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喬治·艾略特是英國女性小說版圖里赫赫有名的“艾略特山脈”。她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極富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猶如弗吉尼亞·伍爾夫提議的需要“專心閱讀”,亦如艾略特自己筆下的“山茱萸和栗樹”,充滿了開花時的反叛。
艾略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出生于英格蘭沃里克郡。她的父親原本是個木匠,后來成為富有的莊園主,這讓伊萬斯有機會就讀于當地的女子寄宿學校,學習多國語言,也讓她在母親去世后幫忙打理家業(yè)時,可以自由出入于莊園的圖書館。盡管被迫終止了學業(yè),伊萬斯仍舊堅持閱讀。透過大量宗教和文學作品,她的思想愈發(fā)廣泛,見解愈發(fā)深刻,察覺“只要讀盧梭的《懺悔錄》就能學好法語”。
1840年,伊萬斯隨父親遷居考文垂市,對城市生活日益熟稔的同時結識到諸多進步青年。在他們影響下,伊萬斯與父親讓她早早嫁人的安排對抗。她先后翻譯了施特勞斯的《耶穌傳》、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等著作,同時積極投身于議會改革之類的社會運動,直言“絞死救世主的那個十字架,其實是整個人世間的罪惡和悲哀”。
19世紀50年代,伊萬斯成為倫敦《威斯敏斯特評論》的編輯。為確保自己的文字與該時代男性作家的作品具有同等地位,她在《布萊克伍德雜志》啟用筆名“艾略特”發(fā)表小說。此后,她和這個名字一起聲名遠播。
艾略特在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比德》中以其姑母為原型,暗示機器文明對自然和人類的傷害。艾略特施予主人公恬適而偉大的共情力,試圖讓普通女性汀娜在上帝的庇護下安得其所。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塑造了圍困在父權社會里求知若渴的瑪吉,她拒絕婚姻、選擇私奔卻結局慘痛。她身上投射了艾略特不屈的影子,成為當時女性崇拜的偶像。在《米德爾馬契》中,艾略特則通過少女多蘿西婭挑戰(zhàn)傳統(tǒng)參與社會工作,又幻想將理想付諸婚姻的艱難歷程提出主張:女人應該在有限的范圍里努力挖掘生活的新鮮意義……
艾略特創(chuàng)作這些女性形象的本來模樣而非刻意美化,由此引導讀者了解以“野心”對抗傳統(tǒng)的重要性,也從某種程度上昭顯著帶領女性擺脫桎梏的行動力。
以史蒂文森為代表的新浪漫主義文學興起后,艾略特的作品地位一落千丈。20世紀40年代,當權威評論家指出她的作品具有托爾斯泰式的思想深度時,后人才陸續(xù)將對其作品的深度研究提上日程。艾略特依然是廣大女性的一盞燈,《紐約客》記者麗貝卡·米德在《通往米德爾馬契之路》中寫道:有些書似乎和我們理解它們一樣理解我們,甚至更多。
從艾略特光華無限的時代起,有人說她是“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有人稱她“智慧的天使”,有人叫她“叛逆的作家”……或許,長眠于地下的艾略特正用她不朽的文字對答如流:一個女人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喬治·艾略特(1819-1880年):英國小說家,女性意識覺醒的先驅。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