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相”的語義演變與“相加”的詞匯化

      2021-12-22 13:53:03史又今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副詞用法語義

      史又今

      試論“相”的語義演變與“相加”的詞匯化

      史又今

      (上海體育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上海 200438)

      現(xiàn)代漢語中的類附綴“相加”由跨層結構演化而來,由于語義積淀而虛化為類附綴,并受內部語言類推和外部語言接觸的共同作用產生新的詞匯義。以“相加”為切入點,通過歷時考察,探討不同類別“相加”的語義演變過程。同時梳理副詞“相”的語義演變,發(fā)現(xiàn)在“相加”的演化過程中,副詞“相”的語義經歷了由互指到偏指再到共指的變化。

      相加;相;詞匯化;重新分析;語義積淀

      一、引言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一些類附綴形式,如“X相加”“X有加”等,它們同附綴(clitic)類似,失去語音獨立性、必須依附于一個獨立的詞,但句法上仍有詞的地位[1]。例如:

      (1)白眉和尚……當下連忙道謝,說道:“老衲蒙老檀樾青眼相加,正合古諺所云‘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這兩句老話了,老衲著實感激于心?!保ㄋ抉R翎《劍氣千幻錄》)

      (2)韓國乒乓球隊在近年來的選材中,就對那些“先天不足”的苗子青眼有加。(文匯報2004-08-23)

      (3)不幸的是,丈夫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妻子拳腳相加。(人民日報2002- 12-20)

      (4)盡管吳清源沒有將芮乃偉列為他所看重的三大天才棋手,但言語之間對芮乃偉仍贊賞有加。(新華社2001-08-13)

      關于“X有加”的形成和發(fā)展,張誼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指出,“有加”經常出現(xiàn)在雙音節(jié)謂詞后面,前面的“X”可以是具體的行為,也可以是特定的性狀[2]。通過與“X有加”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相加”經常出現(xiàn)在雙音節(jié)名詞后面,前面的“X”可以是動作的主體,也可以是動作的工具;與之相伴的還有“相”的語義變化。因此,本文選取“相加”作為研究對象,對“相加”詞匯化過程進行梳理,同時探討副詞“相”的語義演變。

      本文用例引自北大語料庫、北語語料庫及部分網絡語料,例句全部標明出處。

      二、“相加”的性質與類別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將“相加”分為三類:施加類、交加類和加和類。

      (一)施加類“相加”

      施加類“相加”是單向性的,“加”的意思是“施加”,從一個主體施加到另一個主體之上?!癤相加”中的X多具有[+工具][+消極]的語義特征,如“拳腳、惡語、棍棒、惡言、白眼、武力、毒刑、刀劍、聲色”等。個別中性或褒義的詞語如“情理、青眼”等也可以進入“X相加”結構,但是語料并不多,褒義的“青眼相加”僅有11條,“情理相加”僅出現(xiàn)2條。例如:

      (5)他既不英俊,又不富有,更不年輕,除了木工之外別無所能,斗大的字也不認得一擔,突蒙一個名妓的青眼相加,他的確有莫知所措之感。(司馬紫煙《瀟湘月》)

      (6)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情理相加,終于使他五體投地,全失反叛之心。(楊海軍《說理“五寓”》)

      相比之下,貶義詞語組成的“X相加”用例則較多,如“拳腳相加”386條、“惡語相加”135條、“棍棒相加”25條、“惡言相加”24條、“白眼相加”9條等。例如:

      (7)葉蓮子當然想不到在顧秋水之后,還有一個與她什么債權關系都說不上的男人,對她拳腳相加。(張潔《無字》)

      (8)當居民善意地向駕駛員提出意見甚至懇求他們體諒居民的要求時,有些駕駛員卻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個別的還惡語相加。(文匯報2000-07-08)

      考察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施加類“X相加”中的X多數(shù)是名詞性的,通常充當“相加”的工具,“X相加”可以變換成“以X相加”的形式。例如:

      (9)雙方踢得異常粗野,不時以拳腳相加,不少觀眾也跳入球場,加入戰(zhàn)團,足球場即刻變成了格斗場。(人民日報1990-05-26)

      (10)輕視了七千萬的英勇的被壓迫人民的力量,而以白眼相加,是一定會造成極大錯誤的。(人民日報1949-03-26)

