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在平安人壽的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果中,余巧琴無疑是閃亮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僅用10個月時間就成了平安人壽上海分公司首位達成紫晶鉆的人。
自去年以來,我國壽險業(yè)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加速改革,除了在產(chǎn)品、服務和科技等領域激烈競爭外,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平安人壽是最早啟動壽險轉(zhuǎn)型的企業(yè),推動渠道及產(chǎn)品改革,其中渠道改革的重點就是實施代理人隊伍精細化經(jīng)營,將其劃分為鉆石隊伍、潛力隊伍和新人隊伍三級,旨在提高人均產(chǎn)能。這一改革目前初見成效,根據(jù)中國平安2021年的三季報數(shù)據(jù)顯示,壽險業(yè)務的人均新業(yè)務價值三季度環(huán)比提升12%。
在平安人壽的人才隊伍建設成果中,余巧琴無疑是閃亮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用10個月時間成了平安人壽上海分公司首年度的傭金累計第一名,也是上海分公司首位達成紫晶鉆的人。
但正如歌詞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余巧琴的成功不是如外界想象的那樣,只是運氣好、資源好,更多靠的是“無與倫比的專業(yè)性”。
只有專業(yè)才能說服客戶
余巧琴把2021年1月15日這個日子記得特別牢,因為這是她來上海的第一天。在這之前,她在平安人壽福建分公司已經(jīng)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對任何人來說,要不要離開“舒適圈”都是個艱難的抉擇。為了到上海工作的先生以及在上海讀書的孩子,她最后選擇放棄多年積累下來的資源,遠赴上海重新開始。這個選擇對她而言,并不是說放棄事業(yè)更容易一些,而是她一直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理財周刊》:為什么選擇保險行業(yè)?
余巧琴:其實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一開始對保險行業(yè)印象很不好。我剛生孩子的時候,有個賣保險的朋友說要來看我,我很直接地回復說:如果你是要來給我賣保險的,那你就別來了。
但我先生卻不這樣認為,他在帝國理工大學讀書期間寫的一篇論文研究了保險,他告訴我中國保險的市場非常大,而且需要很多優(yōu)秀和專業(yè)的人才。不過,真正改變我觀念的契機是在我孩子1歲半的時候,我先生跟我說他想買個保險,讓我去了解一下,我又去找了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朋友講的很多內(nèi)容讓我很好奇,我是個非常喜歡學習的人,而且我很喜歡自己研究,因為我相信我能研究得明白。在研究的過程中,我不僅了解了保險的價值,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判斷和觀念,然后就加入了平安人壽。
《理財周刊》:你如何看待保險?
余巧琴:11年前,我剛開始做保險的時候,
大家都覺得萬能險好。但是我研究了之后,反而更認可傳統(tǒng)型的保險,例如壽險,我一直認為這類保險很重要,當時沒人看好這類產(chǎn)品。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代理人不夠?qū)I(yè),他們沒研究清楚,萬能險更像理財產(chǎn)品,不能當成保障來賣。保險最重要的是保障,保障最重要的是強制儲蓄,而萬能險的錢太容易被挪用了。想清楚這個事情后,我就開始專注于做壽險,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能成功,包括我當時的領導。后來的結果證明我是對的,從事保險行業(yè)的第二年,我的業(yè)績在全福建就是第一名了。我自己研究了很多思路,很多想法和別人是不一樣的,我的理念可能比別人領先了5年。
《理財周刊》:你在上海分公司短時間內(nèi)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有哪些經(jīng)驗和資源幫助到你?
