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海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島,島上生長著一棵孤零零的椰子樹。椰子樹害怕孤獨,結(jié)果的時候一下子結(jié)了4顆椰子。這下好了,種子發(fā)芽之后,島上有了5棵椰子樹。新生的椰子樹從椰子樹媽媽那里繼承了“害怕孤獨”基因,也拼命結(jié)果。后來呢?后來小島裝不下這么多椰子樹了。椰子樹面臨3個選擇:
A. 繼續(xù)在小島上繁殖,互相競爭,拼命“內(nèi)卷”。
B. 不再繁殖,直到最后一棵椰子樹老死為止。
C. 旅行到別的地方去生活。
不出你所料,椰子樹選擇了C,讓種子們掉進大海,并順水漂流。它們旅行到遠方的海岸上生根發(fā)芽,既擺脫了困境,又收獲了遠方。
椰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種子不旅行,沒腿的植物們就不會像如今這般遍布地球。在種子的旅行中,有一個“它”是備受青睞的搭檔。你可能看出來了,故事里的“它”是海,它幫助椰子完成了生命的旅行。
本期指尖博物館,讓我——螞蟻阿布,帶你一起進入種子展廳,認識種子們喜歡的它、它、它……
這些旅行很經(jīng)典
種子旅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幾種特別經(jīng)典:
靠水。故事里的椰子的旅行方式就是這種。
靠自己。有些植物的種子變干以后,種皮輕易就能爆裂,種子彈射到遠處。鳳仙花種子的旅行方式就是這種。
靠風(fēng)。蒲公英的種子就是在風(fēng)的幫助下旅行的。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有局限性?!翱克庇袀€條件,植物必須生長在水源附近;靠自己的植物種子,即使是世界上種子彈射距離最遠的響盒子,種子的彈射距離也只有幾十米;“等風(fēng)來”也很被動,一方面要取決于風(fēng)的到來時間、方向和強度,一方面種子受重力的束縛,“飛”不遠就會落到地上。
植物媽媽比你更清楚這些局限性。于是,另一種方式——“靠動物”登場了。
往事出人意料
19世紀末,在印度尼西亞北部,荷蘭殖民者為了壟斷肉豆蔻的生產(chǎn),嚴禁種子外傳??刹痪煤?,其他地區(qū)也長出了肉豆蔻。荷蘭人懷疑是當?shù)厝送颠\出去的,毒打他們,卻還是無法阻止肉豆蔻的傳播。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犀鳥吞食了果實,飛到別處排便傳播了種子。
還有一個故事的主角是豨薟(xī xiān)草。這種植物的果實外面布滿鉤刺,粘在動物身上很難除去。1828年,俄國騎兵從長滿豨薟草的克里木半島經(jīng)過,馬尾粘了很多果實。這些果實隨著騎兵隊旅行到拉脫維亞,后來又傳到匈牙利、奧地利、法國,再后來甚至遠渡重洋到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僅僅半個世紀,豨薟草就傳遍了半個地球。
第二次旅行
我們螞蟻的傳播力主要體現(xiàn)在種子的“二次旅行”中。這個名詞很好理解,特指那些擁有兩種旅行方式的種子的第二次旅行。舉個例子吧,大戟屬植物的種子第一次旅行時,“靠自己”彈射到幾十厘米遠的位置。它覺得距離不夠遠,就靠布滿身體的特殊物質(zhì)——油質(zhì)體吸引我們搬運它。于是,我們就幫助它實現(xiàn)了第二次旅行。
再比如,櫻桃的果實被鳥吞進了肚子,鳥兒飛到遠方,將未消化的種子拉出來。種子上沾滿了有機物,我們發(fā)現(xiàn)以后,集體將它搬回了家。在新的環(huán)境里,種子生根發(fā)芽。
別小看我們螞蟻哦!
就愛一對一
有些植物和幫它們的種子旅行的動物協(xié)同進化,最后,竟演變成種子和這些動物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
臘腸樹你見過嗎?它的果實最長可達1 米,直徑達18 厘米,重量達10千克。除了個兒大,臘腸樹果實的果肉還富含纖維素,一般的動物無福消受,只有大象和河馬才能食用并幫種子旅行。
猴缽果有一個木質(zhì)外殼,能抵御大部分動物,種子表面又有堅硬的種皮。猜猜它靠誰去遠方?是蝙蝠。種子成熟之后,果實頂端的“蓋子”打開,包裹在種子表面的甜甜的肉質(zhì)假種皮吸引來蝙蝠,蝙蝠把種子摘下來,飛到遠處,吃掉假種皮再把種子丟掉,種子就這樣傳播啦!
騙“它”沒商量
有些植物為了讓動物幫自己的種子旅行,會耍點“小聰明”。
新西蘭北島金雀花的種子看起來十分鮮艷,鳥兒們被種子的顏色吸引來,辛辛苦苦幫它傳播,卻幾乎得不到可食用的回報。使用同樣伎倆的還有雪木,種子看起來美味可口,其實沒啥可吃的。
要說上當受騙的動物誰最傻,恐怕非屎殼郎莫屬。非洲有一種銀木果燈草,種子的外形、氣味都模仿著當?shù)匾环N羚羊的便便。屎殼郎傻傻分不清楚,成了免費的勞力,無意中幫銀木果燈草的種子進行了長途旅行。
生長在毛里求斯艾格雷特島的黑檀命運很曲折。它的種子靠島上的巨型象龜傳播。19世紀中葉,象龜滅絕了,當?shù)貨]有體形足夠大的動物能吃下它的果實。直到2000年,來自塞舌爾群島的一種巨大象龜被帶到島上,黑檀差點兒滅絕的命運才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