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費 璇
近年來,近視的患病率逐年增加[1],而我國近視人數(shù)多達6 億,青少年近視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中低度近視本身并不可怕,但高度近視的并發(fā)癥[2]會嚴重影響視覺質量,甚至造成不可逆損害。因此,控制近視進展勢在必行,近些年角膜塑形鏡成為控制近視增長的常用矯正手段[3]。其原理是利用角膜的可塑性,以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鏡片輕壓角膜,使其中央曲率逐步變平,物理性矯正近視,是一種非手術矯正方法[4-6]。為了研究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的效果,筆者對所在醫(yī)院76 例青少年近視(150 眼)樣本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7 年9 月—2017 年12 月來院驗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鏡的8~18 歲青少年近視76 例(150 眼)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1.934±2.825)歲,男36 例(71 眼),女40 例(79 眼),分為低度近視組和中度近視組。納入標準:(1)最佳矯正視力≥1.0,屈光度<-6.00 D,順規(guī)散光≤-1.50 D,逆規(guī)散光≤-1.00 D;(2)眼壓8~21 mmHg(1 mmHg=0.133 kPa);(3)連續(xù)配戴,規(guī)律隨訪≥2 年;(4)既往無配戴角膜接觸鏡史。排除標準:(1)遠視、斜視、弱視;(2)角膜屈光術后及眼部器質性病變者,如圓錐角膜、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癥等;(3)眼部炎癥活動期,反復發(fā)作的過敏性結膜炎、鼻炎,全身免疫性疾病等。按照近視程度分為2 組:低度近視組(-0.75~-3.00 D)73 眼,平均屈光度(-2.154±0.565)D;中度近視組(-3.25~-5.75 D)77 眼,平均(-3.981±0.696)D。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并簽訂同意書。
1.2 方 法
1.2.1 材料 采用美國歐幾里德公司生產的夜戴型角膜塑形鏡,材料為Boston Equalens II,Dk 值為127,鏡片中央厚度為0.22 mm,其內表面為逆幾何設計。
1.2.2 一般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全自動電腦綜合驗光儀、非接觸式眼壓計、裂隙燈顯微鏡、淚液分泌時間、掃描激光眼底檢查、角膜地形圖、眼科光學生物測量儀、角膜內皮鏡檢查,同一項檢查由同一醫(yī)師操作。
1.2.3 驗配及隨訪 配適鏡片要求定位居中,動態(tài)觀察有1~2 mm 活動度,可進行淚液交換,能自動回至中央。靜態(tài)觀察基弧區(qū)中央直徑為3~4 mm,反轉弧呈均勻的360°配適區(qū)域,定位弧與角膜平行接觸,周邊弧區(qū)有寬為1~2 mm 的360°熒光充盈,驗配均由同一醫(yī)師完成。戴鏡前,戴鏡后1 天、1 周、1個月、3 個月、6 個月、1 年、2 年進行隨訪,隨訪前夜患者戴鏡8~10 h。觀察戴鏡前和戴鏡后1天、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的裸眼視力(UCVA),戴鏡前和戴鏡后6 個月、1 年、2 年眼軸(AL)、等效球鏡度數(shù)(均為停戴2 周及以上數(shù)值)變化情況,若鏡片丟失、碎片等及時更換。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UCVA、AL、等效球鏡等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比較戴鏡后不同時間點UCVA、AL、等效球鏡度數(shù)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比較中、低度組UCVA、AL 和等效球鏡度數(shù)的差異。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戴鏡前后裸眼視力比較戴鏡前視力(0.724±0.334)D,配戴角膜塑形鏡1 天、1 周、1 個月、3 個月、6 個月、1 年、2 年后,結果顯示不同時間點戴鏡后視力較前均明顯提高。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時間點UCVA,隨戴鏡時間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02.003,P<0.01)(表1)。低度近視者于1周趨于穩(wěn)定,而中度近視者于1 個月時達到穩(wěn)定。
