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祝君
摘要: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教師結(jié)合教學實際,從趣味性、故事性、關(guān)聯(lián)性和活動性四方面尋找古詩與兒童的契合點,讓古詩資源的整合更有趣高效。旨在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拓展學生古詩儲備量,提升學生對語言的審美能力和感悟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及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關(guān)鍵詞:古詩資源;整合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倍旁娬俏覈鴤鹘y(tǒng)文化的精髓。少年記憶如刻石,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也是兒童學習古詩的黃金時期。在具體的古詩教學實踐中,如何尋找古詩與兒童的契合點,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古詩學習變得輕松、有趣、高效呢?下面我談談在古詩資源整合中的一些嘗試。
一、不忘趣味性
兒童生活需要趣味性,古詩教學也不例外。同樣的內(nèi)容,轉(zhuǎn)變一下表達方式,效果大不同。如介紹詩人的環(huán)節(jié),以張志和為例,一般的介紹是這樣的: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xiāng)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jīng)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語言官方而嚴謹,可對學生而言,看完介紹,詩人仍然存在于遙遠的國度,陌生而高冷。為了讓學生走近詩人,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我把簡介變?yōu)椋?/p>
初名——張龜齡,因為張志和的媽媽在懷他的時候,夢見有神仙送來一只神龜,所以他被取名張龜齡。
賜名——張志和,相傳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就會寫文章,十六歲就中了明經(jīng),文采十分出眾,當時的皇帝對他贊賞有加,賜名志和。
雅號——煙波釣徒,母親和妻子相繼去世后,張志和決定放棄大好仕途,退隱江湖,只做一件事,就是凌波垂釣?!盁煵ㄡ炌健笔撬o自己取的雅號,沒錯,他就是《漁歌子》里那個“不須歸”的“釣徒”。
別號——玄真子,取自張志和著的一本集子《玄真子》。
神奇本領(lǐng)——“飲酒三斗而不醉”(喝三大斗酒而不醉)
——“臥冰不寒”(躺在冰雪上睡覺而不覺得寒冷)
——“入水不濡”(到了水里面水不濕身)
在這里,張志和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個傳奇而有趣的人。這樣的介紹看似與教學考試無關(guān),但能引發(fā)學生對張志和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繼續(xù)在古詩里探索,這不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嗎?
二、關(guān)注故事性
古詩里有山有水,有春風吹、有秋霜降,有得意、有失落,更有趣味橫生、耐人尋味的故事或典故。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拓展,挖掘古詩里的故事不僅能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還能吸引他們走進古詩。《游子吟》是孟郊獻給母親的詩篇,借以歌頌偉大的母愛。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情感的體會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更深層的感受詩中表達的情感,我在學生讀通古詩,初步感悟之后,穿插了孟郊的故事。孟郊是個孤兒,自小家境清貧,但母親堅持讓孟郊接受教育。長大后的孟郊文采斐然,母親希望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無奈,少年沒考中,中年也沒考中,可母親仍然相信孟郊會一朝高中。孟郊五十歲那年,母親鼓勵他再次赴考。這一次,孟郊終于考到了進士,五十多歲的孟郊獲得一份小縣尉的官職,他把母親接來身邊奉養(yǎng)。之前每次赴考前,母親為他縫制衣服的一幕幕又浮現(xiàn)在眼前,多年積攢的思念和愧疚噴薄而出,于是就有了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故事講完了,不少孩子淚眼婆娑,此刻,他們對《游子吟》,對母愛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抓住關(guān)聯(lián)性
(一)詩人間的關(guān)聯(lián)
流傳下來的古詩多如牛毛,有名有姓的詩人多不勝數(shù)。其實,活動在詩歌界同一時期的詩人們互動頻繁,就像一個龐大的朋友圈,細細琢磨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關(guān)系。如粉絲關(guān)系:張籍崇拜杜甫,杜甫仰慕李白,李白喜歡孟浩然,孟浩然傾心于王維;如知己關(guān)系:白居易和元稹,柳宗元與劉禹錫;又如流派關(guān)系:王昌齡、高適、岑參、王之渙和王翰都是寫邊塞詩的高手……順藤摸瓜,輕松認識一眾詩人并熟悉他們的代表作不是難事。
(二)與教材的關(guān)聯(lián)
部編版教材在編排上格外注意主題性,我們可以抓住教材古詩進行拓展。三年級上冊的《山行》《贈劉景文》《夜宿所見》都是關(guān)于秋天的古詩,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給學生補充了《秋夕》《山居秋暝》《秋詞》這三首古詩,并引導他們進行比較閱讀。杜牧的秋天是孤寂幽怨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王維的秋天是清新自然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劉禹錫的秋天是豪情萬丈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學習《出塞》和《涼州詞》的時候,我們以“悠悠邊塞情最美邊塞景”為主題,進行了整理拓展:認識邊塞詩人,了解寫作背景;拓展邊塞古詩,感受悠悠邊塞情;欣賞塞外風光,領(lǐng)略最美邊塞景。
同一個詩人,寫同一種景物,也會因為環(huán)境和心情的變化而不同。如李白寫月,《古朗月行》寫的是童年天真爛漫的想象,《靜夜思》表達的是思鄉(xiāng),《月下獨酌》訴說的是孤獨……這樣的整合拓展能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不一樣的風景和情感。
