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薪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科,重慶綦江 400802)
臨床上存在多種疾病可致心搏呼吸驟停,如腦梗死、急性心梗、創(chuàng)傷休克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一旦出現需立即予以心肺復蘇(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1]。氣管插管是臨床常見急救方式,具有操作簡單、效果確切等優(yōu)點,可通過建立人工氣道幫助患者進行氣體循環(huán),從而改善其血氧供應,減少機體損傷[2]。研究表明,CPR的成功實施受多種因素影響,與患者心搏呼吸驟停后接受插管的時間有重要關聯(lián)性[3]。但因患者各自的身體條件(如張口困難、頸部外傷等)、入院狀況等情況不盡相同,導致院前急救醫(yī)護人員無法進行及時插管,需入院后由麻醉醫(yī)師進行氣管插管(延時插管)。對此,本研究對心搏呼吸驟?;颊哌M行回顧性分析,比較及時插管與延時插管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對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6例心搏呼吸驟?;颊吲R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氣管插管時間分成觀察組(56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2.8±8.5)歲;疾病種類:腦出血21例,腦梗死16例,肺心病13例,心肌炎6例。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3.1±8.7)歲;疾病種類:腦出血20例,腦梗死13例,肺心病13例,心肌炎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2016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中關于心搏驟停的診斷標準[4];②均為成功插管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惡性腫瘤患者;②存在精神病史、神經功能障礙者;③口咽部解剖生理異常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心搏呼吸驟停后均立即給予氣管插管,其中觀察組患者心搏呼吸驟停后4 min內成功插管,對照組患者心搏呼吸驟停后超過4 min成功插管,具體操作包括:使患者保持平臥位,用手托住患者雙下頜打開口腔,清除異物,有心跳者予以面罩吸氧1 min,用手撥開嘴唇保護患者唇齒,手持喉鏡沿右側口角垂直入口腔,至喉鏡到達會厭根部,上提喉鏡暴露聲門,沿喉鏡凹槽送入導管使其通過聲門裂進入氣管內,調整插管深度后放置牙墊退出喉鏡。兩組患者均給予心電圖監(jiān)測,記錄兩組患者復蘇前及復蘇后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動脈血氧分壓(PaO2)。
1.3 觀察指標 ①于入院即刻、患者復蘇后分別采取動脈血1 mL,使用便攜式血氣分析儀檢測患者復蘇前和復蘇后的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等指標;②比較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時間,包括氣道開放時間、呼吸恢復時間、心跳恢復時間和意識恢復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復蘇情況,包括竇性心律恢復、復蘇成功和出院存活率差異,心肺復蘇成功標準[5]:患者自主循環(huán)恢復,可自主呼吸,機械通氣時心跳恢復,血氧飽和度≥0.95,患者瞳孔存在對光反射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表中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組間同一時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均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氣道開放時間、呼吸恢復時間、心跳恢復時間和意識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時間比較[±s,n=53]
表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時間比較[±s,n=53]
?
2.2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復蘇后,兩組患者PaCO2均較復蘇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PaO2均較復蘇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比較(±s,mmHg)
表2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比較(±s,mmHg)
注:與同組復蘇前比較,*P<0.05。Pa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O2:動脈血氧分壓。1 mmHg=0.133 kPa。
?
2.3 兩組患者復蘇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竇性心律恢復率、復蘇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蘇情況比較[例(%)]
患者一旦出現心搏呼吸驟停,血液循環(huán)即終止,可對大腦這樣的對缺氧敏感器官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危害,研究報道,心搏呼吸驟停4 min內予以氣管插管的患者存活率可達50%,超過6 min者存活率明顯下降,且多伴有神經功能后遺癥[6]。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氣道開放時間、呼吸恢復時間、心跳恢復時間和意識恢復時間均明顯較短,說明及時予以氣管插管、縮短氣管插管成功時間有助于患者心肺功能快速恢復,可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有利條件。
研究報道,CPR進行過程中,患者嚴重缺血缺氧會增加電擊除顫難度,同時機體產生大量無氧代謝物,加重患者酸中毒,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復蘇和預后產生影響,甚至造成不可逆損傷等[7-8]。本研究中,兩組患者PaCO2和PaO2水平經CPR搶救復蘇后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更佳,表明早期氣管插管更利于緩解機體缺血缺氧狀態(tài)。另外,觀察組患者竇性心律恢復率、復蘇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均明顯較高,分析其原因,早期維持有效通氣可促使無氧或低氧血液轉化為有氧血液,通過CPR將血液泵至全身各處,使心、腦、肺等重要器官功能維持低水平狀態(tài),為后續(xù)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因而觀察組患者復蘇率更高,且早期有效通氣能減少缺血缺氧對機體器官的損傷,利于降低并發(fā)癥和神經損傷等后遺癥的發(fā)生率,因此觀察組患者出院存活率明顯較高。
綜上所述,給予急診心搏呼吸驟?;颊咴缙诩皶r插管可使其生命體征快速恢復,保證血氧供應,減少不可逆損傷,提高復蘇成功率,對預后有利,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