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現(xiàn)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總想找一個“最好的”專業(yè),學一門“最好的”學問,然后設(shè)計一個“最好的”學習方式,這樣就可以直接、簡捷地達到“最好的”效果。
其實,這種想法未免太簡單。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誰能界定呢?請以“什么才是最好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寫作提示】
此題帶有很強的針對性,要求就一種錯誤的想法,圍繞“什么才是最好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暗降资裁床攀亲詈玫模l能界定呢”這個設(shè)問句很有啟發(fā)性,它意味著“最好”是很難界定的。作文立意參考:一、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角度切入話題,論述學無止境、藝無止境的道理。二、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可以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三、某種情況下,最穩(wěn)妥的也就是最好的。
【時文啟思】
什么是最好
見 ? 風
一
一次和朋友玩“爭上游”的撲克游戲,這種游戲的規(guī)則是:每開一局時,前一局的負者要把手中最好的一張牌上繳給勝者,以示獎罰。有一局我輸了,手上的“大王”給朋友拿走了,這可是最大的一張牌了,我想朋友得到這張牌應該很高興。但朋友接過牌時的神情并未如我想象中的那樣開心。我不解地問他為什么,朋友笑著嘆口氣說:“‘大王’是不錯,但我寧愿和你換一張小七?!痹瓉砼笥岩呀?jīng)摸了三張“小七”,再多一張就可以湊成“炸彈”了。
一件小事讓我心生許多感慨,一些在自己眼里認為是最好的東西,換到別人的眼里或許就不屑一顧了。由此想到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易犯的一些錯誤,諸如送給孩子高級的玩具,送給戀人昂貴的鉆戒,送給父母高級補品或者更直接的貨幣……然后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已經(jīng)給了你最好的東西了,你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嗎?而事實上,或許帶孩子一起游玩公園,給戀人一個真情的擁抱,陪父母聊聊天、拉拉家常……這些在他們看來才是最好的。
二
在一屆很權(quán)威的生活攝影大賽上,阿海從千千萬萬的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當他被簇擁上臺談及獲獎感受時,阿海開口便說:“那不是我最好的作品……”臺下一片嘩然,都以為他很張狂,誰知他講的是實情。半年前,阿海家中失火,照片、底片全部被燒光,而參加評比的那幅是相冊中夾不下淘汰下來、被妻子拿到丈母娘家中去才得以幸存的。眾人大為感嘆,都折服于阿海的才氣,想象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的那些“最好的”,不知要好到怎樣。一個金獎讓阿海信心倍增,在下一屆大賽前,他精選又精選,送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卻沒有獲獎。再下一屆、再再下一屆……每回阿海都憋足了勁,卻終究沒有再獲獎。日子久了,便有聰明人想到,獲金獎之前阿海也曾數(shù)度參加評獎,均空手而回。他唯一的那個金獎也許正是因為“那不是最好的”。要是沒有大火的淘汰,要是總是按他自己那個“最好”的標準,他也許永遠與金獎無緣。
每個人的思維或?qū)徝揽偸怯幸粋€固定模式,而且不愿打破,所以,很多時候,埋沒天才的不是別人,而恰恰是自己。一個搏擊一世卻未獲成功的人,會不會是因為他生命中真正精粹的部分被自以為“那不是最好的”,而從未得以展示呢?
