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元宇宙”概念突然間火了。
“元宇宙”究竟是一個吹得過大的氣球,還是一個灌滿舊酒的新瓶,又或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元宇宙”所指向的未來,值得今日的人類神往嗎?
“元宇宙”(Metaverse)這個詞誕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這部小說描繪了一個平行于現(xiàn)實世界的虛擬數(shù)字世界——“元界”。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個虛擬分身,人們通過控制這個虛擬分身來實現(xiàn)意志。
早在Facebook改名之前,圍繞“元宇宙”的影視作品就已經(jīng)不少了:《失控玩家》《頭號玩家》……
之前各種現(xiàn)實場景的互聯(lián)網(wǎng)化或各種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化,目的都是有限、分割的,并不具備過分的野心。但“元宇宙”不同,它要將現(xiàn)實的和虛擬的一切都包裹到一個自洽的體系中。
可以說,“元宇宙”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shù)詞匯,而是一個具有明確價值指向的概念。這個概念試圖取得一種選擇的合法性。它不是指向“人具有通過人機接口在虛擬中獲得真實感受的能力”,而是指向“人可以選擇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現(xiàn)實感受的道路”。對,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道路問題;嚴格來說,這也不是生活問題,是嚴肅的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
舉個例子?,F(xiàn)代好萊塢的一個主題,就是“人是否具有選擇不自由人生的自由”。比方說,一個自由人可否選擇做奴隸。通常來說,這種沖突的答案一目了然。在多數(shù)社會,觀眾都會認同接受同一個選擇,即人類不能選擇不自由的道路。
但在《黑客帝國》中,一名反派角色將類似問題提了出來,即他是否有選擇繼續(xù)在真實世界中當一個人體電池,同時在“母體”的虛擬世界中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由?
《黑客帝國》對此的答案應該說是明確的,即人類最終要選擇現(xiàn)實中的“真的”自由,所以那位想繼續(xù)做美夢的反派死得很難看。但我覺得,這樣的處理似乎輕飄了一點。選擇沉浸于虛擬世界,與選擇一種奴隸的生活,有很大分別。
如果將《黑客帝國》中“人體電池”的命運選擇,換成更清白的“元宇宙”生活,選擇就會更困難了。
很容易設想,“元宇宙”的虛擬世界,可以成為對很多人有價值的療愈手段。一位先天自閉癥患者可以在“元宇宙”提供的“平行人生”里過著正常人的交際生活,一名癱瘓病人可以在那個世界參加奧運會。如果他們寧愿把生命放在虛擬的幸福世界中,希望與現(xiàn)實的寒冷黑暗保持一點距離,旁人真的有權(quán)反對甚至制止嗎?
虛擬世界究竟是使人類脆弱有限的肉身開掛,還是可能導致人類的真實屬性受到稀釋甚至顛覆?一個生命可以選擇完全在一個硬盤或網(wǎng)絡上存活嗎?圍繞這些問題,人類遲早因為選擇的差異而出現(xiàn)一次分裂。
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擁抱“元宇宙”不是人類的未來,至少不是全部的未來、僅有的未來,但它很可能將成為一部分人的未來。另一方面,這樣的一種系統(tǒng),可能實現(xiàn)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奴役都更徹底的暴力管制,或者誘發(fā)比任何時代都深的族群裂痕,因此不能輕視它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