      可以看出,施加類“相加”及其變換形式“以X相加”都帶有較強的書面語色彩,使用時文詞都較為精煉。

      (二)交加類“相加”

      交加類“相加”表達的是交互義,其中主語X是由兩個不同的事物A和B組合而成的,“X相加”是指這兩種事物AB混合在一起交替出現(xiàn),又A又B,使人心情復雜。這里的A和B多為體詞性成分,且A和B具有語義相關性,如“涕淚相加”“酸甜相加”“愁苦相加”“驚喜相加”等。例如:

      (11)很多有過敏性鼻炎的親們一到季節(jié)交替、或者花粉密集的時候,就鼻癢難受,甚至狂打噴嚏,涕淚相加。(鳳凰網2013-09-18)

      (12)“亡命”聽得臉色數(shù)變,驚喜相加,良久始點頭道:“爺爺所言是真的?!保o極《狂風斷劍》)

      交加類“X相加”可以變換為“X交加”的形式。例如:

      (13)此話引來不少讀者共鳴,說讀得涕淚交加,此之謂“精神家園”是也。(人民日報2017-08-15)

      (14)然而認識這種人,總也是幸會,一會子工夫,他的心里,就驚喜交加起來。(張恨水《美人恩》)

      可以看出,交加類“X相加”及其變換形式“X交加”都表示X中的AB兩個元素反復交替出現(xiàn),又A又B,令人心情復雜的語義。

      (三)加和類“相加”

      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一類“相加”表示的是“加和”的語義,通常是前面所提到的多項成分加和,可以做簡單謂語,也可后帶補語說明加和的結果。例如:

      (15)比賽內容可自由發(fā)揮,以表現(xiàn)南獅喜、怒、哀、樂、驚、疑、醉、睡、動、靜等形態(tài)為主,比賽結果為預、決賽成績相加。(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 03-01)

      (16)最長的石橋首推“念眼橋”,凌空跨河100多米,該橋一端是3個孔,另一端為17個方孔,兩者相加20孔。(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11-25)

      例(15)中,“相加”充當謂語,是前面的“預、決賽成績”的加和。例(16)中,“相加”仍是句子的謂語中心,是“橋兩端的孔”的加和,后面帶有補語說明加和的結果,即“橋兩端的孔相加之和為20孔”。加和類“相加”還可以接受狀語的修飾,體現(xiàn)“相加”的方式。例如:

      (17)列寧曾指出,黨之所以要組織起來,就是因為,組織的整體力量大于組織內部個體力量的簡單相加。(人民日報2003-02-25)

      (18)他發(fā)現(xiàn)表中,九的乘法所得的積的兩位數(shù)橫向相加都是九,各個積數(shù)首尾都是倒數(shù)。(福建日報1980-06-25)

      “簡單相加”是指把組織內部所有個體力量加和,即“1+1+1+……”,實際上組織的力量可以產生“1+1>2”的效果,不是簡單地加和就可以表示的,所以這里的“相加”前面使用狀語“簡單”進行強調。同樣地,“橫向”也是表示“相加”方式的狀語。

      三、“相加”的發(fā)展和演化

      根據(jù)語義不同,“相加”可分為施加類“相加”、交加類“相加”和加和類“相加”,這三類“相加”之間是否有語義關聯(lián)呢?本節(jié)通過對“相加”產生和演化的過程進行歷時考察,梳理“相加”的演化進程。

      (一)跨層結構演變成詞

      “相加”在產生初期并不是一個固化的詞語,而是由副詞“相”和及物動詞“加”組成的跨層結構,經歷詞匯化過程演化成詞語“相加”。例如:

      (19)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春秋《左傳》)

      (20)同宅而處,氣相加凌,羸瘠消單,至於死亡,可(何)謂相賊。(東漢·王充《論衡·偶會》)

      例(19)和例(20)是較早的“相加”用例,在這兩例中,“加”是及物動詞“施加”,后面帶賓語“戎”“凌”組成動賓短語“加戎”“加凌”;“相”是副詞“相互”,修飾動賓短語作狀語;“相”和“加”分屬兩個語法層級。由于共現(xiàn)頻率較高而出現(xiàn)并存(co-occurrence)連用的現(xiàn)象[3]。受到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作用,“相”與“加”之間的邊界消失,經歷詞匯化(lexicalization)過程固化成詞?!凹印焙竺娌辉賻в匈e語,與“相”結合更緊密,凝固成詞“相加”。例如:

