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越,孔令麗,李 櫻,王淑杰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截至2010年,腦卒中已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腦卒中生存患者中,約75%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約40%嚴重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失眠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長期失眠會增加患者的負性情緒,不利于病情恢復,且增加腦卒中復發(fā)的風險[1-4]。因此盡早對腦卒中并發(fā)失眠患者采取干預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80例腦卒中并發(fā)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針刺五臟俞聯(lián)合涌泉穴艾灸對患者睡眠質量、中醫(yī)證候、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0~75歲,平均(63.25±9.74)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3.65±2.74)kg/m2;病程3~13個月,平均(8.26±2.51)個月;合并高血壓23例,合并糖尿病1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9~76歲,平均(62.14±8.59)歲;平均BMI(23.49±2.48)kg/m2;病程3~15個月,平均(8.52±2.39)個月;合并高血壓21例,合并糖尿病16例。兩組年齡、性別、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5]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6]失眠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7]中風的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內科學》[8]制定失眠診斷標準,主證為失眠、心煩,次證為精神萎靡、頭暈耳鳴、心悸、夜尿頻,舌質紅,脈細數(shù),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腎陰虛證。病例納入標準:年齡35~85歲;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7分;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本研究所涉及穴位存在創(chuàng)傷或感染者;近1個月內接受過失眠相關治療者;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予針刺五臟俞聯(lián)合涌泉穴艾灸治療。針刺五臟俞:患者取俯臥位,選取肺、心、肝、脾、腎五臟俞穴及膈俞常規(guī)消毒,選取0.30 mm×40.00 mm的針灸針,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膈俞均直刺0.5寸左右,腎俞穴直刺1寸左右,平補平泄,以患者局部產(chǎn)生酸脹感為宜,留針25 min,每周針刺5次,共治療4周。涌泉穴艾灸:留針時進行涌泉穴艾灸,點燃艾灸條,定位涌泉穴,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不燙為宜,艾灸10~25 min,1次/d,共治療4周。
1.2.2 對照組:予艾司唑侖(國藥準字H36020121,規(guī)格2 mg)口服,2~4 mg/次,3次/d,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對腦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主證失眠、心煩,次證精神萎靡、頭暈耳鳴、心悸、夜尿頻、舌質紅、脈細數(shù)等中醫(yī)證候進行賦分,每項0~6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PSQI評分:PSQI量表包含日間功能障礙、催眠藥物、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7個維度,每項評分0~3分,總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10]。5-HT、DA檢測: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清5-HT、DA水平。
1.4 療效標準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和治療后患者PSQI評分改善幅度進行療效評定。痊愈:睡眠深沉,睡眠時間恢復正常,睡醒后精力充沛,PSQI評分減少≥75%;顯效:睡眠質量大幅改善,失眠、精神萎靡等癥狀基本消失,50%≤PSQI評分減少<75%;有效:睡眠時間有所增加,失眠、精神萎靡等癥狀有所改善,25%≤PSQI評分減少<50%;無效: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無明顯變化、各種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PSQI評分減少<25%。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1,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失眠、心煩、精神萎靡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PSQI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PSQI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5-HT、DA水平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5-HT、D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5-HT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DA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5-HT、DA水平比較
失眠歸屬于中醫(yī)學“不寐”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若陰陽失調,陽不入陰,陽氣不與陰氣相交,則易導致失眠[11-12]。卒中后陰陽失調,日久陰血耗損,腎精虧虛,腦髓失養(yǎng),則失眠多夢、萎靡不振?!端貑枴ば魑鍤狻酚涊d:“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中醫(yī)學認為“神”是人身體和心靈活動的關鍵,分別藏于五臟,五臟之神安于所在方能安眠[13]。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失眠、心煩、精神萎靡中醫(yī)證候積分高于對照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五臟俞聯(lián)合涌泉穴艾灸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五臟俞為五臟氣血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具有調理陰陽氣血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選擇五臟俞為主穴行針刺治療。肺俞可調節(jié)全身之氣、抑制肝氣生發(fā)過旺;心俞可安心寧神,腎俞可調神填精、調和補腎,心俞與腎俞相伍,有利于陰陽調和、心腎交通;肝俞主運化,可解郁、疏肝、理氣;脾俞可調節(jié)中焦氣機,有利于平衡氣機,還可調理脾胃,為充盈腎中精氣提供氣血精微物質。針刺五臟俞可起安神定志、養(yǎng)心健脾、疏肝解郁之功效[14]。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常用腧穴,艾灸涌泉穴可通過溫熱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上濟心火,引火歸元,交通心腎以調和陰陽,達到改善睡眠的作用[15]。代利利等[16]研究顯示,針刺五臟俞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李歐靜等[17]以針刺五臟俞、膈俞和神門治療更年期失眠患者,其療效優(yōu)于單純應用阿普唑侖,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5-HT、DA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可能是通過針刺五臟俞聯(lián)合涌泉穴艾灸調整神經(jīng)遞質水平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5-HT、DA均為中樞神經(jīng)遞質,在睡眠、蘇醒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5-HT具有調節(jié)睡眠、塑形周期的作用,可延長非快速眼動睡眠、蘇醒時間、深度睡眠期,減少入眠、淺睡期時間;DA可保持興奮、維持蘇醒,若DA水平正常,則有利于減少蘇醒次數(shù),保證睡眠過程的完整性[18-19]。司井夫等[20]研究針刺聯(lián)合推拿和中藥湯劑治療128例失眠患者的療效,選擇心俞、肝俞、脾俞等為主穴,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改善,不良情緒有所緩解,其可能通過提高5-HT水平、降低DA水平發(fā)揮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五臟俞聯(lián)合涌泉穴艾灸可能通過提高5-HT水平、降低DA水平改善腦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