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海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異文考辨七則
吳謝海
(湖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考辨異文有利于勘謬正訛,疏通文意?!秲?yōu)婆塞戒經(jīng)》版本異文眾多,異文關(guān)系紛繁復(fù)雜,或有形體上的關(guān)聯(lián),或有讀音上的關(guān)聯(lián),或有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亟待考辨和整理。對其中的七則異文進行考辨,分析其正誤,討論其成因,有利于為該經(jīng)文本的完善掃除一些障礙。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異文;考辨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又稱《善生經(jīng)》《優(yōu)婆塞戒本》,是北涼曇無讖翻譯的一部大乘經(jīng)典。該經(jīng)主要闡述在家菩薩入道修行之法,說明菩薩之發(fā)心、立愿、修學(xué)、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凡七卷二十八品。該經(jīng)為歷代大藏經(jīng)所收錄,現(xiàn)存宋本(南宋思溪藏本)、元本(元大普寧寺藏本)、明本(明方冊藏本)、麗本(高麗海印寺本)、宮本(宮內(nèi)省圖書寮本)、久本(久原文庫本)、《龍藏》本(《乾隆大藏經(jīng)》)、《大正藏》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以及《中華藏》本(《中華大藏經(jīng)》)等版本。《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主要面向的是在家信者(優(yōu)婆塞),其語言口語性強,通俗易懂,反映了中古時期的語言特點,是研究中古漢語的重要材料。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各版本間存在諸多異文,不利于人們的閱讀和理解,阻礙了文本的進一步整理和完善。本文選取《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中的七則異文進行考辨,旨在糾正錯訛,疏通經(jīng)意,為讀者的閱讀和該經(jīng)文本的完善掃除一些障礙。
宋本、元本、明本、宮本、《龍藏》本和《中華藏》本作“椽”,麗本作“?”。
按:宋本、元本、明本、宮本、《龍藏》本和《中華藏》本作“椽”是?!墩f文·木部》:“椽,榱也。”[1]116本義指椽子,即安在檁子上承接屋面和瓦片的木條,也叫“椽木”?!对鲋Р拷?jīng)典》卷六:“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于屋頂、趣于屋頂、集于屋頂,屋頂可謂椽木之上首?!?N22,p99a)《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二四“精進苦行品二十九”:“又復(fù)菩薩以少食故,其兩脅肋,離離相遠(yuǎn),唯有皮裹,譬如牛舍,或復(fù)羊舍,上著椽木?!?T03,p767c)可參。佛門中有“苦行”一說,認(rèn)為受凍、挨餓、拔發(fā)、裸形、炙膚等刻苦自己身心的行為,行之可求得解脫。這種所謂的“苦行”中有一種行為叫作臥椽,即臥睡在椽木上。《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二四“精進苦行品二十九”:“或臥棘上,或臥板上,或復(fù)有臥摩尼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冢間?!?T03,p766b)《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卷九“菩薩苦行超勝以受食緣成熟眾生品十一”:“或臥墻上,或臥果蓏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土上。”(T11,p725c)由此可見,宋本等此處作“椽”是也。
“?”字宋以前字書未見?!稘h語大字典·木部》:“?,‘椓’的訛字?!墩滞āつ静俊罚骸?,椓字之訛?!盵2]1299《中華字?!つ静俊罚骸?,木立死。見《集韻》?!盵3]二者意見不同?!墩f文·木部》:“椓,擊也?!盵1]120“擊也”義的“?(椓)”《廣韻》竹角切,“木立死”義的“?”《集韻》張如切,二者僅聲類相近。蓋知《漢語大字典》的“?”和《中華字?!返摹?”并非一字。不論“擊也”義的“?”還是“木立死”義的“?”,于此皆與經(jīng)意不合。
麗本所作的“?”當(dāng)是“椽”字之訛?;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卷二四:“編椽……下直緣反,《考聲》:‘?也,古今正字從木彖聲,彖音吐喚反?!?T54,p462b)《新集藏經(jīng)音義隨函錄》卷一三:“邊?,上布玄反,下直緣反,諸經(jīng)作編椽字也。”(K35,p4a)“椽”與“?”形體近似,故而常誤?!斗ㄈA經(jīng)玄贊要集》卷一六:“四先苦后苦,如外道鞭?臥棘,后入地獄?!?X34,p548b)其中“鞭?”當(dāng)作“編椽”?!堕_元釋教錄》卷六:“院墻周匝皆施?瓦?!?T55,p541b)其中“?瓦”當(dāng)作“椽瓦”(該經(jīng)宋本、元本、明本皆作“椽瓦”)?!缎录亟?jīng)音義隨函錄》卷二:“?柱,上直緣反。”(K34,p699c)卷十:“?木,上直緣反?!?K34,p978b)卷一六:“?梁,上直緣反?!?K35,p141b)其中“?”皆當(dāng)作“椽”。所以“?”實際上是一形三字,《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穼Α?”的說解皆有疏漏,日后修訂時應(yīng)當(dāng)考慮將“?為椽之俗”這一條補上。