      (21)雕鏤萬獸,離婁相加。(東漢《全漢文》)

      (22)乃俱卻騎,前接馬,交臂相加,共語良久而別。(六朝《三國志》)

      例(21)中,“離婁”形容雕鏤交錯分明的樣子,雕刻部分與鏤空部分是互相交錯的;例(22)中,“交臂相加”也形容手臂交錯的樣子。在交加類“相加”中,“加”的賓語被弱化,而主語被凸顯?!跋嗉印钡闹髡Z為兩個事物,它們之間互相交錯,相輔相成。

      隨著使用的積累,“X相加”中的“X”不限于具體事物名詞,也可以擴展為抽象名詞。例如:

      (23)判官一言不合,怒氣相加。(明·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24)歲半以后。乃少陰君火主氣。反為寒濕相加。(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例(23)中,“怒氣相加”為“怒”和“氣”這兩種情緒交錯交加,也可以變換為“怒氣交加”的形式。例(24)中,“寒”和“濕”為中醫(yī)所說的人身體中的“氣”,也可變換為“寒濕交加”。這里的“X”均為抽象名詞,“X”包含了兩種事物。這種用法沿用至今,為交加類“相加”。

      (二)“相加”虛化為類附綴

      另一方面,在“相加”經重新分析形成詞語后,“相+加+X”發(fā)生分界轉移(boundary shift),由“相+加X”變?yōu)榱恕跋嗉?X”。由于凸顯表達的需要以及音步的制約[3],“加”原有的賓語從“加”之后提至“相加”之前,并用“以”引出,由“相+加X”變?yōu)椤耙訶相加”格式。例如:

      (25)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愿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北宋《冊府元龜》)

      (26)云長知此人有忠義之氣,更不以惡言相加,亦不出戰(zhàn)。(明《三國演義》)

      “以X相加”的形式出現(xiàn)于北宋,其中“X”多是具有[+刑罰]義的體詞性成分。發(fā)展至明朝時,“以X相加”的用法日趨成熟,“X”的成分更加豐富,且多是[+貶義]的體詞性成分。至清朝時,由于“以+X+相加”的共現(xiàn)頻率較高,“X”吸收了“以”的語義,產生[+方式]的語義積淀?!耙訶相加”演變?yōu)椤癤相加”,“以”不再出現(xiàn),由“X”表示“以X”的語義。例如:

      (27)不料我方才說的那位舍親丁紀昌,聽了他老太太的話,回到南京之后,逢人便說,沒處不談,趕映芝到了南京,一個個的無不是白眼相加。(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28)一曲琵琶干戈起,打罵相加。郎今去也各天涯,心上結深疤。(清《綠野仙蹤》)

      清朝至民國時期,“X相加”發(fā)展至成熟,可以進入的“X”成分最為豐富,除[+貶義]的體詞性成分外,部分[+褒義]的體詞性成分也可以進入該格式。由于“X”的語義積淀使其具有更多的信息量,“X相加”中的語義側重由“相加”轉移至“X”,突出[+方式]義。同時“相加”經歷“附綴化”形成了“類附綴”,失去語音獨立性、必須依附于“X”而不能獨立使用。在此過程中,由于高頻使用的推動,部分“X有加”具有凝固成詞的傾向。例如:

      (29)才露爪牙家,權臣招請,優(yōu)禮相加,群推是玉筍蘭芽。(清《綠野仙蹤》)

      (30)劉隆便知她已有夫婿了,便又對她說道:“既蒙小姐青眼相加,劉某感激無地,不過要想真正百頭偕老,那么小姐非依順我們漢家不可。”(民國《漢代宮廷艷史》)

      (三)“相加”產生新義

      受到內部語言類推和外部語言接觸的共同影響,“相加”在清朝時出現(xiàn)了加和的用法,這種用法多出現(xiàn)在數(shù)理運算中。例如:

      (31)較和自乗【一千六百】與四句股積【四百八十】兩數(shù)相加【二千○八十】折半【一千○四十】為實。(清·梅文鼎《歷算全書》)

      (32)故甲乙丙形,甲丙、甲乙相加為和,相減為較。(清《二十五史》)