余巧琴:最重要的一點是專業(yè)。當年我選擇銷售別人不愿意碰的壽險,有人問我是怎么說服客戶的,我說我從來不考慮要如何說服他們,我就是告訴他們我的思路和理念,告訴對方,如果我是你,我會做什么樣的選擇。我把保險里面的每個細節(jié)都研究透了,并全盤告訴客戶每一個數(shù)字和條款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客戶會有自己的判斷,也
不會顧慮你有沒有故意隱瞞什么、有沒有在騙人。有人覺得我在上海的成績好,也是因為之前積累的資源好,其實我并沒有從福建帶來多少資源,我連之前的團隊都放棄了。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夠?qū)I(yè),當有客戶在你面前,告訴你他要買5000萬元的保險時,我相信有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一定會嚇懵了。只有夠?qū)I(yè),你才知道該如何為客戶服務;資源也才會來、并且留得住。所以,我比較喜歡講的一句話就是:“未來的保險服務,需要無與倫比的專業(yè)性?!?/p>
企業(yè)文化是發(fā)展的基石
余巧琴在上海的辦公室門口掛著一塊精致的木制牌子,上面寫著“巧琴工作室”。內(nèi)部的裝潢和旁邊的任何一間辦公室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個格子工作間,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寬大的茶桌和幾張舒適的辦公桌。她和5位伙伴在這里工作,相比她在福建的團隊,這個規(guī)模精簡了太多,但絲毫不影響她們的工作效率。每天早上9點多,余巧琴邊給大家泡茶邊討論工作。“我們每天早上會選一個伙伴的客戶出來,分析客戶需求,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有時候討論會非常激烈”。
《理財周刊》:你選擇平安人壽的原因是什么?
余巧琴:我轉(zhuǎn)到上海來其實有很多選擇,很多公司都答應會給我很多好的待遇,但我還是選擇了平安。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會是完美的,但有問題它才有進步的空間。企業(yè)文化非常重要,平安很支持業(yè)務隊伍的發(fā)展,而且內(nèi)勤和外勤的配合很順暢,有很多保險公司的情況是外勤把內(nèi)勤給駕馭了,這是不行的,其實內(nèi)勤和外勤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這才會有良性發(fā)展。另外,我未來希望專注于為高凈值的人群服務,平安能提供我所需要的資源和優(yōu)勢,同時平安的管理層也很重視這部分業(yè)務。
《理財周刊》:平安是不是夠?qū)I(yè)?
余巧琴:是的,我覺得平安最厲害的地方有兩點:第一點,平安集團是金融全牌照,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很強,平安集團有保險、銀行、信托、證券等等各個專業(yè)團隊。當我需要完成一個大型項目時,所有需求在集團內(nèi)部就可以完成,不用分好幾批去做,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更重要的是,銀行系的信托和保險公司自帶風控。第二是平安對科技的重視,它用了10年的時間、花了上億元的資金去做科技。平安的智能核保、智能理賠這些技術都讓保單落地更方便,讓我們的工作更便捷。但是,它的科技不只是服務于工作,也服務于客戶。我們有個叫“平安RUN”的健康管理服務,如果客戶堅持運動,達到一定標準,就可為其漲保額。運動和減肥一樣,沒有監(jiān)督和激勵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而“平安RUN”的服務解決了這個問題。平安的科技更好地融入了我們的衣食住行。
《理財周刊》:對個人而言,你所說的無與倫比的專業(yè)性是什么樣的?
余巧琴:第一是知識面要豐富,這里面分為兩個層面,一層是你要懂保險,一定要去研究理解保險背后的邏輯。我有一段時間生活在中國香港,我當時很好奇為什么香港的保險行業(yè)做得這么好,所以就去考了香港的保險從業(yè)執(zhí)照,了解了香港保險業(yè)背后的邏輯。另外一層是知識面要廣,因為做保險你會遇到各行各業(yè)的客戶,他們的需求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都不一樣。同時也要允許自己慢慢來,知識體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跟自己的昨天去比,不要去對標別人。第二個是服務意識,這也是香港保險業(yè)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有段時間,內(nèi)地很多人喜歡去香港買保險,他們有可能只是想去了解一下,也并不是真的要買。但是從出口岸開始,他們所有的行程香港保險公司都會安排好,去購物、去打疫苗、去景點游玩等等,只要客戶需要保險公司就安排。很多人會覺得拉不下臉來做這個事,但你要把它想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以及職業(yè)要求的一部分。保險行業(yè)不是慈善行業(yè),它本身也是遵循自然規(guī)則的,并且會優(yōu)勝劣汰。所以,我覺得優(yōu)秀的人可以來挑戰(zhàn)這個行業(yè),遇到發(fā)展瓶頸的人也可以來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