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瀅
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里,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問題和抉擇,相伴而來的焦慮、困擾也愈來愈多。一直以來,我都相信閱讀是治愈焦慮和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近來,讀了《少有人走的路——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后,更加感受到深入內(nèi)心的文字給予我們的強大精神力量。
剛拿到這本書,我也正處于應對生活和工作問題心力交瘁之際。驀然間,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吶喊:好想靜一靜,喊停人生給自己一片喘息的空間。所以,我用了大半天的時間專心看這本書,遠離手機。我發(fā)現(xiàn)一旦不自覺地去拿手機,就離不開手機,然后焦慮和繁忙就會接踵而至。
生活在城市里,我們都不會太輕松。而立之年,同齡人都已漸漸步入婚姻,身邊的多數(shù)職工小家庭里,年輕人一方面要應對頻繁加班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承擔撫育孩子、操持家務、照料老人的重任。生活看似機械、重復,但出現(xiàn)的問題和即將面臨的壓力又常使我們陷入焦慮與苦悶中。
常聽人說,做母親是女子的第二次“重生”。在自己做母親的第一年里,跌跌撞撞的打拼與成長讓我深感為人父母的不易,盡管過程中的歡笑、欣慰多過委屈和淚水。記憶中,最難熬的是產(chǎn)后月子抑郁那段日子——母乳喂養(yǎng)奶水不足的憂慮、哄睡頻繁起夜的煩躁、配方奶粉營養(yǎng)不均衡的糾結(jié)、各種矛盾積累已久的情緒爆發(fā),最終出現(xiàn)持續(xù)性失眠……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突然成為母親的角色轉(zhuǎn)變,讓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有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蛟S有人會想到做全職太太,告別職場的激烈競爭回歸家庭,但其實全職媽媽更容易陷入整天圍著孩子打轉(zhuǎn)、雞毛蒜皮、瑣事纏身的焦躁與不安中,輕松從何談起?走向職場要面對外部的壓力,還要處理好家庭的矛盾,比如常見的婆媳矛盾、親子關系、生活理念不一致帶來的兩代人的生活矛盾等等。
有幸讀斯科特·派克寫的這本書,其中穿插著一個個有關心理學的小故事,有的沉重,有的治愈,有的遺感,有的慶幸?!渡儆腥俗叩目诮箲]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是斯科特·派克60歲才完成的嘔心之作,讓人感動、敬佩之余,它更像精神海洋的一座燈塔,讓人頓悟如何在現(xiàn)實矛盾中抉擇,如何在焦慮、茫然中獲得精神的超越。
心理學范疇的著作中提到這樣的觀點:焦慮是從潛意識里爬出來的東西。正如本書中提到的,我們要用積極的意識去引導潛意識,并使二者有機融合,進而追求“自我”與“靈魂”的統(tǒng)一。
那么什么是潛意識?它是怎樣存在的呢?
領悟書中關于“意識與察覺”的相關內(nèi)容,就要對潛意識和意識有更深入的了解。
與意識不同,潛意識從不睡覺。比如,心臟可以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不停地跳動,呼吸也可以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一直進行。
相比而言,潛意識缺少意識的清醒,它只是不停地工作,對所有的外界刺激不分青紅皂白地作出反應。當我們看電影時,能融入情感,體驗恐懼、興奮和悲傷,盡管我們的意識讓我們知道我們所觀看到的其實只是演員們扮演的角色,那些愛恨情仇不是真的,不過是演員們根據(jù)某個劇本演出來的。但即便我們能有如此意識,我們?nèi)圆荒苁棺约旱那楦畜w驗消失??梢?,潛意識的存在似乎比我們的意識更為強大。
聯(lián)系實際,我們的許多焦慮很多時候都來自潛意識的想象。比如不少人害怕去醫(yī)院做檢查或者稍有不適就覺得自己患了某方面嚴重的疾病,其實潛意識里你一直在暗示自己“身體可能已經(jīng)垮下了”;如果你碰巧是大齡單身,很羞隗于被人提及這一點,潛意識里你會認為“自己的確出了問題”,否則便不會那么介意別人說什么;還有人習慣于與人攀比,潛意識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從而沮喪、不安。
因此,與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作斗爭,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什么是你在潛意識里所想象出來的威脅。心理問題治療中,焦慮是可以控制的。而控制力可以通過訓練獲得,即不斷地在思想和感覺之間運用干預,把潛意識訓練成一個更積極的信念。
另外,我們還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語。人的思想是強大的,思想觸發(fā)情感,情感決定行動。
言語也是有力量的,要相信你告訴自己的一切。“我是”是宇宙中最有力的兩個字,無論什么跟在這兩個字后面,天長日久就會變成了你的狀態(tài)。“我是最好的”,那么在所有方面你才會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好。斯科特·派克在書中也深其道——“你只需要付出努力,不用操心結(jié)果”“你應該把自己交出去,安靜地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信任潛意識,因為它可以把你帶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實際上,我們的一生中很多事情都是不確定的,也不是我們能左右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付出努力,然后坦然等待命運的來臨。
說到此處,不禁想到優(yōu)秀的詩人余秀華。
這樣一位因腦癱連拿筆寫字都非常吃力的普通農(nóng)婦,憑借對詩歌的狂熱喜愛抒寫了一本又一本感人肺腑的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我們愛過又忘記》《月光落在左手上》等等,她被譽為“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在她跳躍的詩歌文字中,我們似乎看不到她任何的焦慮、痛苦和不安,她憂郁的內(nèi)心只為寫出觸動她心靈的故事。
何謂精神的成長?就是追求身體、心靈和靈魂的統(tǒng)一。余秀華就是這樣,完全放下潛意識里的自我,才更能看到靈魂的光芒。她從不擔心自己的詩歌有沒有人喜歡或者詩歌應該寫什么、怎么寫,一切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都遵從于她的內(nèi)心,純粹而干凈,只為做自己,不去操心其他更多的東西。
斯科特·派克筆下那生命的根,就是“靈魂”。當—個人選擇心靈成長作為畢生目標,靈魂的獨特就開始慢慢彰顯。自我的心理問題如同淤泥,當淤泥逐漸被過濾澄清后,深處的靈魂才會閃耀光芒。
人生是一場修行,如果我們沒成為一個持燈的人,那就以書中文字的星星之光為精神向?qū)В砸粋€自信的頭腦、健康的體魄和一顆平靜的心靈正確面對焦慮,勇敢、無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