      加和義“相加”多出現(xiàn)于運算中,可以單獨充當句子的謂語,并可后帶補語表示加和的結果。加和類“相加”的兩個部分經過疊加的作用,形成一個整體。

      四、“相”的語義演變

      在“相加”由跨層結構演變成詞、由詞語虛化為類詞綴等過程中,都伴隨著“相”的語義演變?!跋唷钡谋玖x是“省視、察看”,《說文解字》指出:“相,省視也”[4]。在保留原有的“省視”義的基礎上,“相”在演變過程中發(fā)展出三種副詞性用法:1. 彼此互為施受的交互性副詞“互相、相互”;2. 彼此單獨施事的單向性副詞“相”;3. 彼此共同施事的共同性副詞“共相、相共”[5]。

      (一)交加類“相加”中“相”的交互義

      實詞“相”意義發(fā)生虛化后出現(xiàn)副詞性用法,其中出現(xiàn)較早的是“交互”義。關于“交互”義產生的時間,不同學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如王力指出,在先秦時代,“相”的基本意義是“交互”[6]。但經歷時考察,“相”的“交互”義出現(xiàn)的時間應該更早,大約在周朝就出現(xiàn)了“相互”義的表達[4],春秋時期使用已較為廣泛。例如:

      (33)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周《周易》)

      (34)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春秋《墨子》)

      在發(fā)展過程中,“相”經歷了與“交”連用的過程,形成“相+交+X”的結構。在此類結構中,“相”表“交互”義,“交”也表“交互”義,不符合語言的經濟性表達原則。例如:

      (35)招以蜀虜諸葛亮數(shù)出,而比能狡猾,能相交通,表為防備,議者以為縣遠,未之信也。(六朝《三國志(裴松之注)》)

      (36)又云根鈍癡盲。語似相違,便欲於其中次第通釋??珠g雜佛語,文相交加。(唐《禪源詮序》)

      受到經濟性的制約,表義相近的“相”和“交”連用減少,分化為“相+X”與“交+X”兩種“交互”義結構。當“X”為“加”時,就分別發(fā)展出“相加”和“交加”的用法。交加類“相加”中,“相”表“交互”義,“交互”要求至少兩個成員的互動,單一主語是無法完成“交互”的。因此“相”的“交互”義使“相加”的主語得以凸顯,兩個主語相交互動、相輔相成。例如:

      (37)又譬鐘擊則鳴。刀磨則利。豬揩金山。益其光彩。霜雪相加。松柏增秀。(明·釋智旭《周易禪解》)

      (38)自萬績山松竹觀起身,仍然先到杭州盟兄的緞店里,正趕上董士興在柜上辦事,弟兄二人相見,悲喜交加。(清《三俠劍》)

      交加類“X相加”中的X包括AB兩種成分,為共同施事,X中的AB兩個元素反復交替出現(xiàn),又A又B,令人心情復雜,比簡單的A+B表示的語義更豐富。

      (二)施加類“相加”中“相”的偏指義

      “相”的偏指用法是從交互用法發(fā)展出來的,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7]。在這種用法中,“相”不再表示兩個事物互為施受關系,轉而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行為。例如:

      (39)寡人受命相滅,期之白登,師行未遠,爾自送死,豈容復令生全,饗有桑乾哉。(南朝《全劉宋文》)

      (40)羊不大應對之,而盛進食,食畢便退。遂苦相留,羊義不住,直云:“向者不得從命,中國尚虛?!保铣妒勒f新語》)

      “相滅”不是互相毀滅,明顯是由一方作用于另一方的,即由“寡人”滅“爾”?!跋嗔簟币膊皇腔ハ嗤炝?,而是單方向地留“羊(羊孚)”。施加類“相加”便是這種偏指用法,在施加類“相加”中,兩個事物之間不是互為施受關系,而是由一方將“X”施加向另一方?!跋唷钡恼Z義分化與“互相”的產生有關,表相互義的“相”被“互相”部分取代,在競爭過程中“相”發(fā)展出偏指義[4]。

      施加類“相加”中的“相”具有單向性,所關涉到的兩種事物不是互為施事,而是由其中一方將“X”施加向另一方,施加的這一方僅能充當施事,被施加的一方僅能充當受事,反過來是不成立的。這里的“相”具有單向性,施受關系較為固定,因而隱退為背景,“X相加”強調“X”,即動作的方式或工具。例如:

      (41)先日洶洶到門,便輒白眼相加,父親雖有千言,而怒終莫解。(清《海公大紅袍傳》)

