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鋒
(國有燈塔市鏵子林場,遼寧 遼陽 111300)
櫟樹Quercusspp.為殼斗科,櫟屬植物,落葉或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具短柄,有鋸齒或分裂,稀全緣。櫟屬有600多個種,廣泛分布于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我國有130余種,為我國重要林木之一,木材材質(zhì)堅硬,可供制造車船、農(nóng)具、地板、室內(nèi)裝飾等用材,栓皮櫟的樹皮為制造軟木的原料,有些種類的樹葉可飼柞蠶,種子富含淀粉,可供釀酒或做家畜飼料,加工后也可供工業(yè)用或食用,殼斗、樹皮富含鞣質(zhì),可提取栲膠;木段可培養(yǎng)香菇、木耳。櫟樹在我國的分布面積和蓄積分別達到1 610.03萬hm2和12.08億m3。
長期以來,櫟類主要以播種育苗的方式進行苗木繁育[1-5]。陸秀君[6]等針對蒙古櫟植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等問題,研究了物理處理、激素處理和施菌劑等方法對蒙古櫟苗木根系以及生長的影響,最優(yōu)方法為菌白處理,處理5個月后,蒙古櫟的苗高、地徑和側根數(shù)分別達到10.6 cm、3.26 mm和53條,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都為 0.76 g。為探究育苗密度和外源激素處理對蒙古櫟苗木質(zhì)量的調(diào)控作用,以2年生蒙古櫟苗為材料,比較了不同密度處理下苗木的質(zhì)量變化;以1年生蒙古櫟苗為材料,設置ABA、NAA+ 6-BA和GR24等9組不同激素配比,比較了不同激素處理下苗木生長情況和生理表現(xiàn),結果表明,采用10 cm×5 cm栽植密度,能夠有效控制苗木側枝發(fā)育,促進幼苗高生長,增強頂端優(yōu)勢;外源施加 1.0 mg·L-1GR24,能夠顯著提高苗木光合效率40%以上,抑制側枝生長,增加節(jié)間長度,各項生長指標提高70%以上。另外,陸秀君等通過比較容器規(guī)格、基質(zhì)配比和緩釋肥等對蒙古櫟容器苗質(zhì)量的影響,建立起蒙古櫟容器育苗技術[6-8]。扦插、嫁接和組織培養(yǎng)等無性繁育技術作為林木苗木繁育的重要手段在櫟樹中的應用較少,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shù)櫟樹無性繁育技術體系未建立,從而影響了無性繁育技術在生產(chǎn)上的應用。本文旨在通過綜述櫟樹在扦插、嫁接和組織培養(yǎng)等無性繁育技術上的進展,為櫟樹苗木規(guī)?;庇峁├碚撝巍?/p>
扦插是生產(chǎn)上最常采用的無性繁育技術。因為較難生根,櫟樹扦插繁育技術體系一直未完全建立起來。國外引進的櫟樹樹種扦插試驗較成功,丁彤等為了研究北美紅櫟的扦插繁殖技術,從穗材選取,不同生根劑不同濃度處理,基質(zhì)選擇和扦插時間確定等方面開展研究,最終建立起北美紅櫟嫩枝扦插技術,即,在8月份,選擇母株當年生枝條中上部做插穗,插穗直徑為 4~6 mm,以 ABT1 600 mg·L-1處理插穗,采用珍珠巖與泥炭土體積比 1∶1 混合基質(zhì),生根率、最長根長及平均根數(shù)分別為 53.3%、3.35 cm和1.5 條[9]。祝亞云以400 mg·L-1NAA+400 mg·L-1IBA混合液處理弗吉尼亞櫟插穗,插穗生根率可達82.6%[10]。劉博等以2年生納塔櫟當年生中部半木質(zhì)化枝條為材料,500 mg·kg-1ABT6號生根粉浸泡插穗2 h;泥炭土+蛭石+珍珠巖體積比為1∶1∶1作為育苗基質(zhì),并經(jīng)1 000 mg·kg-1KMnO4浸泡插穗4 h為最佳技術體系,愈合率、生根率、平均根數(shù)和平均根長分別為45.8%、39.4%、2.5條和3.21 cm[11]。國內(nèi)櫟樹樹種扦插生根率均較低,尤其是早期研究,黃秦軍等研究蒙古櫟扦插試驗,最高生根率為16.67%[12]。后期經(jīng)過大量研究,國內(nèi)櫟樹扦插生根率有較大提高,唐羅忠等以麻櫟為研究對象,開展了不同插穗材料和處理方法對扦插成活率和內(nèi)源激素等內(nèi)含物含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認為,麻櫟枝條扦插具有明顯的部位效應,以插條中部為最佳部位。在硬枝扦插試驗中,以1年生的苗木萌條作為插穗,且經(jīng)過 200 mg·L-1的ABT1號生根粉處理2 h的扦插成活率高達40%。在嫩枝扦插試驗中,6 月份為最佳扦插時期,成活率最高可達56.7%[13]。張杰等以不同質(zhì)量濃度的NAA、IBA對栓皮櫟、蒙古櫟當年生實生苗半木質(zhì)化黃化嫩枝扦插為材料,研究這兩個樹種的最佳扦插技術體系,結果表明,穗材黃化對提高扦插生根率、生根數(shù)、根長和根徑等方面十分有利。栓皮櫟、蒙古櫟優(yōu)良種源當年生實生苗半木質(zhì)化的黃化與未黃化嫩枝扦插繁殖的最佳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處理劑量均為1 500 mg·L-1的IBA。其不定根發(fā)生率、生根數(shù)等生根指標均最大,其中黃化栓皮櫟插穗生根率達100%,黃化蒙古櫟插穗生根率達84.6%[14]。
