外語、二語教育?,F(xiàn)代白話文教育與傳統(tǒng)“漢語母語教育”形成斷裂,分道揚鑣,導致漢語母語教育變質,異化為“外語”“二語”教育,從理論到實踐,基本是復制、移植,致使研究價值削弱。

      清末民初以降,廢科舉、興新學,“廢止讀經科”,學界精英急不可耐地與“舊文化”“舊教育”切割,拋棄所謂知識本位的古典主義,重起爐灶另開張,致使現(xiàn)代語文教育背棄漢語母語教育正軌。尊崇、膜拜異質教育文化,這有一定作用,但與傳統(tǒng)教育文化對沖,弱化漢語母語教育應有之義,阻礙其理論思考——對其經驗教訓的總結,可深化漢語母語教育認知,以期撥亂反正。

      其二是古代、現(xiàn)代時間跨度懸殊,導致人才、思想積淀的差異。古代3000 多年,現(xiàn)代100 多年,時間跨度對比懸殊,思想成果有天壤之別(其他學科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是源頭性、奠基性的,很多思想影響至今,諸如“有德者必有言”“述而不作”“修辭立其誠”“辭達而已矣”“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精彩至極的認知舉不勝舉,跨越時空,仍風采不減,其經典性、深刻性不容置疑。

      當今學者應力求古今貫通?!柏灐币住巴ā彪y。“貫”只須通讀,熟悉、占有史料,厘清因果,若要“通”,述學——“照著講”的方法,除了修史(學科發(fā)展史、學術思想史等)外,往往還可以通過講論、集注等,使認知得以深化。此三者并無先后、輕重,相互交融,則相得益彰。多數(shù)人難以三者兼顧,能做好一件就很了不起。

      修史,難度大。如能將長期累積的述學成果編撰成史書,效果最佳。這表明你大致上古今貫通了。須思考如何恰當?shù)胤制?,理清史料的內在?lián)系、特點、要點等,宏觀、中觀、微觀認知精辟、縝密,各得其所,相互支撐。史書不宜合作完成,將一己洞見貫穿其中,才能保持內在整一性。修史的過程,也是史識深化的過程。

      儒學集大成之“通人”首推朱熹,他的方法主要是講論、集注。講論,就是講學、論辯,朱熹對與師友、學生間切磋學問的看重,甚至超過著述:“學者要學得不偏,如所謂無過不及之類,只要講明學問?!保?]229“圣人說: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若只恁地死守得這個心便了,圣人又須要人講學何故?若只守這心,據(jù)自家所見做將去,稍間錯處都不知。”[4]229“持守可以自勉,惟窮理須講論,此尤當勉。”[4]2866“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舉所疑,與朋友講論?!保?]186“學要大綱涵養(yǎng),仔細講論?!保?]186講論,“自用功夫”和“與朋友講論”合一,是為了“學得不偏”“庶有發(fā)明”,即不主觀自是,得其精微,達成中庸——《朱子語類》是對朱熹講論原汁原味的還原,如此博大、深刻而又率性、鮮活,也只能出自朱熹。可以想見,其講論時宏論滔滔、神采飛揚,學子如醉如癡、心馳神往——未讀此書,難體會其窮理盡性之高絕,游刃有余、揮灑自如之氣度。講論不是講課、講座。必須以系統(tǒng)、深入的治史為背景??谕律徎ǖ讱鈦碜詫W養(yǎng)、才智。學識之深化、涵養(yǎng)之深厚,既有賴于史料爬梳、講論砥礪,也與“集注”的博采、揚棄、折中有關,說、辯、寫交互,可得相輔相成之效。集注也是學問貫通的最好方式之一,即對某經典研究史之研究。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即是,堪稱教科書級別,為后學仰望。撰寫集注所下功夫及其效用,與一般望文生義的譯注,隨便抓幾本參考書,拼湊成文,不可同日而語。兼容并蓄、消化眾說,成一家言,對“史識”提升有絕大好處——集注與修史一樣,可作為一生的事業(yè)。朱熹臨終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其《四書章句集注》能成為后世欽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標準,不是沒道理。百煉鋼才能化為繞指柔,須對經典從微觀到宏觀逐一審視、梳理,對歷代著名學人的注疏加以辨析、綜合,對見識不斷打磨、修正、增益,方得真知灼見。其涉獵之廣、難度之大、過程之艱辛,可想而知。

      修史、講論、集注等,多管齊下,自然“貫通”效果最好。朱熹雖未著史,但其異稟奇才,另當別論。他通過講論、集注及其他專書,替代著史,認知更透辟。他幾乎把學問做盡,因而通透。他不但以此法“照著講”,甚至一步到位“接著講”——理學(新儒學)體系建構,也蘊含其中。

      上述獲取史識的方法,大約概莫能外。我岳父高時良先生,身處逆境(打成“右派”)仍將三事做全,殊為不易。講論,他長期教授“中國教育史”系列課程(講論),帶研究生,相互切磋;修史,撰寫《中國古代教育史綱》(通讀而后著史);集注,出版《學記評注》《學記研究》《學記》(譯注)。《學記》一篇,一千二百余字,歷代注疏無數(shù),所涉典籍汗牛充棟,他研究數(shù)十載,幾易其稿,窮畢生之功。該著作出類拔萃,獲學界公認,亦奠定其教育史學界地位。他受聘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史學科組成員,《教育與心理辭典·中國教育史》主編……便是對其學術影響的認可,而今如此治學有幾人?

      并非皓首窮經即可“通”,要在某領域做到登峰造極、無與倫比,方為“通”?!巴ā敝赋鯇こ5氖纷R、眼光——統(tǒng)攬全局的洞察力、判斷力。這不但要勤奮、毅力,尚須才氣,以至機緣,因此“通”人罕見。治學,是使命;能走多遠,是宿命。

      猜你喜歡
      治學史料研究
      “大將軍”的治學之路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蕭公權的治學轉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例談數(shù)據(jù)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普宁市| 色达县| 集贤县| 宁明县| 乡宁县| 宜黄县| 双柏县| 高要市| 弥勒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天长市| 灵寿县| 富宁县| 乌苏市| 鹤庆县| 马公市| 德清县| 年辖:市辖区| 西宁市| 依安县| 广灵县| 嘉黎县| 满城县| 凭祥市| 蓝田县| 临洮县| 噶尔县| 岱山县| 武平县| 清水县| 宝清县| 哈尔滨市| 临汾市| 芦溪县| 潞西市| 东至县| 花莲市| 石林| 梧州市| 格尔木市|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