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是含蓄、凝練的,作為意象載體的語詞,要能以少總多,帶給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語詞。日常生活中說“風煙”,就是風和煙霧,說明天空不晴朗或景物不清晰。但在“風煙望五津”中,“風煙”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暗示、隱喻、象征意義,讀者需要根據(jù)特定語境聯(lián)想、想象,才能體會得到。這正體現(xiàn)詩歌意象語詞具有共性與個性、概括性與具體性、形象性與情感性統(tǒng)一的特點。“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隱秀”的觀點,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見于語言之外叫作“隱”,所描寫的情狀能生動展現(xiàn)于讀者眼前叫作“秀”。正因為如此,詩人要經(jīng)營意象,反復推敲、斟酌語詞,憑借思維尋找契合心意的語詞,生成言語形式,表達思想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為了表達豁達開闊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詩人創(chuàng)造了新穎獨特的意象,描述了一場別樣的送別場面,其中蘊含詩人意象選擇和言語生成的思維規(guī)律。具體來說,一是詩中眾多意象蘊含豐富的暗示、隱喻、象征意義,如“城闕”“五津”“宦游人”“比鄰”等;二是運用“in”韻腳,如“秦”“津”“鄰”“巾”等,發(fā)聲雄渾,增強豪邁豁達之感;三是由意象組合,所有意象及意象之間的組合皆服務于主旨表達,豪邁豁達的主旨情感即是全詩思維的凝結點,言語表達的著力點。
教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品讀詩歌語言,品析詩歌意象,體會、領悟詩人面對離別,豁達開闊的胸懷,還原詩人思維的內(nèi)容與過程,實現(xiàn)意、象、言三者之間的轉換,促進言語思維的發(fā)展。因而筆者在這首詩的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并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朗讀想象,品析意象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送別詩,正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請同學們自由閱讀以下詩句,感受這些送別詩中的意象蘊含怎樣的感情?
(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蹙S《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問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3)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醪g《芙蓉樓送辛漸》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學生交流:從“無故人”“愁心”“楚山孤”“空留馬行處”等,感受分離的悲傷、憂愁、不舍之情。
(二)結合注釋,感知詩意,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在描述離別場面中,感受這首詩中的意象蘊含怎樣獨特的思想感情:我從“ ? ”一句,想象到了 ? ?,我從中感受到了 ? ? ?的思想感情。
學生想象交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品析重點意象的豐富含義,將學生的閱讀感受體驗從朦朧走向清晰,從膚淺走向深刻。要點如下:
1.首聯(lián):
(1)“城闕”這里指長安,“三秦”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qū)。三秦之地拱衛(wèi)著京城長安。“城闕”這一意象能想象感受出長安城的氣勢恢弘、繁華氣派,通過地形、風貌的描寫感受詩歌闊大的境界。
(2)“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這里泛指蜀州,巴山、蜀山、蜀州,這些地方在唐朝時期荒涼偏僻,“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用“凄涼地”來形容。由“五津”聯(lián)想到“聞道龍標過五溪”,“五溪”“五津”這些意象,詩人運用形象化語言寫出蜀州、龍標荒涼偏遠,烘托對友人的擔憂。
(3)“望五津”,詩人在長安能望到蜀州嗎,為什么要用一個“望”字?表達對友人離開長安,前往蜀州的惜別,并通過夸張、想象,創(chuàng)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也為后文面對離別的樂觀豁達做鋪墊。
2.頷聯(lián):闡釋詞語“宦游人”及“同是宦游人”句意。
3.頸聯(lián):闡釋詞語“比鄰”的特殊含義。
4.尾聯(lián):闡釋詞語“歧路”“沾巾”“兒女”所包含的意思。
5.歸納總結:
