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8歲,司機。主訴胃脘脹悶,隱隱作痛5年余,加重半月。上醫(yī)院看消化內科,做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充血、水腫,紅白相間,黏膜皺襞頂端腺樣充血,黏液增多,黏膜有點狀出血斑及糜爛。西醫(yī)診斷為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服用膠體次枸櫞酸鉍、多潘立酮、顛茄片、消脹片等藥,因病情時輕時重,故來看中醫(yī)。
首診時患者自訴胃脘疼痛、脹滿不舒、時有噯氣、泛吐清水,常用熱水袋暖胃,以緩和胃痛不適,并伴有手足不溫、活動氣短、納差、大便溏薄等癥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yī)診斷為胃脘痛,辨證為脾胃氣虛,中陽不足,運化無力,寒自內生,食滯內停,胃失溫養(yǎng),致使虛寒胃痛,痞滿不適。治宜益氣健脾、溫中止痛,方用黃芪健中湯加減。
處方:生黃芪、黨參各30克,炒白術、茯苓、姜半夏、生山藥各15克,陳皮、干姜、元胡、白芍、桂枝各10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6劑,每日1劑,水煎服。囑患者要重視精神調攝,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清淡易消化,規(guī)律有節(jié);忌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戒煙酒。
二診:患者自訴服藥6劑后,胃脘脹滿、疼痛、噯氣、泛吐清水及氣短明顯減輕,食欲好轉,手足已不發(fā)涼,大便成形,日一次。舌質稍淡,苔薄白,脈細。效不更方,依上方再服6劑。
三診:患者胃脘疼痛、脹滿等癥狀基本消失,唯感納食不香。上方去干姜、元胡、白芍、桂枝,加木香、砂仁各10克,給予6劑,煎服法同上。
四診:患者已無胃痛、脹滿等癥狀,食欲、兩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緩和。囑其服用香砂養(yǎng)胃丸半月,以鞏固療效。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占慢性胃炎的一半以上,究其發(fā)病原因,有長期饑飽無度、嗜酒、吸煙,不合理服用傷胃藥物,以及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均可導致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胃黏膜屏障作用遭到破壞,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痞滿”等范疇。中醫(yī)認為其病在胃腑,又涉及脾、肝、腎,臨床表現(xiàn)有肝胃不和、肝胃濕熱、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胃絡淤血等證型,但以脾胃氣虛為多見。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氣機阻滯,久則脾陽不足,寒自內生,胃失溫養(yǎng),致虛寒胃痛;正氣虛易招來外邪入里,食滯內停,痰濕中阻,致脾胃運化升降失職,轉運無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中焦氣機不利,出現(xiàn)胃脘疼痛、痞滿等癥狀。
方中黃芪、黨參大補脾肺之氣;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山藥、大棗補脾養(yǎng)胃;桂枝溫陽散寒;元胡、白芍緩急止痛;干姜、陳皮、半夏暖胃化飲;木香、砂仁醒脾行氣和胃;炙甘草溫中益氣,調和藥性。諸藥合用,益氣健脾,中陽得運,則寒邪自散,諸癥悉除?,F(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建中湯具有調節(jié)胃腸動力,抗消化道黏膜炎癥,促進胃黏膜的修復,以及調節(jié)免疫功能,鎮(zhèn)靜解痙等作用。在臨床上,若氣短乏力甚者,加重黃芪用量,以補中益氣;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附子以溫中祛寒;肝郁氣滯者,加柴胡、枳殼、川楝子、青皮以舒肝理氣;脘腹痞滿者,加烏藥、木香、砂仁以行氣和胃降逆;脾虛腹脹、納差溏瀉者,加炒扁豆、炒山藥、焦三仙以健脾和胃止瀉;口苦、嘔吐反酸者,加海螵蛸、吳茱萸、黃連以泄肝熱、抑胃酸。
楊峰 前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主任中醫(yī)師,從事中醫(yī)和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工作50多年。中國中醫(yī)藥學會科普分會常委、河南省科普作協(xié)理事、省醫(yī)學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作協(xié)會員。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醫(yī)學科普文章5000多篇,中醫(yī)學術論文200多篇,編寫科普書籍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