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俏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績。2020年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任務已經完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貧困的終結,今后,我國將進入常態(tài)化減貧階段,更應加強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2017年,《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關于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的通知》指出,要對扶貧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等問題進行整治。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又印發(fā)了《關于持續(xù)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這些舉措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基層減負工作的重視與決心。然而,具體到扶貧領域,因過分強調痕跡管理而滋生、蔓延的痕跡主義、形式主義問題仍然突出,嚴重束縛了廣大基層扶貧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手腳,嚴重影響了廣大基層扶貧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甚至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攔路虎。
痕跡管理是指以文字、圖片、實物、電子檔案等資料的留存體現工作的過程與成效的工作管理方式,在時間與內容上具有縝密、不留空白、無死角的特點。痕跡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歐洲。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官僚體制中的官方文書即是痕跡管理的載體,能夠反映傳統(tǒng)官僚體制運行的規(guī)則、過程與效能?!?〕痕跡管理由來已久,但近幾年備受關注卻是因為“痕跡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突出,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重留痕輕實績,加重基層負擔?!?/p>
“痕跡管理”并非“痕跡主義”,痕跡主義并非純粹的理論設定,其產生具有豐富的現實根據。通過對“痕跡主義”的歷史衍生邏輯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痕跡主義”在本質上可以認定為當代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異化衍生。〔2〕以行政責任的視角分析,基層“痕跡主義”的產生機理是強責任行政環(huán)境的傳導與基層責任價值觀偏差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痕跡管理的異化?!?〕基層“痕跡主義”產生的原因主要與壓力型體制下,基于下級對上級績效管理量化與技術化傾向日益加劇的背景有關,是下級基層扶貧干部或以避責、或以邀功為目的而對上級任務作出的“搞變通”“打折扣”“搞土政策”等行為?!?〕“痕跡主義”不是傳統(tǒng)的“形式主義”,盡管二者在負面影響上具有極高的相似性,但在行為的目的、性質、發(fā)生情境與內在動力方面都有差異:“痕跡主義”更多表現為以避責為目的,是無意識的被動行為,形式主義則以表功為目的,是主動、有意識的行為;“痕跡主義”主要發(fā)生在軟指標場域,形式主義多發(fā)生在硬指標場域?!?〕當前關于形式主義的研究成果并不鮮見,但是對于痕跡管理這一內容,多數研究直接將其歸屬于“痕跡主義”和形式主義,這就造成了痕跡管理研究中存在的片面認識與過度引申的問題。事實上,“痕跡主義”只是痕跡管理異化的一種體現,是形式主義的一種外在形式。
高質量的脫貧工作必須戒除形式主義。脫貧攻堅中形式主義的六個具體表現分別是:思想認識淡化、主體責任軟化、調查研究淺化、工作本領退化、扶貧措施虛化、扶貧效果弱化。〔6〕通過精準扶貧中形式主義悖論的多案例比較,可知“形式主義悖論并非普遍現象,而是在治理對象不可見性的基礎上特定的治理環(huán)境或制度條件下的產物,即國家治理雙重異化機理,它反映了國家權力再生產并改造了鄉(xiāng)村治理秩序”?!?〕在精準扶貧領域中,痕跡管理存在缺乏標準規(guī)范、管理過程僵化、管理結果流于形式等異化表現,因此,應當從規(guī)范標準、管理過程與管理結果的應用上進行矯正?!?〕
