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小通
近日,查理·芒格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DJCO.US)披露了今年第三季度13-F文件(簡單理解為三季報)。
Daily Journal是美國一家法律報業(yè)集團,從1977年開始,芒格就在Daily Journal擔任董事會主席。這家公司與巴菲特無關,是芒格的主場。
從文件披露看,今年7月份以來,芒格大幅加倉某中概股巨頭,持倉數(shù)量由二季度末的16.53萬股增加到30.2萬股,增幅達82%。
去年,該中概股由于旗下公司(另一金融巨頭)A股上市被叫停,引發(fā)巨震。
今年,該公司又遭監(jiān)管風暴,更被無數(shù)國內散戶唾棄。
這是芒格第二次抄底該中概股。
第一次抄底是在今年一季度,當季末DJCO持有16.53萬股,二季度末持股信息沒變,三季度末持有30.2萬股。
有海外分析師推測,因為該中概股估值已跌到“公用事業(yè)股”水平,令芒格十分心動,所以下了重注。
不過,該股票并沒有因為芒格的買入而止跌。
第一次抄底后,芒格最大浮虧或近40%。而在第二次抄底攤薄成本之后,芒格依然可能是虧損狀態(tài)。
畢竟,截至目前(2021年10月8日),該公司今年以來已下跌30%。年過90歲的芒格也被人戲謔為“廉頗老矣”,芒格“尚能飯否”?
時間會給出答案。
無獨有偶的是,在眾人恐懼時,很多著名投資人也在“越跌越買”。
港交所資料顯示,2021年9月29日,摩根大通公告增持國內某金融巨頭。該公司H股今年年內已下跌超40%,且連續(xù)7個月月陰線,破其歷史紀錄(之前為連續(xù)5個月陰線)。
而方舟基金創(chuàng)始人、科技股女股神“木頭姐”(CathieWood),也同樣堅守今年表現(xiàn)不佳的中概科技股。
這些投資大佬的抄底或者堅守正確嗎?沒人可以預測。
“抄底”或許是普通投資者聽了都會非常激動的詞語。抄到底,意味著隨之而來的巨大上漲空間。
不過在很多投資大師眼中,抄沒抄到底并不重要。
這些投資大師的操作看起來似乎稀松平常,但對普通人來說,可能難于上青天。
原因一,認知能力不同
投資大師買賣股票的依據(jù),主要是股票基本面,被低估且潛力大的公司,是投資大師們的最愛。
單純的股價漲跌和短期賬戶盈虧,不是他們買賣決策的主要依據(jù)。
比如巴菲特買某汽車股票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這是一家被低估的好公司。至于賣點,只有他認為公司基本面出現(xiàn)問題時,才可能賣掉。
2008年巴菲特入手該汽車股,股價由8港元漲到80港元,眾人驚呼,股神果然是股神。巴菲特沒賣。
后來該公司蟄伏多年,股價長期躺平,甚至又跌到9港元,又一個“廉頗老矣”。巴菲特沒賣。
今年其股價漲到200多港元,“股神還是那個股神”。
也許在巴菲特眼中,該公司是一家好公司,自己又不差錢,為什么要賣?
原因二,資金實力、資金來源不同
這是客觀存在的原因。
比如巴菲特、芒格一出手,就是上億美元交易額,很多時候買著買著就成了大股東。
對他們來講,買股票真的就是買公司,陪著公司一起成長,甚至可以出手干預公司運營。
就算短期虧損,他們也無所謂。一來不會用這錢買房、結婚、養(yǎng)老,就算100年不漲,也能承擔后果。而且他們的后續(xù)資金豐富,可以持續(xù)“抄底”,攤薄成本。
普通投資者根本做不到這點,很難心甘情愿與公司共同進步、分享長期發(fā)展紅利。
于是,只能沉浸在海量市場雜音中,焦慮浮躁,貪婪恐懼。
“我們的投資風格被稱作焦點投資,意在持有10只股票,而不是100個或者400個。好投資不好找,所以應該集中在那些少數(shù)幾個好的上,這對于我是很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投資界98%的人都不這么想。這對我們倒是挺好的?!辈槔怼っ⒏袢缡钦f。
從DJCO公布的13-F文件中還能看出,芒格對機會的認識。
文件顯示,DJCO只持有5只股票。某銀行股占比高達43.35%,是第一大重倉股。
敢于對看好的機會下重手,也是芒格們賺大錢的重要手段。
一來資金量確實大,二來他們是用“水桶”而不是“頂針”去接機會。
這么做的背后,有兩個認知。
第一,真正的財富機會,在一生中能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少。
第二,小的成功沒有太大意義。在真實的投資市場上,很多投資者頻繁買賣,掙點小錢,期待積少成多,但總體盈利并不多。
麻省理工學院前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一書中說,人們在面對多個選擇時,即使明知其中一項可以獲得最大成功,他們也不愿意輕易放棄其他選擇,因為我們的大腦對于風險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
投資大師們敢于用“水桶”接機會,很多時候是深思熟慮之后的考慮。
比如芒格曾說,他讀了50年《巴倫周刊》雜志。整整50年,在《巴倫周刊》中只找到了一個投資機會。
這,也許就是我們和投資大師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