按:元本、明本、《龍藏》本和《中華藏》本作“質(zhì)”是?!缎录亟?jīng)音義隨函錄》卷十《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四:“?物,上音致,典也,正作質(zhì)?!?K34,p979a)是其證。“質(zhì)”有典當(dāng)、抵押之義?!墩f文·貝部》:“質(zhì),以物相贅?!盵1]126“質(zhì)物”即抵押物品,“以身質(zhì)物而用與之”即用身體抵押物品來施與求者,與上下文義相符?!百|(zhì)物”在佛經(jīng)中多有用例,如《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四,加質(zhì)物處,謂以財物在異處質(zhì)與人也?!?T40,p373a)《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八:“質(zhì)物在異處,取錢在異處,質(zhì)物處取錢處,各言應(yīng)分?!?X42,p265b)其在非佛典文獻(xiàn)中常用作名詞,指用作抵押的東西,如《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質(zhì)物值錢者,才足了年數(shù),就假托變賣過了,不準(zhǔn)贖取?!盵4]14236
《漢語大字典·貝部》:“?,賑?!稄V韻·至韻》:‘?,賑也?!盵2]3896“?”于經(jīng)不通。又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五:“質(zhì)物,真日反……經(jīng)作?,寫誤也,撿(檢)諸字書并無此字?!?T54,p606c)是知“?”為“質(zhì)”之借字,麗本作“?”不確。
麗本、《中華藏》本作“懅”,宮本作“劇”,久本作“遽”,明本、《龍藏》本作“匱”。
按:《宋本玉篇·心部》:“懅,心急也?!盵6]本義是心急,引申有懼怕、羞愧等義?!墩f文·刀部》新附:“劇,尤甚也?!盵1]87本義是甚,表程度深,此外有繁忙、嬉戲等義。《說文·辵部》“遽,傳也。一曰:窘也?!盵1]36本義是傳車驛馬之名,引申有疾速、匆忙、窘迫、恐懼、競爭等義。是知“懅”“劇”“遽”三字皆與經(jīng)意不合?!稄V韻·至韻》:“匱,竭也,乏也?!盵7]“匱”與其他版本異文形聲義皆遠(yuǎn),且明本、《龍藏》版本較晚,故“言無言匱”雖于經(jīng)可通,但恐非經(jīng)文原貌。
從《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和《諸經(jīng)要集》的版本異文來看,“拒”于宋代已寫作了同音字“懅”,然后由“懅”又產(chǎn)生了異文“劇”和“遽”。“懅”“劇”“遽”三字聲符相同,文獻(xiàn)中有通例。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五:“怖遽,渠庶反,《廣雅》:怖,畏懼也。遽,疾急也,經(jīng)文有作懅,亦通。”(T54,p471a)《漢書·楊雄傳上》:“口吃不能劇談。”顏師古注引晉灼曰:“劇,或作遽?!盵8]24可參。
宋代以來,“拒”先后訛作“懅”“劇”“遽”等,經(jīng)文原貌漸失。又“拒”與“懅”通例罕見,其音同借用關(guān)系偶然性較大,后人視“懅”“劇”“遽”等未必能聯(lián)想到“拒”。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可能會根據(jù)經(jīng)意改字,以求文意暢通順達(dá)。明代以來各本作“匱”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清釋弘贊《歸戒要集》卷二引《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匱,當(dāng)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X60,p687c)其中“言無言匱”與明本、《龍藏》本同。
按:宋本、元本、明本、久本和《龍藏》本作“事”是。《漢語大詞典·一部》:“事由,事情的原委、來由。唐方干《感時》詩之一:‘破除生死須齊物,誰向穹蒼問事由?’”[4]546“事由于汝,云何不償?”意思是“事情的原委在你,(你)為何不賠償?”與前后文意相合。“事由”在佛經(jīng)中不乏其例,如《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將來別有徒弟不悉事由?!?T46,p909c)《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卷一:“世人盡傳南宗能、北宗秀,未知根本事由?!?T48,p342a)
宋本、元本、明本和《龍藏》本作“摘爪”,麗本作“摘抓”,宮本作“指爪”,《中華藏》作“擿抓”。
按:各本皆不確,此處當(dāng)作“揥爪”?!缎录亟?jīng)音義隨函錄》卷十《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四:“摘抓,上他的反,下爭巧反。正作揥爪?!?K34,p979b)是其證?!皳W”是古代的一種簪子,可用來搔首。《詩·墉風(fēng)·君子偕老》:“象之揥也。”毛傳:“揥,所以摘發(fā)也。”孔穎達(dá)疏:“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名之揥?!盵8]915其可供搔癢,有爪的功能,故此處稱為“揥爪”?!稘h語大詞典·女部》:“如意,器物名。梵語‘阿那律’的意譯。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制成,長三尺許,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蜃髦竸澓头郎碛??!盵4]275《新集藏經(jīng)音義隨函錄》卷十《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五:“耳刨,步交反。刮也,剜耳物也。又步?反。”(K34,p979b)(《大正藏》本“鉤”當(dāng)是“刨”之訛,宮本即作“刨”。)可知如意、揥爪、耳刨皆是施人之物。如意能防身、搔身之癢,揥爪可搔頭之癢,耳刨可搔耳之癢,需此三物者正是前文所謂“有患鼠、蛇、壁虱、毒蟲”者,故此處作“揥爪”甚是。