微信作為中國最大的即時通信工具,因其具有使用人群廣泛,即時、便捷、方便定位與留痕的特征被廣泛應用到扶貧領域痕跡管理中。但在具體應用中卻出現了功能、價值等異化現象,甚至形成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進入常態(tài)化減貧階段后,微信作為痕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痕跡管理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不應該被全部抹殺,但正確認識微信在常態(tài)化減貧痕跡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并預防其異化,亟待深入研究。
根據騰訊2021年一季度財報數據,微信及WeChat月活躍賬號數為12.416億,是普及率最高的手機應用。微信超高的普及率和多元的功能設置使其迅速成為扶貧工作中痕跡管理的重要工具。較之傳統(tǒng)的痕跡管理工具,微信具有即時方便(即時語音和視頻對話)、直觀具體(可圖文并茂,可傳輸音頻、視頻等資料)、無紙化且受客觀條件影響小(具有網絡的前提下,無需辦公場所,可隨時隨地接收或發(fā)送信息)等優(yōu)點。另外,微信強大的傳播功能、簡捷的功能設計和對過程信息的保存能力,使得個人微信和工作微信群在扶貧領域迅速被普及使用。
當前,微信在扶貧領域主要被用于具體扶貧項目的開展和對基層扶貧干部的日常通信與考核。前者主要表現為以微信為工具進行扶貧對象信息的采集;以微信為媒介進行扶貧政策的解讀與宣傳;以微信為推廣和售賣平臺幫助扶貧對象進行農產品及其粗加工副產品的宣傳和售賣?!?〕扶貧領域使用微信進行痕跡管理主要是指后者,主要表現為基層扶貧干部以微信作為通信聯絡工具和文字、圖像及音視頻采集、傳輸工具以及人員定位工具。具體的使用上可以分為個人微信和微信工作群兩種。借助個人微信,扶貧工作中大量的上傳下達與溝通工作實現了點對點的對接,工作信息傳遞更加迅速、直接;借助微信工作群,可以迅速成立相關扶貧工作組群,極大程度地打通了部門與成員之間的溝通壁壘,提高了溝通效率與溝通效果。此外,微信在痕跡管理中還具有明確相關人員在任務中的主體責任,便于過程回溯與監(jiān)督檢查等功能。但與此同時,對微信這一痕跡管理工具的過度使用和依賴,也造成了諸多問題。
最直觀的問題就是進一步模糊了基層扶貧干部工作與休息的時空界限,侵占基層扶貧干部的合理休息時間,使基層扶貧干部工作時間無限延長。如經常被上級部門、相關部門、臨時組建的工作組拉入群中,從某村村民群到某縣農保工作群,從黨支部書記群到某縣扶貧第一書記群,各類工作群層出不窮。因此,有基層扶貧干部曾無奈地表示:每個工作都有專班,每個專班都有群,“六點起床,趕到村里八點多。從昨天晚上十一點多睡覺到現在的工夫,微信工作群的信息已經爆炸了……”〔10〕扶貧工作中,在短時間內或有需要短時間辦結的任務時,要求基層扶貧干部24小時電話開機、微信隨時在線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持續(xù)性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方式和毫無節(jié)制的痕跡記錄與上報并不利于基層扶貧干部的身心健康和后續(xù)工作的開展。
對微信這一痕跡管理工具的過分依賴,導致了扶貧工作的目標轉移,干群關系疏離。在扶貧工作中運用痕跡管理的初衷是以科技助力扶貧工作。但過于頻繁的痕跡記錄與上報,也導致很多基層扶貧干部抱怨道:“現在去下鄉(xiāng),進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會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掛點的貧困戶家去和他合個影,然后再找手機信號、找GPS信號,因為要手機扶貧APP簽到,上傳幫扶日志和照片。這叫工作留痕?!薄暗憬腥思胰罕娫趺纯矗吭缟掀饋硪婚_門,跑來個傻干部,抓著就照相,然后埋頭玩幾下手機,簡單說幾句話,就跑人了,敢情我就是一個拍照的吉祥物???作秀意思太重了吧?”〔10〕如此留痕的要求與做法,極大地消耗了群眾對于基層扶貧干部的認同與尊重,進而導致了干群關系疏離。
