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鶴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ISCI)是一種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其常見繼發(fā)癥,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ISCI還殘留部分脊髓功能,通過系統性康復訓練等療法積極治療,可使部分癱瘓下肢運動功能或所有功能得以康復[1]。有學者發(fā)現[2],針刺穴位治療有助于改善運動功能,提高康復質量。對此,本研究將對近年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4例ISCI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結合針刺治療,并與單純康復訓練對比,分析2種療法聯合治療對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8月—2020年7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8例ISCI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21~68歲,平均(48.24±4.86)歲;ASIA分級:C級29例,D級15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7例;年齡25~69歲,平均(48.77±4.53)歲;ASIA分級:C級30例,D級14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均符合《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11年版)》[3]中ISCI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學》[4]相關辨證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CT或MRI檢查確診,受損神經平面以下保留部分感覺及運動,肛門括約肌能夠自主收縮;臨床表現為以下肢功能障礙,脊柱骨折節(jié)段C7~L2;ASIA損傷程度分級:C~D級;脊髓損傷步行指數(WISCI)≥6級;病程<3個月;生命體征平穩(wěn),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動。排除標準:伴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伴有脊髓空洞、完全性脊髓損傷、脊柱穩(wěn)定性差、強直性脊柱炎、結核、腫瘤、急性脊髓炎、下肢靜脈血栓等癥;伴有骨折脫位胸腰段脊髓損傷;精神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針刺皮膚部位存在感染及破潰;四肢骨折、腦血管病變等病因所致的步行功能障礙。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具體操作如下。在脊柱有效保護基礎上,指導患者良肢擺放,對痙攣肌肉進行被動牽拉運動,并根據各脊髓損傷水平及肌力殘留情況,進行關鍵肌肉的肌力訓練,同時開展平衡與協調訓練、關節(jié)活動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體位轉移等訓練。每天康復訓練治療1次,每次30 min,連續(xù)治療6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醫(yī)針刺治療,主穴:脊髓損傷平面及上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和兩側夾脊穴。配穴:上肢加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加環(huán)跳、太沖、陽陵泉、足三里;大便障礙加大腸俞、承山;小便障礙加腎俞、膀胱俞。穴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華佗牌毫針(0.30 mm×0.40 mm)針刺上述腧穴1.0~1.5寸,施以強刺激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針刺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隔日后再進行下一療程治療,共治療6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①2組治療效果;②評估2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感覺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變化;③評估2組治療前后步行參數,包括下肢肌肉痙攣、10 m步行速度及步行能力。
1.4.3 評定標準①顯效:脊髓神經功能恢復>2級;有效:脊髓神經功能恢復1級;無效:治療前后脊髓神經功能未恢復。顯效+有效=總有效。②采用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SIA)制定的運動功能評估標準(MS),對肱二頭肌、脛前肌等關鍵肌進行測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強。③采用ASIA感覺指數(SIS)評估身體兩側28對皮區(qū)關鍵點的感覺功能,包括觸覺、痛覺,總分224分,得分越高,提示感覺功能越好。④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估ADL,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ADL越好。⑤采用脊髓損傷步行指數(WISCI-Ⅱ)評估步行能力。⑥采用改良Ashworth試驗評估下肢肌肉痙攣情況,總分為5分,得分越高,提示痙攣肌張力越高,表明肌肉痙攣程度越嚴重。
1.4.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配對t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6.36%高于對照組的68.18%(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治療后2組MS、SIS、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MS、SIS、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步行參數比較治療后2組改良Ashworth評分、10 m步行速度、WISCI-Ⅱ指數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良Ashworth評分、10 m步行速度、WISCI-Ⅱ指數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步行參數比較 (例,
脊髓損傷是一種臨床致殘、致死率均較高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運動障礙、感覺功能障礙是其常見并發(fā)癥,且易出現病理反射、肌張力異常改變[5]。臨床研究發(fā)現,中樞神經系統有再生能力,脊髓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突觸連接改變,使脊髓損傷患者,尤其是ISCI患者產生顯著的軸突發(fā)芽及生長現象,以取代喪失功能的神經軸突,利于肢體運動功能康復[6,7]。因此,對ISCI患者于手術及藥物治療后,及早對殘存肢體功能障礙開展積極治療,有助于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改善肌肉力量及痙攣程度。
以往臨床多采用運動康復訓練,以利于神經系統再生和恢復,促進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患者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受到感覺功能障礙、肌肉痙攣等現象影響,使得部分患者達不到理想的康復效果[8]。針刺在治療ISCI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yī)認為,ISCI可歸屬于“痿病”“體惰”“痿辟”等范疇,病位在髓,瘀血阻絡為其重要病機,該癥主要因外力傷及脊柱,導致督脈受損,瘀血阻滯督脈,三陽經脈氣血紊亂,氣血不能達于四肢筋脈,使筋脈功能支配無力,肌肉痿廢不用,筋肉失用日久,導致“痿病”“體惰”之癥[9]。督脈總督全身陽脈氣血,可調節(jié)全身氣血,且其循行路線與脊髓的解剖位置相似,與此同時本研究遵循“治痿獨取陽明”的取穴原則,取脊髓損傷平面及上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和兩側夾脊穴,重在調整陰陽,疏通體內阻滯的經氣,使手足三陽經陽氣及氣血運行暢通,令陽氣暢達四肢,四肢關節(jié)筋骨得以陽明經氣血濡養(yǎng),以緩解下肢運動遲緩,改善拘急運動功能障礙?,F代醫(yī)學研究證實[10],針刺上述腧穴,可改善損傷部位微循環(huán),加強局部組織新陳代謝,保護神經細胞,抑制脊髓損傷早期細胞凋亡,促進受損神經組織再生,促使受損神經節(jié)及神經軸突再生,促進前角運動神經元功能恢復,上調神經膠質細胞衍生營養(yǎng)因子mRNA活性,增加神經突觸數目,促進骨髓間質干細胞增殖,提高脊髓神經可塑性,誘導神經纖維再生,同時針刺可刺激肌肉神經,提高肌肉組織的興奮性,使肌肉保持活躍度,對橫紋肌有良好刺激收縮作用,以緩解肌肉痙攣現象,改善患者運動障礙。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MS、SIS、改良Barthel指數、10 m步行速度、WISCI-Ⅱ指數高于對照組,改良Ashworth評分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相較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合中醫(yī)針刺治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還可改善步行參數,提高運動及感覺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聯合針刺治療ISCI的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為促進步行能力恢復、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