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拓荒深耕 探驪得珠
      —— 《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讀后

      2021-12-15 14:55:10孟會祥
      大學書法 2021年6期
      關鍵詞:書法作家文學

      ⊙ 孟會祥

      2021年6月,李繼凱、孫曉濤、李徽昭著《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拜讀之余,受益良多。

      我認為,《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是在當代背景下,在“大文化”“廣書法”視野下,對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關聯性研究的開山之作、扛鼎之作。

      無可諱言,近年來文學的邊緣化,使作家似乎不再承擔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或者說文學家作為社會精神導師的作用明顯削弱;而當代書法復興以來,書法的專業(yè)化,也導致了文化背景空心化,書法與當代文學的關系日漸疏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式微之后,學界雖然痛感當代書法日漸工藝化,不斷提醒加強文化素養(yǎng),甚至也做了不少操作層面的相應努力,但總體上收效未著。不過,21世紀以來,作家操翰染觚,書法家吟詩作賦者多了起來,真正意義的書法文化基因,或許終將以嶄新的姿態(tài)蘇醒??上У氖?,學術界對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關聯性的深入研究,在國內外都很少見,特別是具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專題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李繼凱先生是著名現代文學研究專家,也一直關注書法文化,早在20世紀80年代,所著《墨舞之中見精神》,就具有大文化的視野、大文學的視角,也有對書法文化的深刻體驗,議論風發(fā),充滿詩性而發(fā)人深省。因此,《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看似今日結果,實經30余年蘊蓄而成,也是時代呼喚所至。李繼凱先生率孫曉濤、李徽昭先生篳路藍縷,厥功至偉。

      《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采用包括歷史的、美學的、比較的和文化研究等方法,尤其注重從相關現象入手,力求實證充分,論述扎實細致。

      該書共分十章。

      第一章: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的結緣。本章分析了現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貢獻和理論貢獻,書法對文學的滋養(yǎng),以及書寫文化生態(tài)。

      第二章:現當代作家書法的功能及意義。本章從古代文人書法說起,分析了文學與書法融合形成的文化特征,以及作家的書法文化創(chuàng)造所具有的功能及意義。

      第三章:現當代作家論書法文化。本章主要論述了現當代作家的書法美學觀、價值觀,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化思考。盡管當代書法界對當代作家的書法創(chuàng)造相對漠視,實際上,對書法文化的思考,可能仍以作家最為深刻也最有社會影響力。如梁啟超、蔡元培對藝術功能的論述,魯迅對漢字之美的概括,宗白華對書法審美的體驗等,對當代書法理論和創(chuàng)作,無疑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比如,林語堂《吾土吾民》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备呶萁?,非兼作家、學者、書法家于一身,恐怕沒有這樣的概括力。作者認為,書法更注重形式美,文學更注重意蘊美,“雙美”復合則韻味無窮。這實在應為不刊之論。

      《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書影

      第四章:貫通古今。從梁啟超、沈從文到汪曾祺,從時段意義上選取了作家中的三位“專業(yè)書法家”進行研討。梁、沈、汪都具有專業(yè)書法家的水準,他們對書法的文化觀照、功能認識,以及他們的書法素養(yǎng)與其他領域的互相滲透影響,還是富于特色,值得玩味,更值得參照的。梁啟超深研書法,又把書法看成是最優(yōu)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同時認為“字為心畫,美術之表見作者性格,絕無假借者,唯書為最”。沈從文的求學經歷可謂傳奇,他因字好改變了人生軌跡,以力學達到了超逸群倫的水平,與他的文學之路頗可參互。沈氏論書,不作玄虛之論,多從實用出發(fā)。又曾作長詩,縱論歷代書法。沈從文早期以小說、散文名世,但對文物、收藏也很感興趣;后期則轉而為文物研究的學者,社會、人生、文學、藝術的融會,構成了一個富于特色的文化現象。汪曾祺則陶冶于高郵濃厚的書法文化環(huán)境,又親炙于沈從文,無論是創(chuàng)作和評論,均自出機杼,富于性靈,他的書法文化素養(yǎng)運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信手拈來,與文學形象相得益彰。日前汪曾祺書畫展在深圳舉辦,其作品中洋溢的書卷氣息,足資當代書法家借鑒。創(chuàng)作、工作工具,與娛樂遣興工具的統(tǒng)一,是文學與書法相互涵養(yǎng)的特征,也是書法“無意于佳乃佳”的特征,這是當代書法最缺乏的狀態(tài)。作者對三個時段典型人物的研究,絕非泛泛而談,而是做了大量資料工作。特別是對沈從文、汪曾祺書法經歷的考察,做了大量第一手工作。這一方面是作者治學態(tài)度、治學方法的體現,也為后來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第五章,筆耕墨種:“雙壇”上的“魯郭茅”,把魯迅、郭沫若、茅盾視為文壇、書壇的雙棲人物,進行文化意義的分析,強調了他們對書法文化的貢獻。在“作家與書法文化”這一研究方向上,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盡管對魯、郭、茅的書法成就,目前還未必能有準確、公認的評價,但這一研究至少提供了方向和材料。魯、郭、茅都是文學巨人,魯、郭更是文化巨人。郭沫若對魯迅書法的評價,世所熟知,有人認為是“場面話”,實際上深中肯綮。魯迅扎實的基本功,卓越的藝術修養(yǎng)特別是美術修養(yǎng),大量抄碑的同化感染,豐厚的文字學、金石學知識,綜合地造就了他的書法。視魯迅書法為文學余事,或者說是因人而貴,是絕對不公允的。所謂“20世紀十大書家”,我看大部分人不及魯迅。就書法論書法,魯、郭、茅都是優(yōu)秀書法家之一,就社會影響,以及引發(fā)的文化現象而論,現當代書法家是鮮能與之比肩的。

