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云
最喜將心情放飛于秋天的鄉(xiāng)野,久居城中,心像被層層包裹而有了鈍氣,日漸少了與天地自然親近的睿達與靈氣。
恰逢長假,與丈夫在鄉(xiāng)村的田畦阡陌間徜徉,難怪有人說“秋是第二春”,遼闊的天穹云錦如花,各種莊稼菜蔬可勁兒瘋長,油亮油亮的葉子在燦陽朗照下折射出炫目的光澤。丈夫如獲至寶,蹲身彎腰掐起河灘邊的野菜,一陣驚喜漫過心頭,在這金秋時節(jié),來一次饞煞人的“吃鮮”。
驚嘆于那不擇瘠薄、生命力極其旺盛的灰灰菜。記得兒時每到青黃不接時,母親在田間地頭或房前屋后,隨手掐一把鮮嫩嫩的灰灰菜,焯水涼拌,爽口清鮮,連平日最難下咽的黑面饅頭,都能吃出萬般滋味。
一次與文友聚餐,一盤色澤碧綠的小菜甚受青睞,大家只覺口感鮮美,卻不知此為何物。同桌的老曹說,這叫灰灰菜,營養(yǎng)價值很高,在紅軍長征最艱苦的歲月里,將士們曾用它充饑,所以又叫“紅軍菜”。
與丈夫一番精心烹制,先將灰灰菜輕灑植物油,放入屜籠拌面清蒸,出鍋再配以佐料攪拌均勻,呈現(xiàn)出翡翠之色,暖心美味,難怪詩人陸游贊它“我望天公本自廉,身閑飯足敢求兼。破裘負日茆檐底,一碗藜羹似蜜甜”。這鄉(xiāng)野“賤菜”,讓奉行節(jié)儉之風的陸游多次寄情于詩,對它情鐘不已。
那滿地攀爬、錯把金秋當初春的馬齒莧,丈夫掐了嫰尖切碎,打入雞蛋拌上面粉,為我們做他最拿手的馬齒莧煎餅。那碧綠的小薄餅咬一口鮮香滑溜,味蕾也醍醐灌頂般一個激靈就將往事激活。
在我年少時,閱覽室工作的青姐最喜食馬齒莧菜疙瘩。她常牽著我的手,挎籃執(zhí)鏟去河畔或山澗采摘馬齒莧。每次掀開鍋蓋,熱氣裊裊中,滿屋竄香,我迅疾將“五爪龍”伸到蒸篦上,那燙手的菜疙瘩像“獅子滾繡球”,在我的雙手間騰挪跳躍,咬一口簡直“香塌天”。天天待在書堆里,青姐的故事與典故總是隨口就來。她說這被稱為“天然抗生素”的野菜,可是毛主席的最愛。當年在陜北條件極為艱苦,滿山坳里隨處可見的馬齒莧,曾給毛主席的飲食帶來很大快慰。
身處鄉(xiāng)野田壟,舉目皆是草木之欣欣?;仨囊凰?。我突然被草叢間葉子纖細的一簇簇小野蒜迷了眼,已是金秋,葉子雖略微發(fā)黃,可雪白如小球的根卻鮮嫩飽滿。丈夫驚詫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常把麥苗當韭菜的我,竟然識得這如今已極為罕見的鮮物。只因兒時,家鄉(xiāng)的郎中讓時常胸悶胃痛的母親多食這中藥里被稱為“薤”的野菜。那時,母親做的地軟菜小野蒜包子,是我童年舌尖上最貪戀的美味,那滿口溢香之感,至今還時??M繞于我的夢境中。
在這個颯颯金風、蘆荻漫舞的秋日,無意間與田間野蔬邂逅,舌尖上的鄉(xiāng)肆野肴,由味蕾漫過心間,一次次讓我神歸故土,情思悠悠,讓我品出生活的萬般滋味。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