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24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教育創(chuàng)新者被空投到日本東京,以這座城市為背景展開一場真實的“社會化學習”。他們形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根據興趣制定自己的學習主題和線路,以小組共學的方式,進行自主的探究式學習。這一學習項目發(fā)端于設計者顧遠對教育的一個洞察:教育者未必是好的學習者?!叭绻覀兿胍炎约赫J為的好的教育、好的學習方式帶給更多的學習者,那么我們作為教育者,自己首先就得體驗過這種學習方式。”
教育紀錄片《把一座城市變成一所學?!吠暾赜涗浟诉@一學習項目。我們希望以這部紀錄片為樣本,觀察學習到底是如何發(fā)生的;并通過與學習者及項目團隊的深入探討,尋求社會化學習的本質。
一扇門,引發(fā)學習的無限可能
出發(fā)前,24位參與者在線上建立聯系,他們被隨機分為3個小組,并在組內討論、確定東京之行的探索主題(分別是匠心、美學和動漫)。他們將暫時告別教育者的身份,和伙伴一起,懷著好奇去面對東京的各種未知。“這個項目就是要把一群彼此算是半陌生的教育者們,帶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跳出舒適區(qū),以學習者的身份去自主學習,以及和他人共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真切地體驗到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如何形成共識、如何與其他學習者協作、如何敏捷地響應變化、如何快速地迭代自己的學習計劃、如何有效地產出學習成果……”顧遠表示。
導演劉浩鵬告訴記者,東京的行程中,有1天是集體參訪日本的教育創(chuàng)新機構,剩下的4天都是圍繞學習者自己設定的學習主題展開——2天的自由探訪、1天的籌備和1天的成果展示。劉浩鵬原先設想的拍攝重點是集體參訪過程中,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者與日本教育創(chuàng)新者的交流和碰撞。“然而抵達東京后,項目組織者周賢老師告訴我,參訪只是一道‘配菜’,這次學習的‘主菜’是學習者們自己設計的學習行程,并叮囑我不要干涉他們的學習過程?!碑攲а葑罱K決定把這些學習者的學習歷程當作紀錄片核心內容時,他開始重新審視這三道“主菜”,新的思路一點點打開。“三個小組都有各自鮮明的特質,也許可以通過這次拍攝呈現出一個樣態(tài)豐富的有關學習的故事?!?/p>
抵達東京的第一夜,學習者們初探瀧野川。匠心組帶回來一張照片與大家分享——照片是組員晨曦與日本古代房門的合影,明顯能夠看出門比人矮。為何這扇門如此矮?晨曦猜測可能因為以前日本人身高不高;大貍推斷這戶人家可能供奉著神,為了表示恭敬,進來的人都要彎腰;Tim查閱資料后發(fā)現,以前日本的稅收是根據門的大小來收的,這扇小門可能是用來避稅的……當學習者懷著好奇心去觀察、提問,學習的機會就被觸發(fā)了?;叵肽巧乳T,晨曦覺得它更像是一個隱喻?!捌浔举|是真實、多元、去中心化的學習,而這種學習往往能夠觸發(fā)無限可能。在生活中有無數扇這樣的門,雖然看上去只是一扇門,但其實是一個豐富、立體、完整的學習教材。”從一扇門出發(fā),我們看到發(fā)生在真實生活場景里的學習具有許多深入與延展的空間。這啟發(fā)教育者,要善于把身邊的資源轉化為學習的素材,并從中找到學習者感興趣的學習主題。
不過同時,我們需要厘清,并不是發(fā)生在校外的學習就是社會化學習,游學、研學、項目制學習也不一定是社會化學習?!拔覀兣袛嗍遣皇巧鐣瘜W習,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實質?!鳖欉h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把一群孩子帶到博物館里,讓工作人員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孩子們在本子上記錄標準答案,回到學校參加標準化的考試,看看有沒有記住知識點。這就和在學校里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并無本質區(qū)別,社會化學習也沒有發(fā)生?!吧鐣瘜W習不是一個教學法,而是一種教育哲學,體現出了教育新的底層范式?!?/p>
教育是過程,而非結果
社會化學習需要面對很多變化與未知,這讓學習過程充滿張力與挑戰(zhàn),但同樣也會帶來更多反思和成長。
