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升格教師/姚嶸(岳陽市第十五中學)
文章不厭百回改。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反復的修改中,我們將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更能于此品味出作文真正的奧秘。
本期起,由本刊編輯部策劃,岳陽市第十五中學姚嶸老師帶領“仰望星空”教研團隊,走進具體的寫作過程。請看欄目“作品升格”——
編蚱蜢的老人
文/陳鈺蓉(岳陽市第十五中學415班)
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不僅要描寫筆下對象的形象美,更要傳遞審美價值,托物言志,以形象寄托更深層的美學思想、人生哲理、社會文化。所以,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運用議論和抒情畫龍點睛、升華主題,不可或缺。我們觀察生活之后,要在沉著低語中講述文化,在心靈頓徹中領悟文化。
《編蚱蜢的老人》一文在形象刻畫上著力表現老人心靈手巧、神態(tài)安詳、內心寧靜。但要使文章更有價值,就要賦予這個形象以象征意義和思想深度。作者對老人的勞動形象作了三次特寫,但之后未緊扣形象特征,對其象征意義作準確、深入的解讀,而是一筆帶過,觀點不明,層次不清。議論指向未與老人這一形象打通。所以,此文需要在議論和抒情的表達上作升格,對傳統(tǒng)手工藝者的勞動價值作剖析評論,深化思想,升華主題,讓讀者讀懂平凡之美,獲得別樣的審美體驗。
主題升格的關鍵是主題與形象特征要一致,讓讀者產生共鳴,自然接受,又有撥云見日的覺悟提升;讓讀者突破自身的見識局限,有新鮮又折服的認同。如《赤壁賦》中先有“江”“月”壯觀遼闊之景,后有變與不變之論;《我與地壇》中先有“螞蟻”“蜂兒”“瓢蟲”的生命活躍之觀,后有“這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之論。議論之理與形象之觀是貼切吻合的,或者說形象的塑造本身就是為所悟之理張本奠基的。若形象內涵較豐富,就要寫出層次,漸進挖掘,或者有同一層次、不同視角的立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