三
一個人在岸邊垂釣,只見他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足有三尺長的魚,可是釣者卻取下魚嘴內(nèi)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里。圍觀的人一陣驚呼,這么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仍然將它扔進海里。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釣上了一條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的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丟進海里,不料釣者一收魚竿,小心地將魚取下,放到自己的魚簍中。圍觀者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釣者說:“哦,因為我家里最大的盤子只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呀?!?/p>
追求不是壞事,但只有適合自己才是最好;學會做自己的主宰,才能成為生活中的智者。
【品評】
三個富有意蘊的小故事,每一個都很耐讀;故事后的感慨,文字相當簡潔。統(tǒng)觀全文,形散神聚,作者關(guān)于“什么才是最好的”的觀點非常明確,而且很能引發(fā)讀者的同感。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李 ? 愚
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在其專著《教育的秘訣是真愛》里談到成功的秘訣時,說成功在于選擇。他講了自己的經(jīng)歷:1971年,孫云曉初中畢業(yè),開始在社會上流浪謀生,先后干過泥瓦匠、紙箱裝訂工、監(jiān)獄看守等雜活兒,但他最迷戀的是寫作。他瘋狂地寫過詩,也寫過故事和小說,雖然發(fā)表過,卻說不上成功。直到1978年闖蕩北京,在《中國少年報》當記者時,他才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選擇。無論是內(nèi)心的渴望還是現(xiàn)實的出路,選擇文學作為自己的發(fā)展之路都是明智的。但就個人閱歷與氣質(zhì)而言,寫詩寫小說寫童話不會是一流的,而報告文學卻可能獨樹一幟,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思辨型的人,眼睛比較“毒”。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這一選擇果然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功。自1980年以來,他采訪了各類人物,并跟蹤報道了一批少年——最長的已跟蹤20多年!陸續(xù)出版了《少年巨人》《16歲的思索》《成功的秘訣》《青春階梯》等多部個人報告文學集,并以真實人物為基礎(chǔ),創(chuàng)作了《賴寧的世界》《孩子,抬起頭》《握手在十六歲》《金猴小隊》等4部長篇小說,其中報告文學《英雄少年賴寧》和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目前,他一邊做青少年研究,一邊主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干得有滋有味兒。
文學如陽光般照亮了孫云曉的生活,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給了他人生的真諦。當100多個城市邀請他去演講時,他談了這樣一個觀點:“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他的事情;什么是蠢才?蠢才就是選擇了最不適合他的事情。人間許多悲劇都是錯位的結(jié)果。對肯奮斗的人來說,成功在于選擇?!?/p>
“童話大王”鄭淵潔也說:“寫小說寫詩我不是一流的,但寫童話我是一流的,而且寫起來得心應手,干嘛不選擇童話?這叫選擇最佳才能區(qū)。”
每個人的生命開始的時候,已經(jīng)是個了不起的成功者,他是父親體內(nèi)最健康的精細胞與母親的卵細胞結(jié)合而成的,并且贏得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新生命誕生的戰(zhàn)役,成為宇宙間最偉大的生命之星。每一個生命之星都是獨一無二的。人有千差萬別,就有千萬條成功之路,何必擠在一條路上失去自己呢?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德華·加德納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領(lǐng)域、不同行業(yè),人們?nèi)〉贸晒λ枰牟拍芘c智慧是不一樣的,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種或幾種才能。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走向成功。許多人雖然渴望成功,但卻在成功的路上徘徊太久,因為他們的選擇離自己的最佳才能太遠。
兒童文學家陳伯吹不僅是位著名的作家,還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父親。其子陳佳洱在科學方面卓有成就,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之所以走上科學道路,與父親當初對他的啟發(fā)有著分不開的關(guān)系?;貞浧鹜甑纳?,陳佳洱感慨地說:“爸爸作為一個兒童作家,當然希望我能繼承他的事業(yè)。我上中學時,他曾不斷鼓勵我翻譯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兒童小品,期望我長大能成為一名作家。但當他發(fā)現(xiàn)我對科學更感興趣時,便更加重視少兒科學文化的教育與創(chuàng)作。凡是有好的科技文藝作品,他都建議我去閱讀或觀看。記得有一次,上海電影院放映《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的片子,爸爸知道后立即放下手頭工作帶我去看。還有一次,他竟冒著大雨把我從寄宿學校接出來,就為了帶我去看電影《居里夫人傳》?!?/p>
成功的道路千萬條,但對每個人而言,僅有一條最佳的路,成功者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路,而失敗者則是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路。
【品評】
本文論點集中,專談“成功者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路”,讀來很有啟發(fā)性。作者敘孫云曉之例時,有“行”又有“言”,用例可謂典型;接下來引“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事理分析,增強了文章的理性色彩與說服力;然后擇取了“陳伯吹與陳佳洱”的論據(jù),論述角度轉(zhuǎn)向“父母助力兒女選定一條最佳的路”之上,進一步豐富了論說的層次。篇末段合理總結(jié)、有機歸納,可以說是順理而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