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搭載3名航天員榮耀歸來,著陸在甘肅酒泉東風著陸場,創(chuàng)下中國航天歷史上著陸位置最小計算誤差紀錄,航天員狀態(tài)良好,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怎樣打一個角度精準的“太空水漂”
此次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首次選擇在東風著陸場著陸。返回艙要以固定的再入角進入大氣,再入角太大會導致返回艙外部溫度過高,再入角太小又會直接飛出大氣層。
因此,飛船軌道設計團隊精心設計了返回軌道方案,加入了預測校正制導方法來幫助返回艙在再入過程中根據(jù)實時位置、氣動參數(shù)、瞄準點偏差等自主計算并維持再入軌跡,以適應落點的變化以及軌道變化范圍大的特點,保證返回的“軌道”絲毫不差。
怎樣的返回“姿勢”更舒適
返回艙為上窄下寬的設計,在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以后,返回艙會利用自身裝配的發(fā)動機進行姿態(tài)調整,變成大底朝前的飛行狀態(tài)。
如此,返回艙在穿越大氣層時產生一定的升力,并對飛行軌跡進行控制,從而保證較高的落點準確度。為了緩解飛船減速過程中產生的沖擊,不僅返回艙要采用舒適的返回姿勢,航天員也要以幾乎與大底平行的角度在座椅中“平躺”。
怎樣讓返回艙著陸更穩(wěn)
返回艙的著陸過程對保障航天員的生命至關重要,飛船研制團隊為此設計了一套“組合拳”。飛船返回艙的四臺反推發(fā)動機在距離地面一米左右時能在10毫秒內完成自動點火,反向發(fā)力進一步減緩降落速度,讓返回艙進行懸空急停。同時,返回艙底部的吸能外殼、減震材料和座椅緩沖機構組成減震系統(tǒng),同時吸收地面的沖擊能量,確保航天員安全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