      第六章,戰(zhàn)地延安:以延安文人為中心的考察,是個全新的視角,有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意義?!凹t色的書法文化”“紅色書法”的提法,我暫時無法理解接受,但民國書法背景的社會學意義,擁有革命理想的時代精英,與以“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為標志的服務方向相結合,倒是歷史事實。

      第七章,墨海拾貝:南方作家的書法實踐,看似魯迅——紹興,葉圣陶——蘇州,朱自清——揚州,金庸——海寧,實際上并不是做地域文化的研究,而是在文化、書法意義上對各家的分析和評價。平心而論,這些作家的書法素養(yǎng),以及由書法而牽涉的文化現象,我們也略知一二,但限于一鱗半爪,這里的個案研究,則令人有更開闊的眼光和更確切的認識。雖然“南方”的限定并不十分必要。

      第八章,硯邊攬翠:北方作家的書法探索,對于右任做了深入的闡述,同時以“陜西”為標本,全境展示式地描述了陜西的作家、書家交集的生態(tài)。本書關于魯迅、關于于右任、關于當代陜西文壇與書壇的研究,完全可以分別成為獨立的課題。

      第九章,“大文學”與“廣書法”的建構,大抵是建立在“文字”基礎上,而放眼于全社會。所謂“大文學”,即不限于“純文學”;“廣書法”,即不限于“專業(yè)書法”。以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等為例,分析了清末民初的文化、書法現象;以魯迅的追求及風格為主,分析了現代作家。前面提到過,本書關于魯迅研究的部分,完全可以成為單獨的課題。實際上,雖然魯研界舉辦過魯迅與書法的專題學術活動,但真正把魯迅與書法作為魯迅研究的一個分支看待,本書扎實的資料和全面的分析,應該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第十章,20世紀中國作家與美術的相遇,看似把研究對象擴展到了美術,實際上目的還是關注文學與書法。本章應該是本書最有學術深度的部分,也是本課題研究的當代意義所在。大抵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之后,人們對“問題”的關注占了上風,對“主義”的關注日漸淡漠。書法界的研究興趣,偏重考據、文獻,在史學、文獻學、金石學等學科邊緣,找與書法擦邊領地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宏觀研究,特別是帶有精神引領意義的研究,相對薄弱。文學界對于書法的介入,也存在著動機的問題,存在著技術門檻與文化背景問題。在這個背景下,對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的研究,就不僅要回答過去如何,更要探索將來如何。本書提出的關于“藝術書法”與“文化書法”、當代書法的藝術困境、“去藝術化”與“再人性化”等問題,都值得當代作家、當代書法家深長思之。我不敢說完全贊成書中的所有觀點,但對這樣的命意則絕對贊成:“當下,我們應該在書寫中凸顯書法家的主體情感,通過書寫體味沉思出新的適應現代生活的藝術感覺與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中國書法應有的生命意識及人文精神,也才能在全球化語境下確認中國傳統(tǒng)書法文化審美的主體身份?!?/p>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羅列各章標題,簡述其內容,是因為我對本書的內容缺乏提綱挈領式的把握。本書結構當然有其宏觀的構想,也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但是,當閱讀某一專題、某一章節(jié)時,又會不自覺地陷入斑駁陸離的內容旋渦,裹挾于“具體”的豐富性中,而無法跳出局外,理清脈絡。比如,作為一個書法工作者,對“白羽書法”幾乎一無所知,有點瞠目;對朱自清的文學和學術有所了解,但從未在社會學、文化學意義上思考過他與書法文化的關聯,而揚州朱自清故居辟為紀念館之后與書法文化的聯系,更是一個全新的視角;秦地“雙壇”書文兼擅者不少,不同的社會界別可能有不同的認識;現代作家與美術之間,更是千頭萬緒,令人眼花繚亂。我相信,會有相當多的書法愛好者和我一樣,被豐富的、新穎的內容震懾,既懷有充分的好奇心,又不免交織著懷疑、否定、嘗試、猶豫,而繼之以沖擊和思考。關于書法的核心,關于書法的外延,關于作家,關于文化,關于社會,關于現當代,關于未來,這些似乎已經無須思考的問題,會在閱讀中蕩漾開來。我想這也是本書的特色。它不是干巴巴的理論,甚至未做出堅硬的結論,而是讓讀者參與其中,不自然地從小天地走向大世界。