表1 戴角膜塑形鏡前及戴鏡后UCVA 比較()
表1 戴角膜塑形鏡前及戴鏡后UCVA 比較()
2.2 戴鏡前后等效球鏡度數(shù)比較等效球鏡度數(shù)戴鏡后較前增加(P<0.001)(表2)。低、中度近視組戴鏡后6 月、1 年、2 年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3)。增長量見表4,中度近視組增長量均較低度近視組緩慢。1 年后低度近視組有8 例進展為中度近視,中度近視組有1 例進展為高度近視;2年后低度近視組有11 例進展為中度近視,中度近視組有4 例新進展為高度近視。
表2 戴鏡前及戴鏡后AL 及等效球鏡度數(shù)比較()
表2 戴鏡前及戴鏡后AL 及等效球鏡度數(shù)比較()
表3 低、中度近視組戴鏡前后AL 比較(,mm)
表3 低、中度近視組戴鏡前后AL 比較(,mm)
表4 低、中度近視組戴鏡前后等效球鏡、AL 變化量()
表4 低、中度近視組戴鏡前后等效球鏡、AL 變化量()
2.3 戴鏡前后眼軸長度變化戴鏡前眼軸長度為(24.712±0.603)mm,戴鏡后6 個月、1 年、2 年眼軸長度均隨時間增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2 年后低、中度近視組眼軸較前均增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3)。
1989 年Wlodyga 和Stoyan 首次設計出逆幾何鏡片[7],大量學者開始深入研究,更高透氧性的新型鏡片隨之問世,有學者發(fā)現(xiàn),部分近視患者角膜和晶狀體的屈光力降低并不能完全代償,隨著青少年近視度數(shù)的增長,眼軸長度會逐漸延長[4,5],盡管可以通過框架眼鏡或軟性隱形眼鏡矯正近視,但是這些方法并不能延緩眼軸增長。
就有效性而言,筆者發(fā)現(xiàn)配戴角膜塑形鏡后視力于1 周時明顯提高,于1 月時達到穩(wěn)定。此外,部分配戴者1 年左右視力有所下降,考慮患者屈光度數(shù)有所上升,應提醒其及時更換鏡片。
符愛存等[6]研究發(fā)現(xiàn)配戴框架眼鏡1年、2年眼軸增長量分別為(0.31±0.19)mm、(0.30±0.18)mm,相比較上述研究角膜塑形鏡在眼軸增長方面起到了抑制作用。較多學者認為角膜塑形術可有效減緩眼軸伸長,這是一種公認的治療方法[7-9]。當然,角膜塑形鏡延緩近視的效果因人而異,迄今為止,其調節(jié)近視發(fā)展的機制還存在爭議,主流理論是視網膜周邊近視離焦[10-13]。動物學研究證明,視網膜可以識別離焦信號,根據(jù)離焦的信息向鞏膜發(fā)出信號,控制眼軸增長的速度,從而控制青少年近視增長。也有學者認為,近視離焦對眼軸變化沒有顯著影響[14,15]。而該研究支持了前者理論,眼軸變化在控制近視進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引起近視加深的重要原因。部分研究者認為在角膜塑形鏡治療中,由于角膜上皮重新分布[16],中央角膜變薄,通常在達到最佳矯正后會穩(wěn)定下來。該研究觀察6 個月、1 年及2 年后隨訪停戴鏡片2 周時測量眼軸,此時角膜基本回到原始狀態(tài),若角膜回彈不明顯則繼續(xù)停戴至接近原始數(shù)據(jù)。角膜塑形具有可逆性,停戴足夠時間,角膜是可以恢復接近原有狀態(tài)。該研究發(fā)現(xiàn)低、中度近視眼軸增長存在差異,中度近視眼軸增長慢于低度近視,這可能是因為近視度數(shù)越高,反轉弧區(qū)越陡峭,配戴角膜塑形鏡后形成周邊離焦量越明顯[17]。但也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近視度數(shù)越低,控制近視的效果越好[18],可能由于各個研究中使用的鏡片設計不同,如VST 或CRT 設計可能存在差異,導致戴鏡后周邊離焦量不同。
Kakita 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近視青少年配戴框架眼鏡2 年后近視度數(shù)增長-1.24 D。趙宏偉等[20]對23例配戴角膜塑形鏡和34 例戴框架眼鏡的青少年近視患者觀察1 年,發(fā)現(xiàn)角膜塑形鏡組屈光度增加(0.35±0.25)D,框架鏡組增加(0.82±0.36)D。該研究與上述研究中框架鏡組相比進展明顯降低,故能夠說明角膜塑形鏡對近視進展有延緩效果。
屈光度和眼軸是評估角膜塑型鏡矯正近視的重要指標。角膜塑形鏡對控制近視進展有明確作用,控制效果中度近視優(yōu)于低度近視[21]。因筆者考慮高度近視者白天可能需輔助框架鏡,依從性不高,未納入此次調查,是否近視度數(shù)越高,控制效果越理想在今后研究中仍需進一步探討。同時,該研究通過長時間隨訪,證實了角膜塑型鏡延緩眼軸增長優(yōu)于框架鏡,且安全有效,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前提下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