這首詩從不同角度創(chuàng)造了一群意象,描述了一場別樣的分別,體會詩人豪邁豁達的胸懷。
二、探究發(fā)現(xiàn),領悟意象組合
詩歌以意象構篇,幾個或幾組獨特的景物意象組合起來,如“小橋”“流水”“人家”便產(chǎn)生特殊的詩意和深遠的意境。意象的組合,其實也是空間的構成。意象的空間構成是詩意產(chǎn)生的基礎,也是詩歌品質(zhì)高下優(yōu)劣的判別依據(jù)。探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中的意象組合,領悟意象組合中的詩藝匠心。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一)列舉詩歌中空間意象組合,說說這些空間意象組合對于表現(xiàn)離別的豪邁豁達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1.“城闕”與“三秦”
“城闕”指唐帝都長安城,“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倍拍痢哆^華清宮》中這樣寫到?;赝L安城,花草樹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錦繡,何等富麗堂皇、氣勢恢弘?!叭亍?,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長安城何等雄壯威嚴,從這組空間意象中感受詩歌雄渾的意境,詩人開闊的胸懷。
2.“風煙”與“五津”
“風煙”,風塵煙霧,詩人通過“風煙”意象,渲染悲涼氣氛,暗示前途迷茫,兇險重重,表達對友人的關切、牽掛。詩人在長安能“望五津”嗎,為什么要用一個“望”字?詩人通過夸張、想象,超越常人視力所及?!巴弊滞貙捔嗽姷囊饩常谛睦砩侠鼉傻氐木嚯x,使人感覺五津可“望”,不必為離別而憂傷,流露詩人的豪邁、豁達。
3.“天涯”與“比鄰”
“比”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比,密也?!薄氨取睆臐h字結構角度來說,這個字形像兩個人一前一后并靠的樣子,“比鄰”這一意象流露真摯恒久的友情?!疤煅摹迸c“比鄰”空間上一遠一近,鮮明對比,襯托出真正友情是不受時空阻隔,知己心靈契合,表達作者對友情的深刻哲思和樂觀豁達的胸襟。
(二)歸納總結:豪邁豁達是全詩的主旨,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思維選擇、提取獨特而豐富的意象,進行藝術的意象組合。每一個意象以及意象組合中,都蘊含著詩人的言語思維圖式。
三、揣摩品讀,體會韻腳
“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愤@樣提出。匠人勘定墨線好比是對詩歌聲律格式的厘定,運斤取材好比是對詩歌意象的取舍,聲律和意象正是詩歌謀篇和創(chuàng)作的首術和大端。意象對應詩歌的主旨情感,屬于詩歌的內(nèi)容層面。聲律對應詩歌的語詞建構,屬于詩歌的形式層面。聲律即聲調(diào)、聲韻與格律,包涵了一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形成在語言與形式兩方面所需要的基本因素。聲韻,表征情感的基調(diào),不同聲韻蘊含不同情感。下面主要品讀這首詩中的韻腳:
1.揣摩品讀,體會“in”韻腳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學生朗讀并交流:
生1:“秦”“津”“鄰”“巾”這些字詞發(fā)聲洪亮,感受到這首送別詩有豪邁之感。
生2:這些字詞鼻音較重,充滿渾厚力量。
2.比較閱讀,體會不同韻腳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出示作品:【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交流體會:
(1)“啼”“溪”“西”,“i”韻腳,朗讀時嘴型開口小,氣息壓抑,聲音低沉。
(2)同樣是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in”韻腳聲音洪亮,基調(diào)高昂,表達豁達的胸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韻腳聲音低沉,氣息壓抑,表達分離的憂傷。
3.當堂誦讀
誦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根據(jù)語境想象杜少府臨別前回應王勃這首詩,他會說些什么?學生交流。
品析意象、意象組合及韻腳,可以還原作者思維的內(nèi)容、過程,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目的。在這個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詩歌含蓄、雅致的言語形式,內(nèi)化言語思維圖式,發(fā)展言語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維鼎.語文言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2]徐德湖.品味意象,發(fā)展言語思維[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7.
陳萍,江蘇省昆山開發(fā)區(qū)青陽港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