      做從無到有的工作,是艱難的使命。年代越近,資料越多,在浩如煙海中甄別,反而需要更多的案頭工作。本書差不多每個章節(jié),都從豐沛的資料中,自然推繹出結論,與其說讓讀者接受,還不如說是在互動中不知不覺地被共鳴、被同化。而這些扎實的資料,將成為一種索引,為后來研究者大開方便之門。

      正如作者所說:“中國文人作家與書法文化與生俱來的關系,必然會促成兩者生命的融合,盡管進入現當代也明顯出現背離傾向,但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淀和多元文化中本土文化命運的呼喚,都迫切需要重新喚起一種新的文化自覺?!睘榱诉@一宗旨,通過大量歷史文獻和前人成果,探討現當代文人與書法的關聯性,是文化學和藝術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綜合。

      本書提供了一個扎實的研究成果,一個研究方法的范例,其意義不局限于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也可能為在更廣闊的領域內研究書法,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

      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不僅表達其學術主張,更啟人以思。我想,通過閱讀這本著作,開闊讀者眼界的同時,引起讀者的思考是更為重要也更有意思的事。

      1.書法的文化背景

      本書以梁啟超、沈從文、汪曾祺作為三個時代的代表,當然有其合理性。實際上還不妨另外劃分:清末科舉式文化背景、民國文化背景和新中國文化背景。有清末科舉式文化背景的人,有些人認同了文學改良或者說白話文運動,有些則并不認同。像康有為、章太炎、章士釗、林紓,乃至王國維、陳寅恪這些始終在文言語境下的人算不算“現代作家”,可能也值得商榷。而像魯迅、錢鍾書這種既有白話文經典著作,又在學術范圍內用文言的“語境分裂”型人物,并不少見。像魯迅、周作人、沈尹默這些新詩開創(chuàng)期的探索者,新詩成就遠低于舊體詩的人物,更比比皆是??疾臁罢Z境分裂”型人物不難發(fā)現,他們的書法作品大多以舊體詩為文字內容。郭沫若是新詩巨擘,他的書法作品也多以舊體詩詞警句為內容。胡適往往以白話文作書,平心而論,他的書法水準并不高。

      所以,我認為書法是適應文言語境的藝術。從內涵上說,文言的節(jié)奏感與書法的節(jié)奏感一致,語詞內容能夠與揮運過程產生共振,而歐化的語言,特別是翻譯體的長句式,則與書法的節(jié)奏抵牾。從技術層面上說,白話文較長的篇幅、重復字過多,都會為“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帶來困難(手稿類除外)。這只是一己之見,不過我認為考察現當代作家的舊學底子及文言文、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能力,或許可以窺見書法的一些奧妙。

      2005年啟功逝世時,我認為是“毛筆著述時代”的徹底結束。另外,民國教育背景和非民國教育背景,也存在著文化底蘊的差異。

      “前衛(wèi)書法”“現代書法”,以及相關水墨藝術、行為藝術,似乎脫離了語詞甚至漢字的約束,但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另一種藝術形式了。

      2.“第三文本”和“本色書寫”

