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秋
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獨有的文化教育形式。只有學好了文言文,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知識,了解漢語源遠流長的歷史,熱愛我們豐富的漢語文化;才能了解并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初中階段學習文言文,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不過,在實際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卻一直存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文言文閱讀數量少,文言閱讀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而且在平時的教學中僅僅關注字詞的講解而忽視了文言文本身具有的文化價值,導致“文”與“言”的嚴重分離。文言文教學增加拓展閱讀就是在改善目前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閱讀量少、文言分離、閱讀視野狹窄等問題。本文主要從三方面探討拓展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質疑探究的能力
部編語文七下有一篇課文《河中石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廟靠近河,廟門倒塌之后,門旁的兩只石獸也掉到了河里。后來要修廟,寺僧決定要把石獸打撈上來,但是沒找到。他們以為石獸被水沖走了,就到下游去找,也沒找到。一個講學家說,石獸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但這時一個老河兵最后說,這兩個石獸在上游,結果在上游打撈到了。這篇文章批評了寺僧的不能深思熟慮;講學家的空談事理,脫離實際,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肯定了老河兵有實踐經驗,不盲從,從實際出發(f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全面考慮問題,實事求是。不過,文中老河兵說了一句話,“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庇腥司吞岢隽艘蓡?,認為這個推斷過于絕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問一下學生,讓他們去探究討論。但是有時只依靠課內的內容還不能很準確全面的得出結論,這時候如果借助課外拓展材料,學生把關于此類問題的多個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就會對此類問題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的兩個拓展材料:《唐鐵牛與蒲津橋》和盧望軍《誰在臆斷——〈河中石獸〉文本解讀》。
從材料1看,唐鐵牛與蒲津橋確實在多年后從河灘原址挖出;從材料2看,要想實現石獸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上行數里,需要不停地翻跟斗,這必須符合嚴格的條件才能實現。而老河兵“凡是……應該……”的表達確實讓人質疑。借助這兩個材料,同學們也明白了:老河兵的這個推斷確實過于絕對,石獸也有可能出現在河中。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種文體,一類文章,提高比較歸納的能力
部編語文八上有一首詩:《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本詩前兩句環(huán)境描寫,寫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面對這繁花似錦的景象,婦人忍不住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從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閨中的,是一首表現思婦的閨怨詩。對于閨怨詩,同學們還不是特別明白和熟悉。這個時候就可以再給學生幾首閨怨詩,讓他們去比較分析,進一步理解什么是閨怨詩,閨怨詩的主要內容,主旨和手法主要有哪些。下面是幾首作為拓展的閨怨詩:《春怨》唐·金昌緒《望江南·梳洗罷》唐·溫庭筠《閨怨》唐·王昌齡。通過上面這幾首閨怨詩,學生對這種詩就有了最基本的認識:閨怨詩有的是女人自己寫的,還有一些是男人模擬女人的口氣寫的。多以棄婦、思婦為主要描寫對象,以傷春懷人為主題,表現女子們在特定社會情態(tài)、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悵的復雜心理狀態(tài)。
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人物和主題,提高審美鑒賞的能力
部編語文八上有一篇課文《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篇幅短,感情卻豐富復雜,寥寥數語,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后的代表作。如何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拓展幾篇蘇軾被貶黃州之后同時期的作品與這篇本文一起閱讀,分析,比較,找到此時作者的心理情感的異同點,無疑是一種非常恰當有效的方式。我給學生做的拓展資料如下: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風波,臨江仙和念奴嬌 赤壁懷古。
從以上材料來看,初到黃州,蘇軾貧病交加,心靈深受打擊。對于“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的蘇軾而言,夢想無疑被現實擊得粉碎。于是,他寫下《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回首往事,心中有恨卻無人能懂。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后,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yè)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队洺刑焖乱褂巍分邪奄p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解的達觀交織在一起,難言且微妙的情感盡在其中。這樣看來,蘇軾面對人生困境時并沒有變得消沉,而是不斷地自我調適。寄情山水,隨遇而安,結交好友,提筆抒懷,使蘇軾那被政治生活摧殘的心靈得到治愈。悲憤過后即是淡然,蘇軾不斷地思考人生,幾乎達到了“水到渠成,不須顧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的境界。蘇軾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雖被政治風雨侵襲,但他懂得如何釋懷,苦中作樂。黃州四年造就了一個全新的蘇軾——心態(tài)愈發(fā)平和,處世愈發(fā)理性。通過上面幾則材料,學生對《記承天寺夜游》的人物蘇軾文章的主題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拓展閱讀選取的篇章與課文在結構、文體、表達方式或主題等方面存在某種同一性。學生把在多文本閱讀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歸納、比對、討論再集合成一個整體,通過對同類事物的比較閱讀來獲得對這一事物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就使得學生的閱讀視野得到提高,加深學生對于這堂課主題和人物的認識,使語文課堂更有趣更高效。拓展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實施與開展確實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