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仁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植物,有濃烈香味,可入藥。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唐代的王維、杜甫和朱放這三位詩人就曾先后以“茱萸”為題材寫詩,但由于每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詩的立意也不同。
王維的題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曰: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是王維17歲時寫的,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詩人是在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活動中來懷念親人的,表達的是在節(jié)日里思念親人的感情。詩人遙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詩人自己。詩人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們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這就是此詩的獨到之處。
杜甫的題為《 九日藍田崔氏莊》的詩曰: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傳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這首詩寫的是從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活動中,看到了時間的流逝,由時間的流逝想到了人的壽命,抒發(fā)了傷離、悲秋、嘆老的感情,寫得跌宕騰挪,酣暢淋漓。前人評謂:“字字亮,筆筆高?!保ā蹲x杜心解》)詩人滿腹憂情,卻以壯語寫出,讀之更覺慷慨狂放,凄楚悲涼。
朱放的題為《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贈之》的詩曰:
欲從攜手登高去,一到門前意已無。
那得更將頭上發(fā),學他年少插茱萸。
這首詩抒發(fā)的是自己已經(jīng)年老體弱,想像年輕人那樣去參加重陽節(jié)的插茱萸的活動,已是心有余力不足了。
因此,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言:“子美《九日藍田崔氏莊》云:‘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跄υ憽毒湃諔浬綎|兄弟》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旆拧毒湃张c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贈之》云:‘那得更將頭上發(fā),學他年少插茱萸?!巳烁饔兴卸?,用事則一,命意不同?!边@段話清楚地告訴我們,王維、杜甫、朱放這三位詩人,都是用茱萸作題材,但由于每人的感受不同,所以這三首詩的立意也不相同。這就是說,王維在詩中表達的是節(jié)日思親,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是悲秋嘆老,朱放在詩中表達的是力不從心。
由此可見,相同的題材,因?qū)懽鹘嵌炔煌?,是可以寫出立意不同的作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