微信在痕跡管理中應用的異化,加劇了基層扶貧干部職業(yè)倦怠。2018年年初,曾有學者對全國29個省份155個地、市、州的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鄉(xiāng)鎮(zhèn)扶貧專干、縣直單位幫扶干部和貧困村村干部等五類基層扶貧干部展開了職業(yè)倦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感覺到工作壓力大、身心極度疲憊、身體疲憊的基層扶貧干部比例分別高達76.14%、75.98%和79.51%。更有超過半數的基層扶貧干部存在工作積極性減退、成就感下降甚至懷疑扶貧工作意義的情況?!?1〕長期的攻堅、超負荷工作與填寫大量、重復的材料報表,毫無節(jié)制的微信留痕和微信工作群政出多門、任務泛濫,政策執(zhí)行中“事事看痕”“單純看痕”,及時回復優(yōu)于真抓實干的績效評價等問題,都嚴重挫傷了基層扶貧干部公共服務動機,加劇了職業(yè)倦怠。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移動終端設備與技術的發(fā)展,微信在政府相關部門的使用已經從個人通信工具向工作平臺轉變。政務微信、部門微信公眾號等以微信為平臺的電子政務形式在政務公開、公眾政治參與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借助微信的微店、朋友圈宣傳等方式,也為貧困地區(qū)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為直接與便利的通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搞網絡形象工程、執(zhí)著于自我宣傳,案牘主義、選擇性報道與回復、運行情況“僵尸化”等現象比較嚴重,網絡責任意識淡漠化的問題普遍存在?!?2〕
在扶貧工作中,微信的本質應該是痕跡管理與協助監(jiān)督的工具。但在實際中,微信存在被過度甚至泛濫使用的現象,這是對扶貧工作管理的手段與目的的混淆?!坝械纳霞墕挝话盐⑿湃?、政務APP當成了開展工作的捷徑,需要什么素材,就讓基層干部一股腦兒報上來……這些所謂的‘痕跡’,往往圖文并茂、一應俱全,哪還用去田間地頭、街頭巷尾了解情況。一些部門用‘工作留痕’代替監(jiān)督,當起了‘甩手掌柜’,可‘千條線’壓到基層,本就繁忙的基層干部,更會‘壓力山大’,蜻蜓點水、敷衍了事在所難免?!薄?3〕微信本身是工具屬性,是扶貧工作管理領域進行痕跡管理的手段之一,而扶貧工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扶貧工作效率,確保高質量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因此,微信只是管理手段而不應成為管理目的本身。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減輕基層負擔?!薄吨袊o檢監(jiān)察》期刊記者根據2018年至2019年4月間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紀委監(jiān)委通報曝光的116起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的梳理,概括出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不作為、亂作為和假作為屢見不鮮。〔14〕盡管微信在扶貧領域痕跡管理中體現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不同于諸如信息造假、虛報列支、截留私分、慵懶推諉等問題,但微信作為痕跡管理工具暴露的“痕跡主義”問題,卻在客觀上營造了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全面等假象,不斷消耗著基層扶貧干部的工作熱情。這是對扶貧工作的“釜底抽薪”,也是自上而下治理思維簡單化、機械化,自下而上工作執(zhí)行的“敷衍”與“趨利避害”的具體體現。
基層扶貧干部處于政策執(zhí)行環(huán)境不樂觀和“夾心層”工作環(huán)境狀態(tài)雙重壓力之下?!?5〕從基層減負的秩序維度上,微信工作群在豐富了痕跡管理的形式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層扶貧干部工作效率的同時,也造成了基層扶貧干部的繁忙?!?6〕扶貧工作中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政策執(zhí)行環(huán)境使得通過微信進行痕跡管理成為最顯著也最容易的績效;自上而下的壓力型體制與貧困群眾在生活、就業(yè)等方面需求的滿足使以微信為工具的痕跡管理成為聯結二者的紐帶。扶貧工作對精準的需求體現于各地在其具體條件與情境的基礎上設置科學、合理的政策目標,但當前政策目標仍然存在目標設置、執(zhí)行調試不合理的問題。“痕跡管理在扶貧攻堅工作中的濫用導致了地方政府脫貧攻堅目標的轉移,從原來的以精準貧困治理為中心轉變?yōu)榫臏蕚浜圹E管理材料,精心迎接各級扶貧檢查與督查”?!?7〕于是,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共同作用下,基層扶貧干部既對微信痕跡管理的異化感到無奈,同時又通過行動“積極配合”,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痕跡管理異化并使其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在扶貧領域,微信在痕跡管理中向“痕跡主義”異化是由政治生態(tài)失范、利己主義泛濫、考核制度異化共同作用的結果。〔18〕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指出:“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p>
