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浩門鎮(zhèn)隔河相望的是門源地區(qū)有名的二塘溝景區(qū)。古代丈量土地路程,設(shè)五里墩亭,十里塘坊,墩亭是烽火臺,塘坊是兵站。
二塘溝距離浩門古城十多里,過浩門大橋上去高臺,先是頭塘,是這條兵溝古道的第一塘。頭塘溝南北長十公里,在四五公里處向西分出二塘溝,向東分出達坂溝,中間向大山延伸的是馬堂溝,三條溝分別通到山梁的青沙埡豁、北溝埡豁、達坂埡豁,翻越高聳入云的達坂山,直至大通的寶庫五間房。
這里是千百年來的兵馬之道,在穿越祁連山的絲綢古道中,從大通五間房過這條古道,進老虎溝到達山丹,是天然形成的直線捷徑。
有資料稱:公元738年春,唐鄯州都督杜希望率重兵與吐蕃決戰(zhàn)浩門川(即門源川),摧毀了老虎溝口的吐蕃新城,打通了河湟谷地向河西走廊的通道,并在頭塘達坂對兒山頂和老虎溝口東山頂立下鐵柱,以顯戰(zhàn)績和國威。
傳說很早以前,在達坂南側(cè)的對兒山西峰,有一根鐵桅桿,高約數(shù)丈,不知何時所置,雖經(jīng)風剝雨蝕,所余仍可及丈。據(jù)說鐵柱毀于1929年,那年有一股土匪摧毀鐵柱上半截,下剩五尺有余,1958年頭塘有人挖鐵柱準備煉鋼鐵,在推運中鐵柱滾下山崖失蹤。往昔歲月在此遺留的不只是唐標鐵柱,上頭塘村、下頭塘村在農(nóng)家院中曾經(jīng)還出土過古代遺物,有大刀、銅錢,還有石碑,石碑上面刻二龍戲珠,并有篆文,這些出土文物目前尚無法考證年代,但它足以證明先民們在這里繁衍生息的歷史很悠久。
與頭塘不同,二塘溝不僅是兵馬古道,也是一處秀美的自然風景區(qū)。每年春末夏初,山峰冰雪融化時,二塘溝處處山澗淙淙,流水潺潺,時而懸崖瀑布掛成白簾,時而涓涓泉水匯成溪流,于是二塘溝就成了一幅名副其實的高山流水畫圖。
往深處走,二塘溝兩面的群山前簇后擁,重疊延綿,峭拔俊秀,各具神姿。有的匍臥溪畔,有的臨水長立,有的凌空盤峙,有的避山彎渦。這里奇巖怪石更是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有的像伸角蹬蹄的牦牛,有的像奮鬃揚尾的駿馬,有的像怒目圓睜的金剛,有的像亭亭玉立的仙女。
二塘溝的河水從西向東流來,與南面馬堂溝的河水匯合于頭塘最上的俄博山嘴子,然后帶著一種咆哮的架勢往北倒淌,流入浩門河。二塘溝河水與馬堂溝河水各具特色,前者善跳,后者善滲。二塘溝河水是泛著白浪銀花的河水,是一路帶著歡聲笑語的河水,總是跟河溝里大大小小的五彩石子嬉鬧不止。一股清得透亮的山泉,順地勢急流,碰到巨大的河光石,嘩嘩嘩地一蹦老高,瞬間在扁平的石面上飛濺成一朵銀白色的水花,有時陽光照射成一定角度,銀白色的水花就變成了五顏六色,像是天空中彩虹被打碎后形成的一團彩明珠?;畋膩y跳的溪水因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石頭的阻擋,憑液體固有的功能,或平淌緩慢,或流動湍急,或潑成水簾,或轉(zhuǎn)成旋渦,或聚成小池,或散成濕地。然而,這里的河水無論經(jīng)歷了怎樣的摔打折騰,也從來不沾一點草屑,不摻一顆砂粒,自始至終保持著清澈見底。馬堂溝河水性格內(nèi)向,喜歡平靜地緩流,間或鉆入石縫,滲入草地,又從另一處悄悄地流出,有的地方似動非動,像一片油。有的從石面上溢出,落在下面的池子里,發(fā)出木琴一樣叮咚叮咚的聲音,清脆悅耳,令人遐想。無論哪條河水,看一眼清淋淋的,喝一口甜津津的,天下純凈礦泉水莫過于此。這是蒼天的垂賜,這是大地的奉獻。