美學組希望在東京挖掘日本人的美學經驗。如何挖掘?第一天,他們走訪了許多景點,在視覺層面上領略了日本的美,但在組員大羊看來,這似乎演變成了打卡觀光?!霸谶@個過程中,我們確實可以親眼看到一些東西,但實際上獲取到的信息,可能和網絡上的信息并沒有太大區(qū)別?!鞭D折點發(fā)生在當天晚上的居酒屋之行,在這里大羊才感覺真正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小小的居酒屋里,除了大羊一行人,還有兩位日本上班族。他們很快和日本客人攀談起來,其中一位聊到自己剛剛失戀,另一位立馬拿起居酒屋里的麥克風,為他唱了一首歌。“整個過程讓我們看到,原來這么小的一個空間,能夠容納人們那么多的情緒、情感,讓他們放下壓力去認真表達生活中的一些東西。這個場域,建立起了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連接,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障礙,讓不同國家的陌生人也能夠很走心地交流?!蹦且豢痰母惺?,對大羊他們來說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也讓美學組明確了第二天的探索方向——走進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與日本人進行更深入的溝通,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這種時刻發(fā)生。
第二天,美學組沒有走遠,就在一條老街上穿梭,或在街頭隨機采訪,或走進服裝店與老板聊天。什么能夠代表日本的美?有人說是日本料理,有人說是東京本土建筑,有人說是花的生命力,有人說是四季的顏色,有人說美在心里,還有人說日本的美來自日本人內在的隱忍、極致和包容。在大羊看來,這些回答愈加驗證了——鮮活的生活場景與真誠的交流才是踏足這片土地方能感受到的東西,而不是一些冷冰冰的知識?!爱斦嬲貧w個體時,能夠發(fā)現,日本人對于美的理解是融于日常生活中的。最終,其實我們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詞去概括日本的美。我們發(fā)現與美相關的東西是無界的,可能都跟真實相關、跟自然相關、跟善良相關、跟包容相關……”大羊思索道。
在大多數觀眾看來,動漫組是紀錄片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組,也是最具張力的一組。共學的前期階段,問題層出不窮:組員的需求不一致,對于想去探索的地方也未達成共識,有人希望能夠沉浸式地體驗,有人希望盡快趕往下一個地點,爭論往往一觸即發(fā)。在第一天晚上的“張力調節(jié)會”上,一個個問題被拋出來——張力如何被看到?如何被真實地回應?又如何被解決?通過反思,他們發(fā)現,這些問題主要歸因于團隊初始設置的缺失,包括團隊的路線、學習方法、原則與決策機制。于是第二天,他們并未急著出門,而是聚在一起完善初始設置,形成團隊機制。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他們逐漸從個體思維走向團隊思維,在不同的興趣和學習目標中取得共識,在流程的執(zhí)行中感受到被看見、被尊重、被回應。從張力發(fā)生,情緒跌到谷底,到表達張力,將張力化作驅力,這次看似坎坷的共學于動漫組而言是一個不一樣的學習過程。
在最后的成果分享階段,組員飛巖分享了自制視頻,記錄了這一過程。如今回憶起東京之行,令他感觸最深的也并非是動漫,而是團隊協作中的碰撞,讓他對社會化學習有了更深的思考?!叭撕腿酥g的碰撞其實很重要,它會推動學習的進程,且它本身就是學習。東京的共學,我們設定的主題是動漫。但如果只是把日本動漫的產業(yè)發(fā)展史記下來,采訪一些動漫從業(yè)者,形成一個報告,那這并不是社會化學習。事實上,我們以動漫切入,而每個人的收獲又不僅僅在動漫上?!弊罱K形成一個什么樣的成果,并不是飛巖最為看重的。
大羊也深有同感:“這趟共學之旅,讓我愈加看清了教育其實是一個過程,而并非一個結果。因為我們最為核心的學習體驗往往發(fā)生在那些具有共通性的學習過程中,譬如如何化解張力、如何進行有效的團隊協作、如何在有限的條件內最大化地運用資源、展開探索。這樣的學習體驗才能幫助我們習得更為核心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能夠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的。我想,這才是學習的根本旨歸?!?/p>
