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劉 露 卜美超 范芙蓉 高 瑾 沈雅妮
(1.亳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系,安徽 亳州 236800;2.藥食同源功能食品亳州市重點實驗室,安徽 亳州 236800)
一直以來,教育都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工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教育扶貧成為當前扶貧脫貧的力量源泉。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教育系統在最短時間內進行了調整,通過開展線上課堂形式的教學、開放免費的學習資源等多種方式,來給學生提供居家學習的條件。而貧困鄉(xiāng)村地區(qū)由于較發(fā)達城市教育水平落后,在此刻更應抓住機會不掉隊,為疫情后開學做好準備。
教育扶貧是幫助貧困地區(qū)脫貧的治本之策。扶貧的根本途徑是培育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升貧困人口自身發(fā)展的能力。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戰(zhàn)即將結束的最后關頭,很多問題已經不再是單單靠產業(yè)幫扶、靠資助、靠政府兜底保障就能解決的,物質上的絕對貧困消除已經實現,然而精神上的貧困消除依舊任重道遠。教育扶貧是更為實質上的脫貧扶貧舉措,是“斬斷窮根”的利器?!耙蝗顺刹?,全家脫貧”,一次成功的教育扶貧往往能讓一個家庭徹底擺脫貧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扶貧攻堅進一步推進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扶貧舉措,使貧困地區(qū)的人口無論從思想文化素質還是金融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為進一步提升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來,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科學文化的優(yōu)勢,傳播科學技術和文明新風尚,促進廣大學生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奉獻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且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更加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通過“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來堅定理想信念、投身建國偉業(yè),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進一步加大“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的宣傳力度,更好地了解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意義,我們召開了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研討會,明確了此次支教活動是針對貧困生進行的支教活動。同時,進行志愿者招募選拔,為使活動順利進行,志愿者們需要做到兩點要求:一是線上教學期間,各位志愿者需要聽從安排,互相配合,提前備課,課前準備教案,課后做好總結并及時反思。二是規(guī)范自身的言語文明,在支教過程中要有充足的耐心,恪盡職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文化修養(yǎng)。
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熒光筑夢”團隊支教志愿者們開展了集體備課磨課活動。活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支教志愿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材解讀、重難點分析,明確思路并完善課程內容。隨后,針對備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大家各抒己見,修改完善了講課流程,細化了課程學習的內容,使得教案內容更加充實、完善,同時提出了一些教學方法以便增加學生的積極性。此次集體備課活動提高了支教志愿者的教學水平,增強了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為往后“三下鄉(xiāng)”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殷實的基礎。
團隊成員于7月8日至9日到小辛集鄉(xiāng)辛集社區(qū)開展了實地幫扶支教調研活動。本次活動的調研對象是蒙城縣小辛集鄉(xiāng)辛集社區(qū)建檔立卡家庭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共12名學生。調研活動中,志愿者們對支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了調查,在與同學們的溝通交流中了解情況,在與他們接觸中了解他們學習中的薄弱點以及困難點,為后續(xù)的支教活動奠下基礎。此次活動對暑期支教活動以及志愿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學習和借鑒意義,支教團隊成員和同學們收獲頗豐。
7月13日上午起,暑期“三下鄉(xiāng)”的線上支教社會實踐活動正式開始。支教教師和學生們嚴格遵守時間,著裝整齊的參加授課。課上老師通過互動提問的方式積極地調動了課堂情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上氣氛融洽。
貧困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閉塞和資源的匱乏,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生產力,在改善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的同時,還能改善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開展教育扶貧要抓住“扶持誰、怎么扶、扶得怎么樣”等問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要牢固“精準扶貧,教育先行;教育精準扶貧,信息技術為基”的原則,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扶貧的關鍵性力量。
教育扶貧不是運動式扶貧,不能急功近利的局限于“數字脫貧”,而應該加大對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使命的關照上,形成長久發(fā)展的機制,實現“扶教育之貧”與“靠教育扶貧”相結合統一。
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教育改革發(fā)展成果共享。將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根本目標,首先必須深入了解貧困人口的利益訴求,堅持以人為本,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fā)展,實現扶貧開發(fā)資源與貧困人口的精準對接。同時激發(fā)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使其發(fā)自內心的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動力,從而成為教育脫貧攻堅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受眾者,幫助他們享受優(yōu)質、均衡的教育。
教育扶貧的基本目標是解決因貧失學和因學致貧的問題。隨著教育扶貧力度的加大和政策措施日益完善,需要將關注點更多的放在教育扶貧目標上,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持續(xù)高效推動貧困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所以可將教育扶貧目標概括為“多上學、上得起、上好學、促成長”四個方面解決因貧失學問題。其中“多上學”指擴大教育規(guī)模,減少失學輟學的現象;“上得起”是解決教育費用的問題,避免因貧失學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上好學”是需要提高貧困地區(qū)教育質量,提高綜合素質;“促成長”指在常規(guī)簡單的知識教育基礎上,更加重視貧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