基層扶貧干部政績觀錯位產生的驅動效應,使其陷于痕跡管理的窠臼難以自拔。政績觀的錯位與不當驅動,與當前在干部考核中要求事事留痕、單純看痕的取向有密切關系?!?9〕微信在扶貧領域痕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方便溝通和記錄工作,一系列的痕跡管理與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指向應當集中于改善貧困戶生活狀態(tài)、提高貧困戶生活質量上。但是在實踐中,卻出現了過程與目的的斷裂,管理過程變成了管理目的;而過度以痕跡和過程管理為主要指標的績效考核制度使得基層扶貧干部工作績效的顯現與工作目的相脫節(jié)。加之工作過程中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在日常實踐中從自利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在所難免。在此背景下,政績觀錯位驅動的微信痕跡管理異化與痕跡管理的初衷及扶貧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背道而馳。
“人的行為的一切動力,都要經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脑竿c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薄?0〕微信在扶貧領域痕跡管理中作用異化的根源,是理想信念缺失和政績觀錯位?;鶎臃鲐毟刹刻幱诜鲐毠ぷ鞯木唧w操作層面,既是痕跡管理異化的承受者也是“積極參與者”。這種矛盾的身份體現出當前壓力型體制下,基層扶貧干部的無奈,也暴露出基層扶貧干部在工作過程中趨利避害的心理和行為?!叭说木袷澜缡怯衫硇砸蛩嘏c非理性因素共同組成的有機體。人的精神世界不僅包含著具有自覺性、邏輯性、抽象性的理性思維邏輯,從而具有規(guī)范性、自覺性和秩序性等理性行為特征,也包含著需要、情感、意志、信念、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從而具有非理性行為傾向?!薄?1〕因此,片面苛責基層扶貧干部在痕跡管理異化中的功利主義、責任心缺失等行為并不恰當。要解決扶貧領域的痕跡管理異化,需要自上而下地提高認識,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績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毕毨Чぷ魇蔷镁脼楣Α⒊种院愕拈L期工程,政績的體現也應當從貧困群眾生活境況的提升、扶貧工作的具體進展等多角度進行評價。以微信為表現形式的痕跡管理僅是基層扶貧干部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微信痕跡更不是扶貧工作政績體現的唯一途徑。目前基層扶貧干部在應對微信痕跡管理異化中的表現大多是被動的、出于避責而非邀功的動機?!皟然谛姓藛T心中的價值觀總是能在決策過程中起作用。即使上級不在場、紀律松弛或存在腐敗現象,行政人員的內心控制仍然在起作用。甚至當某行為缺乏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指導時,行政人員仍可求助于內心的倫理指導準則?!薄?2〕因此,扶貧工作需要自上而下地樹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理念,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績觀,以破除官僚主義與責任落實遷移,杜絕主觀主義和避免政策落實的空轉,預防機會主義和止剎痕跡主義,破除內容形式化?!?3〕
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了微信,其功能定位是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社交程序,而后增加了語音、圖文、視頻傳輸、定位導航等功能,微信支付、微信智慧生活、企業(yè)微信號、微信小程序等功能亦陸續(xù)發(fā)布。根據《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定義的微信服務,是“指騰訊向用戶提供的跨平臺的通訊工具”,“支持單人、多人參與,在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表情和文字等即時通訊服務的基礎上,同時為用戶提供包括但不限于關系鏈拓展、便捷工具、微信公眾賬號、開放平臺、與其他軟件或硬件信息互通等功能或內容的軟件許可及服務”。可見,騰訊對微信的功能定位是社交軟件,其功能的發(fā)揮主要依靠的是傳播功能。