學習總是關于人的連接與成長
“在意外中發(fā)現”“在張力中學習”“在混序中成長”“在協作中創(chuàng)造”,這是紀錄片的4個章節(jié)。有觀眾在看完紀錄片后問劉浩鵬:“為何感覺3個小組好像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這是導演有意為之嗎?”事實顯然不是。不過,劉浩鵬覺得,這恰恰從某個層面證明了學習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從前期的混亂到慢慢形成一種秩序,找到一個方向,并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激發(fā)學習與創(chuàng)造的靈感。
從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劉浩鵬發(fā)現,在這樣一個相似的學習過程中,存在一些共通的理念或機制。比如“信任”,信任是展開共學的基礎。在東京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導師的角色,所有的學習內容和任務分配都是靠自行發(fā)起和自愿認領,所有的分歧都是靠事先共同制定的原則和現場的協商解決。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認可并愿意做的。這背后就是信任?!斑@種信任并非簡單地相信你能做好,而是即便你做不好,我也信任大家可以一起把它做好。就如動漫組,他們之間起初是有隔閡的,而當他們開始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學習者、挫折本身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時,他們才開始建立信任,嘗試共同去面對接下來的挑戰(zhàn)。”
又如“迭代”,跟隨學習者從線上走到線下,從迷茫走向清晰,我們能夠看到無數次“迭代”。美學組從觀賞名勝到走進日本人生活,是一次迭代;動漫組從充滿張力到順暢的團隊協作,是一次迭代;匠心組從沒有張力到嘗試突破舒適圈,也是一次迭代;而導演拍攝思路的轉變,還是一次迭代?!暗?,指的是在反思、復盤后采取新的行動。他們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嘗試,甚至犯錯中進行優(yōu)化。他們不斷擁抱未知,積極響應變化,最后完成學習的進化?!眲⒑迄i道。
在最后的成果分享中,不管是美學組,還是匠心組,抑或動漫組,他們的思考與領悟都跳脫出了先前的具體主題,向教育、文化、社會、生活不斷延伸。此時,他們教育者的身份被重新喚醒,并開始從這次共學中提煉對于教育本質的探討。美學組說,從外在到內心,美無界,學習與智慧亦無界;匠心組表示,從知識層面到精神層面,教育中的匠心體現在讓每個人都去學習和嘗試,在創(chuàng)造中創(chuàng)作;動漫組的思考伴隨著新的問題:個性化學習應是每個人處于不同的位置都能有不同的收獲,基于現實,個性化學習和大規(guī)模學習是否能夠共存?
紀錄片中,每個人及團隊的學習樣態(tài),讓我們窺見了新社會學習的模樣。如同一顆石子,激起道道漣漪。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教育紀錄片并未上傳互聯網,而是選擇了社區(qū)展映的方式,至今已在全國展映300多場。“社區(qū)展映最重要的不是‘播放’,而是共同探索的學習體驗。所有觀眾會圍繞某個教育議題的相關問題和解決方案,互相討論,彼此分享?!贝送?,紀錄片中的學習者們回去后也展開了自己的實踐。匠心組的成員們嘗試把西安變成一所學校,晨曦帶著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孩子們探索如何把鄉(xiāng)村變成一所學校,飛巖鼓勵孩子們自己策展、規(guī)劃夏令營……紀錄片所引發(fā)的漣漪,已經由東京延伸到各地,由影像延伸到生活,由觀他人延伸到悟己身,并引發(fā)越來越多的行動。
“學習,有可能源于一次張力,也可能始于一次意外的發(fā)現;它既可以發(fā)生在博物館,也可以發(fā)生在居酒屋;它從傾聽中來,在信任中萌芽;它從不畏懼錯誤,因為總會在反思中成長;它會卷入每一個人,也因為每一個人的參與而愈發(fā)強大。它沒有公式可循,卻經常與一句奇妙的咒語有關——無論未來如何改變,學習總是關于人的連接與成長?!弊詈螅约o錄片中的這段話作結,希望激發(fā)更多思考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