嫁接作為樹木無性繁育技術的一種,在種子園營建和苗木繁育方面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等優(yōu)勢。國內(nèi)關于櫟樹嫁接技術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蒙古櫟和麻櫟等樹種上。同櫟樹扦插技術研究相類似,早期櫟樹嫁接技術研究的瓶頸主要是嫁接成活率低,原因在于砧木和接穗的親和性較差。陳素傳等探討了不同嫁接方法、不同立地條件、不同優(yōu)樹穗條對麻櫟嫁接成活率及苗木生長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麻櫟采取劈接的方式成活率達64.9%,平均高生長達1.83 m[15]。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櫟樹嫁接成活率有較大提高,可以達到規(guī)模生產(chǎn)的要求,何慎等采集不同母樹上的枝條作接穗,以 1年生麻櫟實生苗作砧木,選擇5 種(插皮接、切接、腹接、T 字形芽接和劈接)常規(guī)嫁接方法,進行麻櫟嫁接試驗。切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達到90%;其次是劈接法,達到85%;其它3種方法較低。不同嫁接方法各處理苗木高和地徑大小依次為切接>劈接=腹接>T字形芽接=插皮接[16]。鄭穎等開展了不同嫁接方法和IBA處理對蒙古櫟嫁接成活率和苗木生長量的影響研究。采用舌接的嫁接方法,且接穗在嫁接前經(jīng)200 mg·L-1的IBA溶液浸泡1 h的處理方法嫁接成活率最高,達到83.5%,比對照高出23.8%;且該處理平均苗高、地徑、高徑比分別達到39.22 cm、6.78 mm、6.18,比對照分別高出9.7%、9.73%、16.8%[17]。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組織培養(yǎng)技術在櫟屬植物繁殖上得到廣泛應用,已有蒙古櫟、遼東櫟、南方紅櫟、枹櫟、麻櫟、大葉櫟、通麥櫟、夏櫟、意大利柔毛櫟、土耳其櫟、高山櫟和北美紅櫟等數(shù)十種櫟樹取得成功。李文文研究蒙古櫟組織培養(yǎng)最佳條件表明,1/2MS基本培養(yǎng)基添加0.2 mg·L-16-BA是莖段初代培養(yǎng)最佳培養(yǎng)基,芽高可達5.2 cm。1/2MS+6-BA 0.15 mg·L-1+KT 0.15mg·L-1是腋芽增殖最佳培養(yǎng)基,平均芽長接近3.00 cm,平均增殖系數(shù)為3.33;MS+NAA 0.02 mg·L-1+IBA 0.05 mg·L-1是腋芽最佳生根培養(yǎng)基,生根率達到62.5%[18]。魏爽初步建立了遼東櫟的器官發(fā)生技術體系。MS+0.5 mg·L-12,4-D+2.0 mg·L-16-BA為叢生芽最佳誘導培養(yǎng)基,誘導率達到71.7%。MS+0.5 mg·L-1NAA+1.0 mg·L-16-BA+0.5 mg·L-1GA3為最適增殖培養(yǎng)基及激素組合,增殖系數(shù)最高達4.3。1/2MS+0.5 mg·L-1NAA+30 mg·L-1蔗糖為最佳生根培養(yǎng)基,不定芽生根率最高達77.8%,平均根長約4.3 cm[19]。 綜上所述,櫟樹無性繁育技術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個別樹種無性繁育技術已經(jīng)建立,但是相關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研究較少;一些櫟樹的扦插和嫁接等的生根率和成活率還較低,仍需進一步開展試驗。因此,后續(xù)應加大扦插、嫁接和組織培養(yǎng)等技術研究,同時,加大相關技術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研究,為進一步提高扦插生根率和嫁接成活率提供理論依據(jù)。另外,應開展櫟樹其他無性繁育技術研究,如壓條、根繁等技術研究,豐富櫟樹無性繁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