      “第三文本”應該是本書著者首創(chuàng)的一個概念(限于學識,我不能完全確定),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大抵指“文學”與“書法”合璧的作品。那么,相應的“本色書寫”應該指無意于佳的書法,或者有意無意間的書寫。

      浩如煙海的古代書跡中,“文學”與“書法”合璧的作品數不勝數。首先要明確,這里的“文學”應該是廣泛意義上的文學,而不局限于所謂純文學作品,否則古代“第三文本”也將十分稀有。即便語詞與書法兼美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有“本色”與非本色的微妙區(qū)別。前人說觀人于書,莫如觀其行草,我更認為觀人行草,莫如觀其草稿。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古人一揮而就的作品,也未必可靠。史傳王羲之寫《蘭亭序》后,又反復書寫,皆不如草稿精彩。那么,草稿是“本色書寫”,重寫則未必?!爸x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甚以為恨?!蹦敲矗醌I之的“佳書”是不是“本色書寫”也不一定。蘇軾《黃州寒食帖》并非草稿,即便他的尺牘,一般也是存留底稿后的重錄。像王鐸詩稿那樣,才是真正的“本色書寫”。這樣看來,如果從“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過程、創(chuàng)作結果”統(tǒng)一來看,“第三文本”也是個必須模糊的概念。

      梁啟超著述手稿,下筆千言,文不加點,書法精美,普通人用意臨寫也未必能及,顯示了他卓越的才情功力。其中,語詞的斟酌、字法的變化,皆在瞬間完成。他的書法作品,也一例不激不厲、嚴謹靜穆。魯迅手稿字法高古,雖千萬字而無懈筆,書法幼功扎實,美術素養(yǎng)豐厚,抄錄古碑無數之后,他有充分的自信。他的書法作品,猶如小字放大,毫無做作之感。郭沫若手稿是情緒型的,忽而精彩,忽而頹唐。他的書法作品,毫不掩飾其表現欲而極盡張揚,既有節(jié)制又有激情的牌匾,則堪稱現代圣手。這些“第三文本”或非第三文本之間的同異,或許正如李繼凱等先生所說,會牽涉到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而使書法的視域幻化出無限可能。而社會介入度更高、心理更復雜、才華更豐富、感覺更敏銳的作家書法,當然應該是最值得研究的方向。甚至,我們有可能找到當代書法的某種出路。

      現代作家用毛筆書寫在稿紙上的文學作品原稿,至少從形式上說,是前無古人的,而且也后無來者了。這一形式的作品,不啻為作家心電圖,也是最具特色的書法作品樣式。這一形式的作品,有進一步研究的獨特價值。

      3.文化背景、技術門檻和當代作家書法

      本書對當代作家書法給予了足夠的關注,特別是對陜西作家書法做了更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這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也表現出作者的地域情結和研究便利。當代作家的書法,也確有值得欣賞和研究的作品。

      文學本于文字,書法也本于文字,文學與書法的親密程度,可能是藝術門類中最近的。作家參與書法,本來就是中國書法的傳統(tǒng),更是文字信息的內在召喚。但是,在書法熱后期,大量當代作家參與書法這一現象的背后,也許有更復雜的因素。文學創(chuàng)作是長時段的、艱苦的勞動,文學作品轉化為商品,又有復雜的流程,相對而言,書法似乎要容易一些。特別是文學被相對邊緣化的時期,書法作品卻因為禮品屬性而曾經炙手可熱。在這種情況下,部分作家對書畫開始關注、參與,也是事實。說得直白些,有些作家是想通過書畫作品來掙“快錢”,而其書法作品水平并不高,兜售、變現的只能是名氣、影響。掙錢無可厚非,但作品的價格并不完全代表藝術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把書法看作文學的附庸。歷代書畫家往往以“詩第一”自詡,實際上也相當于承認詩心、詩性是書畫的靈魂。但是,文學語言與書法語言終究是各自獨立的,這里就需要重提文化背景和技術門檻問題。我個人認為書法需要建立在文言語境之上,歐化的句式與書法節(jié)奏無法共振,抖機靈的俏皮話無法與書法產生相得益彰、隨機生發(fā)的默契。不客氣地說,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當代作家雖有編故事的能力,但缺乏古典文化、古典文學常識的現象并不鮮見。作家沒有文字學基礎、不懂書法史、不懂古代書論、不懂詩詞格律,可能并不是個別的現象。所謂技術門檻,至少要求懂筆法、結構、章法,至少對一兩種書體要有基礎,有古典支撐,有個人特點。如果沒有過這些門檻,說“文化底蘊”“其妙在人”就是空中樓閣,大言欺世。詩有別才,但沒有不讀書的詩人;書有別才,但沒有不臨帖的書家。其理一也。