山嵐彌漫、云霧籠罩的時候,二塘溝的景色影影綽綽,天上地下迷迷茫茫,人就有了一種成仙成神的感覺。一旦云消霧散,眼前瞬間一片明麗,世界純潔透徹得像一顆水晶,像一座冰雕。
盛夏的二塘溝,便五彩繽紛起來,水晶晶,馬蓮花、打爛碗、炮仗花……山花爛漫,萬紫千紅。尤其是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潔白無瑕,一簇一簇開放在綠油油的葉子中,像是一塊綠毯上撒下的棉團,像是碧波蕩漾的湖面上飄落著朵朵白云。
枇杷是杜鵑花科的,分大枇杷和小枇杷兩種,均為灌木。大枇杷有兩米多高,胳臂那么粗,一墩一墩地長在灌木叢中,形狀酷似干柴牡丹;小枇杷則苗條頎長,性格似乎孤僻,樣子也很矜持,專在陡峭的山巖上生長,白白凈凈的,又細又端正,像披紗舞綢的秀女,顯示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韻。還有一種更短小的被當?shù)厝私凶飨悴竦亩霹N,大抵因為它散發(fā)著一種淡淡的清香。香柴長得密集,葉子和花朵也很碎很小,指甲那么大。葉子墨綠中透紅,有的純粹是咖啡色,花朵紫色、雪青、藏藍都有。一根香柴,筷子一樣粗細,再高也就是一米左右,一墩香柴幾十根上百根,無數(shù)個香柴墩能苫過一面坡一道梁,能把一座大山包住,從遠處眺望,整個山峰籠罩在一片藍色的云霧中。
二塘溝靠南山那邊,有一大片草地,很純的牛毛草,四五寸高,齊刷刷地不摻和任何雜草,像是偌大的天然地毯。人們野游,都喜歡坐在這片草地上,去感受土地的清香、野草山花的清香,還有輕風拂面,還有飛蟲嗡嗡,人們愜意地享受著大自然嫵媚動情的風光……平展展的草地靠近南山的地段,長著一簇一簇的金露梅,把墨綠的草叢涂抹得金燦燦的,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對面北坡茂密的荊棘中,也間或有一墩一墩的銀露梅,使綠色的山體有了許多亮色。
秋天的二塘溝別有一番景色,首先是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秋天的雪已經(jīng)落到石山頂峰,在瓦藍瓦藍的天空陪襯下格外耀眼,石峰下那塊植被帶進入層林盡染的季節(jié),樺樹率先披一頭橘黃色葉子從四季常青的松柏中分流出來,接著山白楊也慢慢從樹冠頂端變成淡淡的米黃,小溪兩旁的黑刺林長滿了火紅色的沙棘果,讓人看一眼就酸得直流口水。更有那一墩一墩亭亭玉立的黃刺與秋天激情相約,披一身火紅的葉子,掛一身玫瑰色的黃刺果,把秋天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塘溝生長羌活、柴胡、左擰根、狼毒、黃芪、蟲草、蒲公英、萁艾等,這里不僅藥材遍地,而且是個飛禽走獸出沒的地方,來到這里猶如走進了童話世界,走進了動物王國。馬雞鵪鶉樹梢上飛,野兔石羊山梁上過……
二塘溝是當?shù)厝讼那飪杉境鲇我按兜牡胤?,尤其每年到端陽?jié)、六月六、八月十五,這里游人絡(luò)繹不絕,河邊林子炊煙裊裊,山里灘里歡聲笑語,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地共存,完美地相處,于是,景更秀,人更樂,日子更紅火,生活更美好。
【作者簡介】馬文衛(wèi),1948年5月生于青海省門源縣,從事中小學(xué)教育35年,現(xiàn)被門源縣志辦公室聘為方志編輯。中國作協(xié)會員,撰寫出版文學(xué)書籍13部,300余萬字,以小說創(chuàng)作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