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佩
摘要:王崧舟老師有一顆自覺的文心,他的文心融化到骨子里。每次聽王老師的課,“文化傳承”不斷在我腦海閃現,王老師就像大語文世界里的文化守望者,他扎根在語文這塊土地上,精心耕作,風乎舞雩,跟學生一起沐浴經典的光輝,穿透文化的時空隧道,游弋在語文的文化星空里……
關鍵詞:文本;文化;對話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7-479
一、與文本對話
部編版語文新教材問世以來,我們一直在不停地進行解讀。橫向,縱向,交叉,構筑一張網,形成立體圖式,構建知識架構。王老師課的展示和意圖解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明他真正地做到了!
1.宏大、詳細的文本解讀
“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四大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要實現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實現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實現文化傳承與理解。
王老師的每一篇課文的展示不是就一篇解剖一篇,不是單調于一字一詞一句的結構式或解構式分析。每一篇課文我們能看到宏大的解讀脈絡,就文本所處年段及單元,前牽后聯,縱向構筑一條條經線,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單篇課文也好,整本書也好,均是如此。
同時,王老師又可以提綱挈領式的抓住某一處或幾處細節(jié),細細品析,在這一處或幾處中往往能體現故事發(fā)生背景、揭示人物性格特點或是命運發(fā)展與定格。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緊緊抓住幾處對李大釗先生的反常表現,就將一個柔情的慈父和忠于革命的革命者深深地打進學生的內心,李大釗在學生心目中活了,這個100年前的人物在現代學生心目中活了。
2.敦厚、前瞻的文化視野
聽王崧舟老師的課,總被他深厚的文學底蘊所折服,又對他高屋建瓴式的文化視野充滿敬意?!霸娨庹Z文”的精神譜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它的價值體系也囊括了文化傳承。每一堂課都是一堂敦厚的文化課。
《好的故事》中的周樹人,《愛蓮說》中的周敦頤,《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李大釗,將中國人的精神特質體現得淋漓盡致;《城南舊事》中堅守對儒家文化的仁愛與善良;《楓橋夜泊》中悠悠的“鐘聲”,終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的經典。
每一個文本選入教材經久不衰必然有它的道理,有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的價值。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走向越來越明晰,一步步為學生人生的成長路奠基。我想,學生今后在人生中要是遇到了困難或是絕望,一定會堅守心中的君子品性,這當中的希望與“美麗、優(yōu)雅、有趣”必定會顯現,且終究充滿仁愛與善良。
二、與文化傳播者的自己對話
文本應該說什么,我們在文本中反復體驗,伴隨精神過程的延展,形成我們的閱讀經驗,而這個經驗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這個解讀有了自主性和個性化。我們會帶著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圖式參與其中,在書中讀懂作者,更是讀自己,這時,文本的意義更多的就來源于教師自己的生命歷程。
1.堅守文化圣地
堅守語文這片精神凈土,20年來不渝地探索詩意語文新發(fā)展。不僅思考詩意語文從何而來,明確詩意語文意欲何為,堅定腳下的路,探尋詩意語文的歸依。
一輩子在語文大地上孜孜不倦追逐夢想、追求卓越,生動地詮釋了堅守的價值與意義,鐵定心要把教育當做一輩子的長久事業(yè)來做。探索路上充滿艱辛與勞績,不斷探究,不斷前進,常改常新。就像沙漠中的胡楊:志在凌云,卻又緩慢沉著,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將腳下的路踏平,“惟其艱難,才能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而一堂課的廣度、厚度與深度,甚至溫度,無一不凝聚著一個師者自身的生命歷程。王崧舟老師就是這樣堅守著,執(zhí)著著……
2.傳播文化精髓
一篇課文,一個人物,一個意象,無一不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髓。
《愛蓮說》他不局限于展示蓮花般的君子品格,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真正的隱士和隱士精神他要傳達;國花——牡丹代表的富貴他要傳達;蓮花代表的真正君子精神他要通過蓮花的七種品性與君子品性一一對應。《十六年前的回憶》從李大釗的神態(tài)、言行、外貌中一點點地觸摸、感知偉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不斷復現,不斷沖擊著學生內心,讓李大釗走進學生心里,活在學生心里,讓學生由表及里地接受、內化,并漸漸外化,這是王崧舟老師賦予自己的使命。他將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注入學生骨髓。
每一篇課文里的旁征博引,有的做類比或對比,有的做輔助性理解,有的是長長文化長廊里的回音,一段段古典音樂,一張紙中國畫式的PPT等都是在致力于文化傳播。一句句,一張張,一串串,一段段浸入到學生心里。
三、與文化繼承者的學生對話
師與生是和諧對等的。是一個空間里的主體,是一串時間里的主體。
1.平等、溫和的對待
沒有噔噔作響的腳步,沒有尖銳刺耳的分貝,沒有顧此失彼的眼神,也沒有恨鐵不成鋼的逼迫……步伐慢慢的,聲音低低的,眼神柔柔的,信任滿滿的……這不僅是平等的對待,更是敬畏,將學生放在課堂中央,尊重他們,呵護他們,不凌駕在上。
課堂生成更多的是來自學生,很多學生的輸出既是高潮,是板書,是總結,是精髓。發(fā)現學生一時語塞,或是不能流暢地表達自己觀點時,靜心等待;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缺失已久的高峰體驗時,大呼表揚、肯定,給學生內心注入一股暖流;巡視時發(fā)現學生有收獲的情不自禁,發(fā)現學生還要繼續(xù)努力時的低聲撫慰;巡視時提醒學生寫字時頭正、足安、腰挺,特別是腰挺,這是祖國未來的脊梁……
2.行云、流水的對話
王崧舟老師與學生對話始終洋溢著勃發(fā)的生命力,始終洋溢著無限的溫暖,始終洋溢著智慧的火花,始終洋溢著文化的魅力。
前傾著身體,傾聽學生的每次發(fā)言,每個字詞,甚至是呼吸,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渴望,彼此間的對話或是一脈相承,或是復沓回環(huán),或是漸入佳境……對話銜接如行云,如流水,老師輕松引路,學生步步緊跟。同時,學生又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各項感官,有自己的思索。
老師不斷地輸出,這輸出里是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這輸出里是中國人的精神體質,這輸出里是中國文化的厚重,學生不斷地吸收,然后再次輸出,學生自得、自悟、自能。他們心靈痕跡不斷地改變,是“水對卵石輕歌曼舞的溫柔的觸動”,這時他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廣度、理解的厚度、思維的深度,更是人格的完整度,內在澄明,始終在場。
我愿跟王崧舟老師一樣,在語文這塊凈土上,將文學文化、精神精氣化作瓊漿玉露,噴灑在語文大地,滋養(yǎng)每顆心靈。像天空愛云朵那樣保護著、溫暖著每一個學生,像南風愛春苗,吹拂著讓他們張開翅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