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揚
飽滿的谷穗總是低著謙虛的頭
袁隆平說過這樣一番話:“盡管天上有一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處有我的畫像,名字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媒體上,但我絕對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因為我童心未泯,不喜歡古板,不喜歡一本正經(jīng)。”他在各種場合都保持著普普通通的本色,總是那么隨性,那么率真。也正是這種低姿態(tài),凸顯出他的崇高品格,成為人們心中真正的明星。易中天曾在一次媒體舉辦的活動中對袁隆平進行過采訪,對話結(jié)束后他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一個人越是有分量,就越是平易謙和。喜歡擺譜的,一定不怎么樣?!?/p>
自古以來,真正有分量的人,大都具有低姿態(tài)的特點。
被稱為飽學(xué)博知、一代大儒的王國維,在清華國學(xué)院授課時,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竟然是“這個我不懂”。在常人心目中,“我不懂”三個字不可能與大師沾邊,即便真的不懂,也不會公開表露。但王國維卻毫不掩飾,當眾坦承“我不懂”。這既是實事求是,更是一種大師風范。愈是知識豐富的人愈知道學(xué)無止境,愈是溫和謙遜,愈能探求不止以完善自我。反之,則會不懂裝懂,或來一番糊弄。
低姿態(tài)的人,總是謹言慎行,讓人感到隨和而又親近。有一年,北大新生入學(xué),有位男生攜帶了很重的行李,走進偌大的燕園,簡直找不到北。這時,他看到了一位校工模樣的老人,就把行李往老人身邊一放,說:“大爺,麻煩您幫忙照看一會兒?!闭f完男生就自己報到去了。老人就一直在那里老老實實地守著。9月初的北京天氣仍很熱,一位學(xué)生見老人滿頭大汗,想要替他照看,可老人不同意:“還是我等他吧,換了人他就找不著了?!边^了許久,男生才趕回來。3天后的開學(xué)典禮上,這位男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天幫自己看行李的“校工”,竟是副校長季羨林,頓時感動萬分。
季羨林有很多令人仰慕的稱號,但他卻對這些不感興趣。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xiàn)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他公開提出:“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闭驗樗灰詫W(xué)界的“大腕”自居,所以才那么平易近人,甚至不顧炎熱給新生照看行李。
有一次,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譚鑫培,在戲院演出《戰(zhàn)長沙》,他扮演的黃忠下場時,照例要耍大刀。收式時,他先將刀迎面拖過,復(fù)又橫刀折回。此時,臺下有一位觀眾大喝倒彩,譚鑫培感到十分驚訝。散戲后,譚鑫培未及卸妝,便親自恭恭敬敬地將這位觀眾請至后臺,向其討教。該觀眾將喝倒彩的原因說破:“騎馬耍刀,迎面拖過,應(yīng)該平舉折回,若由下面折刀,馬頭豈不被砍掉了?”譚先生聽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謝不已。譚先生的低姿態(tài),正是他藝術(shù)爐火純青的原因之一。
這些名人的低姿態(tài),無不凸顯出他們的大家風范。如果沒有真才實學(xué),沒有寬闊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越是有分量的人,越能放低姿態(tài)。低姿態(tài)不是裝模作樣,表面謙虛,而是有自知之明,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低姿態(tài)的人不是與世隔絕,或者性格孤僻,而是在社會交往中保持真正的自我,使自己不迷失方向。一般人在知道了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在某個方面比別人高出一籌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優(yōu)越感,而且有大肆張揚的毛病。而低姿態(tài)的人,往往是深藏不露的,不會因為自己有強于別人的地方而顯擺。所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正是這種低姿態(tài)的寫照。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