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郭熙是北宋著名山水畫家。治平年間,郭熙和當朝名臣文彥博、邵亢、吳充、張堅父等都有密切交往,有大量文人士大夫對郭熙的繪畫進行題詠,他已經(jīng)進入北宋上層官僚的視線,藝術創(chuàng)作更加活躍。郭熙經(jīng)歷了嘉祐和治平年間漫長的涵養(yǎng)、積蓄階段,逐步由名公鉅卿褒揚推譽,得神宗寵信。在神宗在位的18年里,他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一流畫師,并達到了藝術生涯的巔峰。
關鍵詞:郭熙;治平;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題詠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融合與疏離——北宋詩畫關系研究”(SK2018A0935)階段性研究成果。
郭熙,字淳夫,約生活在公元1000——1100年間,北宋著名山水畫家。郭熙與其子郭思著有畫論《林泉高致》。存世作品中能夠確定為郭熙所作且有明確紀年的有《早春圖》(1072年)、《關山春雪圖》(1072年),這兩幅作品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外還有《窠石平遠圖》(1078年),故宮博物院藏。以上都是郭熙晚年藝術風格成熟之后的作品。另外,據(jù)傳為郭熙作品的還有《樹色平遠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幽谷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溪山訪友圖》(云南省博物館藏)、《山村圖》(南京大學藏)等。因畫史記載的簡略,郭熙早年創(chuàng)作情況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郭熙研究的進一步開展。以下結合畫史記載,及當時文人的相關題詠和記錄,梳理郭熙治平年間的創(chuàng)作情況。
政和七年(1117),許光凝《林泉高致跋》云:“因窺公家集,見公所蓄嘉祐、治平、元豐以來,崇公巨卿詩歌贊記,并公平日講論小筆范式,燦然盈編。厥題曰《郭氏林泉高致》。其載公之潛德懿行,洎神宗獎遇所與知天下賢公卿士大夫。”[1]09可知,在較早的嘉祐和治平年間,郭熙的繪畫創(chuàng)作已經(jīng)非常活躍,有大量文人士大夫對郭熙的繪畫進行題詠。嘉祐年間郭熙的藝術創(chuàng)作,筆者另有專文探討。以下根據(jù)許光凝的這段話,結合當時文人士大夫的相關題詠和記載來考察郭熙治平年間(1064—1067)的繪畫創(chuàng)作。
一、為文彥博畫《一望松》
《林泉高致·畫格拾遺》:“《一望松》,先子以二尺余小絹,作一老人倚松巖前,在一大松下,自此后作無數(shù)松,大小相聯(lián),轉嶺下澗,幾十百松,一望不斷。平昔未嘗如此布署,此物為文潞公壽意,取公子子孫孫,聯(lián)綿公相之義,潞公大喜?!盵1]103文潞公即文彥博(1006—1097)。鈴木敬認為這幅作品為祝愿文潞公的子孫能夠繼承公相之位的作品,而1083年文彥博以太師致仕,故當作于1066年(60壽辰)或1076年(70壽辰),即文彥博擔任相職時期[2]。他認為此畫作于治平3年(1066),郭熙還沒有出入中央的時期。他的推測雖有道理,但沒有提出具體的證據(jù),且舊時祝壽一般是虛歲記歲,如果是祝賀文彥博60大壽,也當作于治平2年(1065)。
從“聯(lián)綿公相之義”可知,此畫當作于文彥博拜相封公之后。文彥博一生三次拜相。
第一次是慶歷8年(1048)至皇祐3年(1051)。慶歷8年(1048)“閏正月戊申,文彥博自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加行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3]5471。同平章事即正相,參知政事為副相?;实v3年辛卯(1051)“十一月庚子,文彥博自禮部侍郎、同平章事以行吏部尚書、觀文殿學士出知許州”[3]5473。文彥博第一次拜相并未封潞國公,故郭熙《一望松》不可能作于此期。
第二次拜相是至和2年(1055)至嘉祐3年(1058)。至和2年(1055)“六月戊戌,文彥博自忠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兼知永興軍加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昭文殿大學士兼譯經(jīng)潤文使”[3]5476。此次擔任相職到嘉祐3年(1058)六月。嘉祐3年(1058)“六月丙午,文彥博自檢校太師同平章事以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3]5482。治平2年(1065)“七月庚辰,文彥博自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行揚州大都督長史、潞國公除樞密使”[3]5482。1065年已封潞國公。
第三次拜相是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5年(1090)。元豐6年(1083)文彥博以太師致仕,故1085年文彥博80生日之時,已經(jīng)致仕,斷沒有此時祝賀文彥博公相連綿的道理。元祐元年(1086)“文彥博自河東節(jié)度使、受太師、開封儀同三司、潞國公落致仕加太師、平章軍國重事”[3]5502。再次啟用為宰相。至“元祐五年(1090)二月庚戌,文彥博自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以受太師、儀同三司、河中興元尹、護國軍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致仕”[3]5504。再次致仕。到1095年90壽辰時,文彥博早已致仕退居多年,人生即將終結,《一望松》也不可能作于此時。
