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廣東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喜
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中國是一個包括56 個民族在內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事實,也是中國民族結構的重要特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族人民在共同開拓中華民族疆域、書寫中華民族歷史、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文化、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心理基礎,是中華民族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zhàn)、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保證。加強對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有利于增進其對中華民族的生成發(fā)展歷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歷史的認知,推動其對共同性和差異性辯證統(tǒng)一、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相結合的理解,提升其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自覺捍衛(wèi)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為民族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有利于完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青年學生勇?lián)鷷r代使命提供指引。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乎其成長成才方向,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鑄魂育人的重要目標。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時代新人”的應有特質,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點。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才資源,他們思想活躍、好奇心強,但可能鑒別力不足。面對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暴力恐怖主義等的影響,學校立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青年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其在各種復雜形勢和思潮沖擊下廓清迷霧、健康成才、勇?lián)褡鍙团d使命的重要指引。
大力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經濟實現(xiàn)共同繁榮,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這一重要論斷,順應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xiàn)了民族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根本要求,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差距需要持續(xù)的發(fā)展來不斷縮小,只有讓民族地區(qū)在發(fā)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征程中一個都沒有掉隊,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物質基礎與群眾基礎。
積極推進歷史與國情教育,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基礎。一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成與演進歷史教育?!爸腥A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蔽覀儜撏ㄟ^歷史教育讓青年學生知道,中華民族是經過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共同體,“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格局特征。其中“多元”是一體中的多元、“一體”是由多元組成的一體,“多元”是動力要素,“一體”是方向和主線。二是關于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教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負著救民族于危亂、謀民族之復興的歷史使命。通過向青年學生梳理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立足構建平等共建的政治共同體、繁榮共享的經濟共同體、交融共生的文化共同體、和衷共濟的命運共同體,以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共進發(fā)展,使其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進程演繹著中華民族從獨立走向復興的歷史邏輯。三是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工作實踐教育,即向青年學生展陳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邏輯:立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不斷發(fā)展和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歷史與國情的教育中,夯實青年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基礎。
構建“理論-實踐-宣傳”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方式。一要發(fā)揮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作用,即在學理相契的基礎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立足馬克思主義國家民族理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與歷史觀;立足近代中國的歷史際遇解析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自立、自強的歷程;立足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線索闡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制度與路徑成果等,引導青年學生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二要發(fā)揮社會實踐的潛移默化功能。一方面,大中小學積極營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氛圍,如在各類課程、校園儀式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在傳統(tǒng)節(jié)慶中對民族文化特性與中華文化共性進行互動展示,舉辦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歷程展覽與專題報告等;另一方面,組織各族青年學生的交往,在不同地域文化與風俗習慣的體驗與交流中增進了解,在各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圖景中增進對各民族共同繁榮的認知,進而深化對推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第三,要發(fā)揮網(wǎng)絡社會空間的宣傳教育功能。從學校到社會要建設網(wǎng)絡信息工具全覆蓋的宣傳平臺,無論電腦手機、微信微博,還是短視頻微課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以貼近青年的形式、走進青年的方式成為青年學生浸潤其中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