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丹 孫 華
江南地區(q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東晉南北朝和明清時期兩度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清朝末期,受北方戰(zhàn)亂影響,國家經濟中心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江南轉移和集中,1843 年上海開埠,中外貿易中心也由廣州移至上海,由此江南地區(qū)成為國家經濟、文化中心,富庶的地理優(yōu)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收藏之風盛行,江南的名門望族、富商巨賈修豪門大宅,建藏書樓閣收藏名人書畫,古籍善本不在少數,其中以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云樓收藏甲江南”美譽的蘇州顧家為最,過云樓顧家與上海虛齋主人龐萊臣并稱為當時的兩大收藏家。
清同治年間,官居正四品的顧文彬斥巨資,歷時七年在蘇州建造了包括住宅、祠堂、藏書樓、義莊、花園等在內的一座深宅大院。顧家大院坐落于現(xiàn)今蘇州城人民路與干將路交會處,當時叫閶門內鐵瓶巷,夾峙于護龍街尚書里南北兩側。顧文彬將藏書樓命名為過云樓,取蘇東坡所言“書畫與人,不過煙云過眼而已”之意[1]。過云樓位于顧家大院的東南側,是一座兩層硬山重檐式建筑,紅木屏風隔斷雕刻精細,門窗裝飾古雅,工藝精良,專門用于存放顧家的書籍、字畫、金石古玩等收藏。顧氏是江南名門望族,素有詩書傳家的良好門風,加之江南地區(qū)歷來盛行收藏,過云樓幾代主人集腋成裘,歷經百年不輟珍藏了大批名人字畫、古籍善本、青銅器、瓷器等文化瑰寶。如今的過云樓仍基本保留舊時的風貌,一座百年藏書樓演繹了一段江南望族的文化傳奇。
過云樓先以藏畫聞名,顧文彬祖孫三代都是畫家,喜好收藏字畫自然在情理之中。據《過云樓書畫記》《過云樓書畫續(xù)記》記載,過云樓在冊的各類書畫中,僅元代書畫就有62 件之多,其中不乏趙孟頫、錢選、黃公望等人的作品。從過云樓收藏的元代書畫,足以看出過云樓藏畫之宏富。過云樓因收藏大量宋元以來的名人字畫而揚名天下,因此與中國近現(xiàn)代畫壇的許多名人大家如張大千、黃賓虹、吳昌碩等也頗有交往,其中以吳昌碩淵源最深。
過云樓的另一大收藏就是古籍善本,其中不乏人間罕見的奇秘佳本。但顧家有條特別的家規(guī),古籍善本“秘不示人”,惟愿這些家藏舊抄能“益吾世世子孫之學”并“后世志經籍者采擇焉”,否則以當年過云樓萬卷以上的藏書,其聲名應不在“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下。
1.過云樓藏書與“顧批黃跋”。批校本是古籍版本中獨特的一個門類。一本普通的古籍經名家批校、題跋或題記后,便身價倍增。清代學者推崇考證之學,??泵翌H多,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清代??睂W家、藏書家顧廣圻、黃丕烈,經他們二位批校題跋的古籍稱為“顧批黃跋”?!邦櫯S跋”本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按現(xiàn)有古籍善本的評定標準,凡“顧批黃跋”本皆可列入一級古籍善本。
過云樓藏書其中不乏黃氏禮士居的舊藏,有黃丕烈通篇校字的汲古閣本《易傳》,也有顧錫麒、黃丕烈共同批校的《談苑六卷》,都是稀有的珍寶。
2.過云樓藏書精粹。
(1)過云樓藏宋刻本。宋朝(960—1279)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chuàng)新高度繁榮的黃金時期。宋代雕版印刷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宋版刻本刀法精細,字體遒勁,且校訂精審。因此,世稱宋刻本為最善,但到清代已不可多得,有“一頁宋版一兩金”之說。
《字苑類編》——一部堪稱“孤本之孤本”的“宋代字典”。此籍著錄罕見,堪稱秘本。古籍專家稱此書堪為“孤本中的孤本”。孤本即僅有一份在世流傳的版本,而這部《字苑類編》在過云樓藏書面世之前,沒有學者知道它的存在。經鑒定,此書應為南宋時期福建刻印本,宋刻、宋印,孤本流傳,是極為罕見的存世孤本,曾經為明代藏書家顧元慶、清代藏書家陳鰭所收藏,是珍品中的珍品,現(xiàn)藏于南京圖書館。
《錦繡萬花谷》——“宋代的百科全書”。全書前40卷、后40 卷,共40 冊,是目前已知在藏古籍善本中最大部的宋版書。該書刊刻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宋刻、宋印、宋紙,皮紙佳墨,品相精良,其中有少量的朱筆???,為存世孤本。