      (42)牧者怒氣勃勃,將三緘扭臥,毒手相加。(清·魏文中《繡云閣》)

      “白眼相加”“毒手相加”都具有單向性,只能由一方施加給另一方,施受關系隱退,凸顯方式?!跋唷本哂袉蜗蛐?,是偏指用法。

      (三)加和類“相加”中“相”的共指義

      加和類的“相加”則是在兩個部分加和后形成一個整體,并且語義可以共指其最后形成的整體,從而產生“1+1>2”的表達效果,“相”產生了共指用法。董秀芳也曾分析過“相”與動詞性成分組成雙音詞的現(xiàn)象,指出做交互代詞用的“相”由后來的雙音詞“相互”代替,表偏指的功能完全消失,一些由“相”與其后的動詞所構成的結構有些就發(fā)生了詞匯化變成雙音詞,如“相信”“相繼”“相好”“相識”等[8]。本文“相加”的發(fā)展過程也順應了這一趨勢,因此共指性“相加”的形成過程中,在語言內部受到相關詞語類推作用的影響,外部受到語言接觸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使“相加”產生“1+1>2”的語義。

      五、結語

      本文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相加”分為三類:施加類、交加類和加和類。通過歷時考察發(fā)現(xiàn)“相加”由跨層結構“相”與“加”演化而來,“相+加+X”發(fā)生分界轉移,由“相+加X”變?yōu)榱恕跋嗉?X”。當“加”的賓語弱化而主語凸顯時,形成交加類“相加”,“相”表交互義。當“加”的賓語凸顯時,賓語由后附到前附,形成“以X相加”格式;“X”與“以”連用共現(xiàn)吸收其方式義,“X相加”整合完成,即施加類“相加”;此時的“相加”由于語義弱化而形成類附綴,“相”具有單向性,為偏指用法。在加和類“相加”中“相”的偏指義進一步虛化,在內部的類推作用和外部語言接觸的共同作用下,產生共指的用法;在共指用法中,“相加”除了表示組成部分之間相加之外,還會在加和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整體語義,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表達效果。

      [1] 劉丹青. 語法調查研究手冊[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547.

      [2] 張誼生. 試論“有加”的附綴化與“X有加”的構式化[J]. 中國語文, 2017(3):299-308, 383.

      [3] 張誼生. 從間接的跨層連用到典型的程度副詞——“極其”詞匯化和副詞化的演化歷程和成熟標志[J]. 古漢語研究, 2007(4): 64-70.

      [4] 周曉君. 漢語相互結構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4.

      [5] 唐賢清. 副詞“互相”、“相互”的演變及其原因分析[J]. 古漢語研究, 2006(4): 6-15.

      [6] 王力. 漢語史稿[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327.

      [7]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0: 160.

      [8] 董秀芳. 詞匯化: 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220-232.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Xiang (相)” and Lexicalization of “Xiangjia (相加)”

      SHI You-ji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The Chinese affixoid “Xiangjia (相加)” evolves from a cross-syntactic structure, which is reduced to affixoid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emantics, and is gener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language analogy and external language contact. This article takes “Xiangjia (相加)”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xplores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Xiangjia (相加)” through diachronic investig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the adverb “Xiang (相)” are sorted out.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Xiangjia (相加)”, the semantics of the adverb “Xiang (相)” have undergone changes from mutual reference to partial reference to common reference.

      Xiangjia (相加), Xiang (相), lexicalization, re-analysis, semantic accumulation

      H14

      A

      1001 - 5124(2021)05 - 0069 – 06

      (責任編輯 周 芬)

      猜你喜歡
      副詞用法語義
      The Wheels on the Bus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語言與語義
      “作”與“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副詞和副詞詞組
      語義分析與漢俄副名組合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3
      卫辉市| 舒城县| 原阳县| 洛川县| 密云县| 汉川市| 离岛区| 霸州市| 长乐市| 浦县| 桐柏县| 丰台区| 乌苏市| 时尚| 元阳县| 房产| 东宁县| 英德市| 来宾市| 灵武市| 高阳县| 冕宁县| 永德县| 额尔古纳市| 延长县| 竹北市| 富顺县| 朝阳区| 确山县| 银川市| 诏安县| 红原县| 绩溪县| 扶沟县| 乐山市| 长武县| 肥西县| 攀枝花市| 沙湾县| 东方市| 马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