爪之搔物曰抓,麗本、《中華藏》本之“抓”乃“爪”之俗。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七八:“指爪,莊狡反,象形,指甲也。經(jīng)從手作抓,俗字也?!?T54,p813b)物者,名詞也,故此處作“抓”者皆未然。
“摘”“擿”與“揥”聲近義同,多有通例?!稄V雅·釋詁二》:“擿,搔也?!蓖跄顚O疏證:“墉風(fēng)君子偕老篇:象之揥也。毛傳云:揥,所以摘發(fā)也。釋文:摘,本又作擿。正義云: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故云所以摘發(fā)。擿、摘、揥聲近義同。”[8]943故宋本、元本、明本、《龍藏》本作“摘爪”,麗本作“摘抓”,《中華藏》本作“擿抓”。
宋本、元本、明本作“我”,麗本、《龍藏》本和《中華藏》本作“邪”。
按:麗本、《龍藏》本、《中華藏》本作“邪”是。前文言“為增邪見,歌叫喧嘩,是名從癡”(其中“邪見”各本皆同),《俱舍論頌疏記》卷一六:“從癡生者,十業(yè)道中名為邪見?!?X53,p464c)是其旁證?!鞍V”是佛教用語。《漢語大詞典·疒部》:“癡,佛教語。貪、瞋、癡‘三毒’之一。梵語moha,也譯作‘無明’。謂愚昧無知,不明如實之事理?!盵4]361“邪見”亦佛教用語?!稘h語大詞典·邑部》:“邪見,佛教指無視因果道理的謬論。泛指乖謬不合理的見解?!洞蟪似鹦耪摗罚骸^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yuǎn)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盵4]589由于愚昧無知而生無視因果道理的謬論,此正“從癡生者,是名邪見”之所言也。
宋本作“張摾”,元本、明本、《龍藏》作“張弶”,麗本作“長摾”,宮本、《中華藏》本作“張攡”。
按:此處元本、明本、《龍藏》本作“張弶”是?!皬墶笔枪糯靡圆蹲进B獸的一種工具。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五釋“弶”云:“今田獵家施弶以取鳥獸,其形似弓?!?C056,p900c)“張弶”即“施弶”,意為安放弶具。此處“作張弶”與其后“作獵師”形式一致,其中“張弶”作名詞,代指古代專門張弶捕捉鳥獸的人,文意甚安。“張弶”在佛典中還有其他用例,如《菩薩善戒經(jīng)》卷四“施品十”:“菩薩摩訶薩終不教人張弶捕獵,亦不教人事婆藪天。”(T30,p980a)
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八“罝弶”條釋“弶”:“或作摾,俗字也?!?T54,p630a)是知宋本作“張摾”不確?!赌υX僧祇律》卷一二:“下者若言:‘汝是屠兒、賣豬人、漁獵人、捕鳥人、張摾人、守城人、魁膾人?!?T22,p325c)其中“張摾”亦為“張弶”之俗。《說文·長部》朱駿聲通訓(xùn)定聲:“長,又假借為張?!薄肚f子·山木》:“而王長其間?!标懙旅麽屛模骸伴L,本又作張?!盵11]2394可見“張”與“長”有通例,麗本作“長摾”當(dāng)由此故。
[1] 許慎. 注音版說文解字[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5.
[2] 徐中舒. 漢語大字典[M].第2版.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0.
[3] 冷玉龍, 韋一心. 中華字海[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 753.
[4] 羅竹風(fēng).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
[5] 張玉書, 陳廷敬. 康熙字典[M]. 同文書局原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58: 1213.
[6] 顧野王. 宋本玉篇[M]. 張氏澤存堂刊本. 康熙四十三年(1704). 北京: 中國書店, 1983: 157.
[7] 陳彭年. 宋本廣韻[M]. 北京: 中國書店, 1982:331.
[8] 宗福邦, 陳世鐃, 蕭海波. 故訓(xùn)匯纂[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01.
[9] 釋行均. 龍龕手鏡[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14.
[10] 草書大字典[M]. 北京: 中國書店, 1983.
[11] 李琳華. 佛教難字字典[M]. 臺北: 常春樹書坊, 1988.
[12] 秦公, 劉大新. 廣碑別字[M].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5: 9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6.015
H028
A
1674-327X (2021)06-0061-04
2021-04-09
吳謝海(1995-),男(仫佬族),廣西宜州人,碩士生。
(責(zé)任編輯:葉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