結合上述記載,可知,此畫不可能作于文彥博未拜相前的1045年50生日之時,也不可能作于1085年文彥博已經(jīng)致仕的80生日或者久已退居的1095年90生日之時。則《一望松》還有可能作于1055、1065或1075年,為慶祝文彥博50、60或者70歲生日。然1055年,文彥博尚未封潞國公,則“連綿公相”之“公”尚無著落。熙寧8年2月癸酉,王安石拜昭文相?!端问贰ぴ纵o表二》:“熙寧八年(1075)三月二十七日,召以登位,賜致仕前宰相守太師、潞國公文彥博寘衣、金帶、銀帛有差?!盵3]5482則1075年3月,文彥博以前宰相受太師致仕。王《華陽集》卷十八有《賜樞密使文彥博生日禮物詔三道》:“迎寒律于上冬,紀誕祥于左戶,爰將賜式,庸示寵懷?!窔q功甫就,冬令載新,鐘賢德于高門,箢神樞于右府。”上冬即孟冬,10月。則文彥博生日在10月,1075年3月致仕,10月他已不在相位。故郭熙不可能在他致仕之時繪此《一望松》,祝賀其“連綿公相”?,F(xiàn)在只剩下1065年,郭熙畫《一望松》祝賀文彥博60大壽的可能較大。治平2年(1065)“七月庚辰,文彥博自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行揚州大都督長史、潞國公除樞密使”[3]5482。樞密使為宰職之官,非相職。然文彥博此前有兩次任相職的經(jīng)歷,此時又已封潞國公,則“連綿公相之義”都有落實之處。綜上,郭熙《一望松》當作于1065年10月,文彥博60歲生日之時,非鈴木敬所認為的1066年。
文彥博也有《題郭熙畫樵夫渡水扇》:“淺水深山一徑通,樵夫涉水出林中。可憐畫筆多情思,寫在霜紈一扇風?!盵4]題詠郭熙所畫的扇面,贊揚郭熙畫作多情思,非一般俗工之作。蘇軾有《郭熙畫秋山平遠》(潞公為跋尾。)可知,文彥博曾為郭熙的《秋山平遠》圖題跋尾。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文彥博與郭熙往來較多。文彥博的推譽和嘉許對郭熙來說非常重要。文彥博的推譽影響到蘇軾。蘇軾《郭熙畫秋山平遠》云:“我從公游如一日,不覺青山映黃發(fā)。為畫龍門八節(jié)灘,待向伊川買泉石。”[5]可以看出來,蘇軾對文彥博極為尊崇,蘇軾題此圖,其實是對文彥博跋文的一種回應。蘇軾后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題詠郭熙的作品,一方面出自藝術上的欣賞,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和文彥博的推譽有關。蘇軾文高名盛,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郭熙聲譽更高。在嘉祐年間王安石、王、司馬光、吳中復和楊畋等人集體題詠郭熙畫作之后,元祐年間又出現(xiàn)題詠郭熙繪畫的第二次熱潮,如元祐2年(1087)年,蘇軾、蘇轍、張耒、李之儀、畢仲游、晁補之、蘇過等人題詠文彥博之子文周翰所藏郭熙《秋山平遠》圖。這些題詠直接或間接地都和文彥博有密切關系。
治平年間,郭熙除了為文彥博作畫外,還有幾次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郭思《林泉高致·畫記》:“思家有先子手志載:神宗即位后庚申年二月九日,富相判河陽,奉中旨津遣上京,首蒙三司使吳公中復召作省壁;續(xù)于開封尹邵公亢召作府廳六幅雪屏;次于都水為判監(jiān)張公堅父故人延某畫六幅松石屏;次吳正憲為三司鹽鐵副使,召作廳壁風雪遠景屏,又于諫院為正憲作六幅風雨水石屏;又相國寺李元濟西壁神后作溪谷平遠……”[6]18
上述郭熙的藝術活動都缺乏明晰的時間線索,李成富教授結合史籍記載和相關人物的生平履歷對郭熙的幾次藝術活動進行了考證,確定了其中幾次藝術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他的考證事實明確,證據(jù)充分,結論非??尚?。
(一)郭熙為邵亢府廳作畫應在治平4年(1067 年)5月到7月[6]19。
(二)為鹽鐵副使吳充作廳壁風雪遠景屏,又于諫院作六幅風雨水石屏。郭熙為鹽鐵副使吳充畫壁大約在治平4年(1067 年)夏秋之際。而為吳充在諫院作《風雨水石屏》,則應在神宗熙寧元年(1068 年)4月到7月間[6]19。
(三)在都水監(jiān)為判監(jiān)張公堅父故人延某畫六幅松石屏。按照郭思對郭熙藝術活動的敘述可以發(fā)現(xiàn),他是按時間順序敘述其創(chuàng)作活動的。郭熙為邵亢府廳作畫和為吳充作畫應在治平4年(1067 年)5月到7月,為鹽鐵副使吳充畫壁大約在治平4年(1067 年)夏秋之際。由此可以推出郭熙“次于都水為判監(jiān)張公堅父故人延某畫六幅松石屏”當發(fā)生在為邵亢作畫和吳充作畫的間隙中,即1067年夏天前后。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治平年間,郭熙和當朝名臣文彥博、邵亢、吳充、張堅父等都有密切交往。他已經(jīng)進入北宋上層官僚的視線里,藝術創(chuàng)作更加活躍。郭熙經(jīng)歷了嘉祐和治平年間漫長的涵養(yǎng)、積蓄的階段,逐步由名公鉅卿褒揚推譽,得神宗寵信。在神宗在位的18年里,他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一流畫師,并達到了藝術生涯的巔峰。
參考文獻:
[1]郭熙.林泉高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6.
[2]鈴木敬.《林泉高致集·畫記》與郭熙[J].王衛(wèi)明,譯.美術研究,1982 (4):70-76.
[3]脫脫.宋史(第16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7.
[4]傅璇琮,編.全宋詩(第9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535.
[5]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7:1509.
[6]李成富.《林泉高致·畫記》考疑——兼郭熙藝術活動散考[J].藝術探索,2011(4):15-19,145.
作者簡介:吳瑞俠,安徽藝術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在讀。研究方向:六朝詩歌,宋代詩歌與繪畫的關系。
編輯:劉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