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煒
(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器械科 江蘇 鹽城 224100)
隨著醫(yī)學影像學的發(fā)展,在臨床治療中,多數(shù)疾病的診斷需采用CT檢查,該檢查可將病變部位較好的顯示,為臨床治療提供確切的依據(jù),如急性腦卒中患者,需對其進行定位,并判斷性質,如出血、梗死;對于顱腦損傷者需確定骨折、血腫及出血等;對于脊柱疾病患者,可較好顯示病變部位、是否變形等;肺部疾病可較好顯示感染、腫瘤及積液等。然在操作中對機體皮膚有輻射作用,影響機體健康。在CT檢查過程中,需對非檢查部位采取防護措施,尤其是敏感部位,以減少輻射劑量,進而降低對機體的損傷。對非檢查部位進行防護目的是防止發(fā)生確定性效應,控制隨機效應,使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隨機性效應沒有劑量閾值,任何小劑量的照射,均可增加癌癥發(fā)生率[1-2]。為探究具體效果,現(xiàn)在選擇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份行CT檢查的3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自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行CT檢查的33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為(40.22±7.92)歲。
在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分別在患者非檢查部位敏感器官表面放置相關的放射線劑量計,測量其照射的劑量,然后再放置0.75 mmPb防護非檢查部位,再次對其照射劑量進行測量。
1.2.1 檢查設備與條件 ①我院CT設備為Revolution CT(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有限公司);Ingenuity Flex/16排(飛利浦公司);SOMATOM go.Up(上海西門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②防護設備:鉛橡皮;③熱釋光劑量儀。
1.2.2 非檢查部位熱釋光劑量儀的放置 ①眼:閉眼后眼球對應的皮膚表面;②甲狀腺:甲狀腺葉、峽部皮膚;③胸部:胸骨角下方的3 cm處及乳頭表面;④性腺:女性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與其距離為4 cm;腹股溝下緣為男性放置位置;⑤腸:部位為肚臍上方2 cm處的皮膚。
1.2.3 檢查部位照射條件,具體見表1。
表1 檢查部位照射條件
由表2知,非檢查部位接受的輻射量與檢查中使用輻射劑量、距離目標區(qū)域呈正相關。
表2 防護前非檢查部位皮膚表面接受劑量均值(mGy)
使用0.75個鉛當量受照劑量較使用前較少;使用1.5 mmPb防護后其非檢查區(qū)皮膚受照劑量較0.75 mmPb防護減少,具體見表3、表4。
表3 0.75 mmPb防護后非檢查區(qū)對應皮膚接受照劑量值(mGy)
表4 1.5 mmPb防護后非檢查區(qū)對應皮膚接受照劑量值(mGy)
表5 防護前后非檢查區(qū)輻射劑量均值比較(mGy)
在臨床工作中,醫(yī)師會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判斷疾病,CT掃描為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檢查方法。CT檢查,其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傷的特點,且其空間分辨率較高,可將JIBI征象直觀顯示,可充分顯示硬囊各項情況,可將疾病各項情況清晰顯示,有效降低臨床診療中的誤診率。然在操作過程中,其產(chǎn)生的射線會損傷機體,X射線對細胞具有殺傷的作用,破壞DNA結構,進而破壞遺傳分子[3]。在CT檢查中,可對非檢查部位進行防護,尤其是敏感部位,如人的眼晶體、甲狀腺、性腺等,可采用鉛橡皮,以減少輻射劑量。
在CT檢查過程中,醫(yī)務工作者要加強防護意識,做好輻射劑量的正當化;提前做好掃描前的準備工作,取得患者的合作,從而取得CT檢查的預期效果,避免重復照射。本次研究中,CT檢查過程中在進行防護前,其非檢查部位接受的輻射量與檢查中使用輻射劑量、距離目標區(qū)域呈正相關;由此提示:CT檢查過程中,非檢查部位在無防護措施下,組織器官距靶目標越近,其接受的輻射劑量越多[4-6],進而出現(xiàn)隨機效應的概率越高。在進行防護措施后,非檢查部位皮膚會有吸收部分輻射量,但較防護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研究顯示[7],在CT檢查過程中,做好非檢查部位的防護,可使吸收的輻射劑量減少,本次研究結果與之相符。由此提示,在CT檢查過程中,射線會損傷非檢查部位所對應的皮膚,對其采取防護措施可使吸收的放射劑量減少。劉衛(wèi)軍在研究中顯示[8],CT檢查過程中,非檢查部位進行防護措施者其損傷發(fā)生率為4.89%明顯低于非防護措施組21.83%;由此可知,在CT檢查過程中,對非檢查部位采取防護措施,可明顯降低對機體的損害。
此外,為減少CT檢查所帶來的輻射危害,在工作中要避免對無癥狀個體進行檢查;與成年人相對比,胎兒與兒童對輻射更為敏感。在醫(yī)學理論里,CT檢查不會導致畸形或智力減退,但在宮內或兒童受到診斷水平的照射,會引起癌癥。在對育齡期女性進行檢查時,必須確定患者是否已經(jīng)或可能懷孕,胎兒是否處在主要的照射區(qū)域,以及時檢查是否會產(chǎn)生較高的劑量,如骨盆CT掃描。一般而言,在需要做放射診斷檢查查明病情時,如不做診斷檢查,帶來的風險要比輻射帶來的風險更大,因而在臨床工作中,不能因檢查會帶來副作用,就完全否定此項操作。兒童不同于成人,要使用專門用于兒童的技術因素,而不使用常見的成人因素,進而降低輻射劑量。在診斷放射學,要主要減少影響關注區(qū)域的射線束。由于兒童的體重和體表面積小,要使用少于成人用量的給藥活度,這樣可降低兒童輻射劑量,還能得到可以接受的圖像,為診療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在CT檢查過程中對非檢查區(qū)域采用防護措施,其皮膚所吸收的輻射劑量可明顯減少,進而減少對機體的損傷,值得在臨床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