(三)學科間的關(guān)聯(lián)
1.古詩與音樂
在人類藝術(shù)萌芽時期,詩歌與音樂是一對姐妹藝術(shù),《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二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币魳泛凸旁姸家月曇魜肀磉_情趣,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不僅能夠滋養(yǎng)兒童的心靈,還可以刺激大腦的記憶中樞,讓學習古詩變得更有趣。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將音樂融到古詩教學。幸運的是,由于國家、社會和家長對古詩教學的重視,古詩編成歌曲的資源十分豐富。我們需要把音樂帶進古詩教學課堂,篩選優(yōu)秀的唱誦資源,讓這種積累方式更有價值。
2.古詩與體育
古詩韻律操是古詩與音樂、體育的完美結(jié)合,一套韻律操囊括了數(shù)首古詩,真正做到背誦古詩與運動健身兩誤,讓學生在運動中收獲快樂,在韻律中積累古詩。
3.古詩與繪畫
蘇軾曾夸贊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詩畫從來是一家,繪畫通過形象來表達情趣,這點與詩是相通的,繪畫作為一種補充方式,豐富了古詩教學形式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語言對美的感悟。杜牧的《山行》描寫了詩人秋天在山中所見的景色,山路、白云、人家、紅葉,本身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山林秋色圖。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以畫“譯”詩,嘗試為心中的《山行》配圖。但是這種融合是因地制宜的,不是每首詩都適合融合繪畫,也不是每幅畫都可以配詩,要合理適度地選擇詩畫融合。
4.古詩與信息技術(shù)
數(shù)字化時代,信息技術(shù)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古詩的音頻下載到手機,隨時播放,十分方便;把古詩韻律知識,文學常識,古詩欣賞等通過網(wǎng)絡(luò)搜索資料制作微課,高效、直接且具有系統(tǒng)性。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們做了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的微課,介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文化和古詩,短短的20分鐘,學生不僅積累了古詩,還了解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視頻、照片等媒體,引導學生運用古詩描述自己的生活情景,表達情緒。
(四)與生活的關(guān)聯(lián)
古詩雖然離我們有一定的年代,但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面對美好會心花怒放,遭遇困境會沮喪不安,經(jīng)歷變故會感懷神傷。當古詩與學生的生活之間搭起一座橋,他們學習古詩的激情將會被點燃起來。學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我問:這時候兒童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同學們回答:高興、興奮、著急……我再問:他們急什么?有同學回答道:趁著有風趕緊放風箏,就像我們課間抓緊時間玩游戲一樣。你看,跨越千年,兒童貪玩的心情是一樣的。一夜春雨,第二天醒來,滿地是被風雨吹落的花葉。抓住這個“天時”,與學生一起學習《春曉》,有真實的生活情景做鋪墊,學生們讀得搖頭晃腦,有滋有味,仿佛穿越到孟浩然醒來的那個清晨。
通過抓住古詩的關(guān)聯(lián)性,橫向?qū)Ρ?,縱向聯(lián)系,多向拓展,學生在高效整合中積累了古詩,沉淀了語言,升華了情感。
四、重視活動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積累古詩,更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內(nèi)化古詩,運用古詩,實踐語言?;谝陨险J識,我們在班級里進行了一系列古詩活動。
(一)古詩故事會
古詩背后的小故事是我們整合的資源之一,從詩人趣事到故事典故,我們把整合的文本資源,印刷給學生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講一講,演一演。這種故事會安排在平時的閱讀課中,每次兩三個同學上臺講,定期評選故事大王,給家長發(fā)喜報。學生對這樣的活動興致盎然,樂此不疲。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回家給爸爸媽媽講古詩中的故事,讓他們有更多鍛煉的機會。
(二)古詩唱吧
古詩和音樂的跨界合作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古詩課上,每天課前準備時間也可以用起來。我們把這個活動叫作“古詩唱吧”,從谷建芬的《新學堂歌》到《婷婷唱古文》,每周一曲,學生一邊做課前準備,一邊唱著歌,乘著歌聲的翅膀,同學們在古詩王國里自由快樂地翱翔。
(三)詩詞大會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古詩儲備量,我們通過競賽的方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比賽中復習原有古詩的同時,接觸新的古詩,引導他們自主積累更多的課外古詩。我們參考了《中華詩詞大會》的做法,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古詩知識水平,量身打造了一份比賽方案。
“古詩對對碰”:老師出上聯(lián),學生對下聯(lián);老師說詩題,學生答詩人,以考測學生對古詩的熟悉度。
“古詩小測驗”:以填空、選擇、連線、判斷、默寫的方式,測評學生對古詩的積累量及運用能力。
“飛花令”:比賽分為個人賽和小組賽,每次設(shè)置一個關(guān)鍵字,參賽者輪流背誦含關(guān)鍵字的詩句,答不上的淘汰掉,得分最高的個人或小組獲勝,以檢測學生古詩的儲備量及反應能力。
我們每學期綜合比賽成績?yōu)楸憩F(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頒發(fā)獎狀,這一張張獎狀,不僅僅是孩子們努力學習古詩的證明,還包含了他們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蘇怡.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8(5):43-44.
[3]顧琴.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教學基本策略——以《元日》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