      有的影視作品的題名非常惡俗拙劣,有的知名畫家的書法非常惡俗拙劣,也許并不能由此斷定其影視作品和繪畫作品也是惡俗拙劣的,至少,在書法藝術上有些導演和畫家是“美盲”。同樣的道理,一個優(yōu)秀的小說家,其書法水平也可能是低劣的。書法不可能被“觸類旁通,一通百通”,才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相反,一個書法家,可能不會寫小說,但要有一定的詩文寫作水平;可能不會畫畫,但一定能欣賞繪畫。否則頂多是字匠,是談不上“書法家”這三個字的。

      4.美術化背景下的文學堅守

      從本書的綜合分析不難看到,從康有為、梁啟超開始,杰出的思想家、學者、作家、書法家、美術家、社會活動家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是中國文化的理想品格。當代,文學、書法、美術之間,無形中存在著壁壘是客觀事實,而其深層原因,還在于缺乏通才。缺乏通才的原因,在于文化底蘊不足。

      當代作家缺乏書法素養(yǎng),與當代書家缺乏文學素養(yǎng),是二而為一的,本質上也是文化底蘊不足。曾幾何時,提倡作家學者化,五四時期一流學者又是一流作家的人物,至今仍是人們景仰的對象。而書法界對書家學者化也十分重視,甚至開辦“國學班”進行補課。實際上這都是權宜之計,但有比無好,開了頭,就有將來。文化修復重建,是一個大課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也應該欣喜地看到,這一現象正在改變。

      相對于作家如何提高書法水準,我更關注書法的將來。關注將來,就要關注青年,青年就是將來。以我個人的觀點看,當代青年書法家略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國展精英”型。這類作者有扎實的基本功,有敏銳地捕捉創(chuàng)作走向的能力,有一定的形式感悟力。在傳統(tǒng)碑帖的基礎上,能夠以熟練的技術創(chuàng)作出形式相對完善的作品,所以往往在各種展賽中“斬金奪銀”。其不足是容易陷入展覽模式,在游戲規(guī)則中失去自我,作品淪為“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工藝制作,而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有人戲稱此類書家為“傳統(tǒng)書法家”,其實哪里傳統(tǒng),只是“新傳統(tǒng)”罷了。其二是“獨執(zhí)偏見”型。這類作者一般受西方藝術理論影響較多,務為創(chuàng)新,作品美術化傾向明顯,把傳統(tǒng)書跡作為美術素材加以承襲、改造、移植,試圖營造全新的面目。更前衛(wèi)者,則吸收水墨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因素,標新立異。相對而言,對作品語詞內容不甚留心,作品的精神指向并不清晰。其三是“離群索居”型。大多文化底蘊較厚,能文能詩,不樂參與“體制內”書法活動,作品則相應走寧靜、隱逸之路。我這里無意對三種類型說短道長,實際上也各有長短。在我看來,這三個類型,恰恰應該是書法的干、枝、根,真正的守正創(chuàng)新,需要三種類型互補,在互補的前提下偏勝,可能有更廣闊的空間,有更長遠的將來。

      當然,本書的意義,不限于把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示給人看,更不是為了給當代作家布置任務,給當代書家開藥方,它在大文化、大文學、大書法的宏大敘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自身的完備和完美。正如著者所說:“書法理論存在的意義,似乎并不局限于與創(chuàng)作對應的回饋關系之中,它還有著作為理論本身的獨立性和更多方面的價值?!?/p>

      猜你喜歡
      書法作家文學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書法
      娘子關(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書法欣賞
      吐魯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博白县| 门头沟区| 丹寨县| 固镇县| 古田县| 高雄市| 略阳县| 自治县| 淮南市| 山阳县| 肃北| 孙吴县| 重庆市| 锡林浩特市| 辽阳县| 巴林左旗| 民县| 东乡族自治县| 牟定县| 南投市| 防城港市| 华宁县| 三门峡市| 上高县| 海兴县| 天柱县| 沁水县| 基隆市| 淳安县| 土默特左旗| 潼南县| 罗山县| 阳朔县| 石城县| 太白县| 濮阳县| 吉木萨尔县| 大名县| 白城市| 泌阳县|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