痕跡管理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官僚制中的檔案管理原則,因此,從理論角度分析,痕跡管理是促進扶貧工作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高效化的重要途徑。事實上,微信在扶貧領域痕跡管理中的運用,也是扶貧工作管理途徑的創(chuàng)新,但是過度依賴就會弱化工作實績,模糊管理途徑與管理目的的界限。依托微信強大的傳播功能,除了痕跡管理的作用外,微信在精準扶貧中被用來以公眾號的形式宣傳當地旅游業(yè)或脫貧政策解讀,時或用來售賣當地粗加工的農副產品,但是這些以微信為媒介施行的扶貧舉措在各地取得的效果卻不盡相同。部分地區(qū)的公眾號成了“僵尸號”,部分地區(qū)的公眾號成為了當地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助推器;部分地區(qū)的微店成為“擺設”,部分地區(qū)的微店銷售的產品供不應求。微信在扶貧領域的角色是工具、平臺、媒介,目的是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增強扶貧工作的效果,而最終發(fā)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如何認識微信、如何使用微信。
微信在扶貧領域痕跡管理中的使用,應當遵循客觀、適度、科學的原則??陀^原則指的是在工作中實事求是,基層扶貧干部腳踏實地深入調研,求實效、留“真跡”、做實績。適度原則指的是合理看待微信在痕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全盤否定地取締也不過度依賴,合理劃分微信痕跡管理在基層扶貧干部績效評價中的比重??茖W原則側重于提升干部科學管理的水平,上級機關對于基層扶貧干部的實際工作環(huán)境與情況有真實了解,合理布置扶貧任務,通過對考評方式、工作方式的改進提升扶貧工作的實效,逐步改善過度依賴微信痕跡管理的現狀。
對微信痕跡管理的過度依賴,源于工具理性指導下的對績效考評的簡單化治理傾向。“上級政府通過‘塊塊’上的人事任命、責任書簽訂、目標考核,以及更常態(tài)的‘條條’直接命令和指導,干預下級政府決策,帶來‘條塊’間雜、組織連帶的權責配置?!薄?4〕自上而下對扶貧指標的壓力傳導使得“微信痕跡”成為績效衡量指標中最易量化、最易獲取的評價數據來源:上級對痕跡的認可形成了一種激勵效應,導致下級制造各種痕跡以滿足上級機關的績效考核。此外,不恰當的績效考核對政治生態(tài)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基層扶貧干部“所在的群體中具有某種認識上的偏差、情感上的偏向和意向上的偏執(zhí),為了獲得群體上的接納,主體便體會審視和調整自身的態(tài)度和觀點,并努力使之與所屬群體的觀點和態(tài)度相一致,從而導致了社會偏見意識的內化”。〔2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核干部要經?;?、制度化、全覆蓋,既把功夫下在平時,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干部,又注重了解干部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處理復雜問題、應對重大考驗中的表現?!边@就需要:第一,規(guī)范上級機關下達任務的內容和方式,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減少繁文縟節(jié),切實減輕基層扶貧干部在痕跡管理中的負擔。第二,科學分配績效考核制度中量化考核的比重與內容,根據工作內容實施差異化的績效考核方式。扶貧工作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在要求實地調研與下沉工作的階段,可適當發(fā)揮微信在痕跡管理中的作用;但在政策貫徹及落實情況、評價工作效果時,則應適當采取定量考核加定性評價、貧困群眾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第三,突出考核的正向激勵效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微信在痕跡管理中的異化,實際上是一種“顯績”表現,而扶貧工作的艱巨性就在于其長期性、負責性與邊際效益的不斷遞減。因此,績效考核應當堅持顯績與潛績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明確上下級責任劃分,合理擴大基層自主權等手段,將基層扶貧干部從高壓迎檢與避責造痕的窠臼中釋放出來,提高其崗位與角色認同度,激發(fā)工作熱情,更好地投入減貧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