《乖崖張公語錄》——世界最早紙幣發(fā)明者語錄集。宋李畋撰,宋紹定刻本,曹元忠跋。此本系宋刻宋印《語錄》單行本,字體在歐褚之間,體現(xiàn)宋代杭州本典型風格,傳世孤本,現(xiàn)藏于南京圖書館。
《圓覺藏》——玄奘法師翻譯的大藏經。圓覺藏即浙江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大藏經,由唐朝玄奘法師翻譯,宋代刻印。
過云樓藏書中究竟有過多少部宋版書,現(xiàn)已無從考證。目前,僅收藏于南京圖書館和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的宋版書,就達八部之多。
(2)過云樓藏元刻本。元代(1271—1368)是野蠻民族對文明民族的統(tǒng)治,中華文化遭到大規(guī)模破壞,但仍有發(fā)展,期間出現(xiàn)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傮w來說,這一時期文化凋敝,印刷的書籍為數不多,存世稀少。按現(xiàn)行古籍善本評定標準,元刻本均可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龍川略志》《別志》——曹雪芹祖父所藏故物?!疤扑伟舜蠹摇敝惶K轍所著,《龍川略志》(六卷)、《別志》(四卷)均為宋刻原本,一直以來都被稱為“海內孤帙”,每冊正文首頁均有“楝亭曹氏藏書”朱砂印記,說明此書為曹雪芹祖父曹寅所藏舊物。
《皇朝名臣續(xù)碑傳琬琰集》——歷經名家遞藏的珍稀精品。該書歷經明末毛晉、鮑廷博、徐渭仁等歷代名家遞藏,內含鮑廷博雙跋、鮑正言題記、徐渭仁跋,共8卷10 冊,紙本元刻本,是民間流傳極少的珍貴善本。
《易學啟蒙》——朱熹所撰之著作。朱熹,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一生著述等身?!兑讓W啟蒙》成書于淳熙十三年(1186),元至正元年日新堂刻,此本初刻初印,品相佳。
(3)過云樓藏明刻本。明朝統(tǒng)一中國后,實行偃武修文國策,成就了中國雕版印刷的一段繁盛時期,同時活字印刷也廣為應用。
《易解十卷附錄后語一卷》——黃丕烈批校的罕見之物。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胡震亨刻本,紙本共四冊。書中有張紹仁題跋、黃丕烈通校通批注,實屬罕見之物。
(4)過云樓藏批校本。批校本分為批本、校本和批校本三種?,F(xiàn)今流傳下來的多為清人批校本,明代的批校本鮮有出現(xiàn),宋元版古籍中未見批校本。
《談苑六卷》——與“天水“同珍”的黃丕烈筆抄本,《談苑六卷》明抄本,紙本共2 冊,此書為毛晉、汪憲、黃丕烈、顧錫麒、吳云舊藏,流傳有序,存世量極少。曾由黃丕烈、顧錫麒校補,更顯名貴。
(5)過云樓藏稿抄本。稿抄本即著者原稿,分為手稿本、清稿本、修改稿本。稿本真實反映著者學術思想,其中勾乙增刪可見著者著述、治學歷程,是十分珍貴的版本。
《雪磯叢稿》——稀有傳世的《四庫全書》底本。宋代樂雷發(fā)所撰詩集,共五卷。此本《雪磯叢稿》曾經是《四庫全書》的底本,書上有一枚乾隆“翰林院”的藏書印,并留有大量當年翰林院學士修訂的筆跡,是彌足珍貴的善本。
中國歷史上,私人藏書多在家族內部傳承,過云樓顧家亦是如此。然而,一個家族的命運總是無法擺脫與時代的關聯(lián)??箲?zhàn)時期,日本人覬覦顧家珍藏,過云樓也成為他們掠奪的目標。顧氏一門以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對典籍的守護,與命運抗爭,舍家護寶,使得一大批中華典籍、名家書畫等文化瑰寶得以保存。新中國成立后,顧氏后人將許多珍藏捐獻給國家[3],所捐藏品現(xiàn)多收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
1922 年,時任南京圖書館副館長、研究員的潘天禎先生,通過蘇州古舊書店購得過云樓541 部3707 冊古籍善本,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版本種類完善,幾乎囊括古代紙質書籍的所有類別;年代橫跨宋元明清,除中國歷代版本外,還有少量日本刻本和朝鮮刻本。此為過云樓全部藏書的四分之三。2012 年,江蘇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經縝密調研、甄別,高價竟得其余四分之一的藏書[4]。至此,過云樓藏書終于匯聚一堂“合璧江南”。如今,過云樓藏書、字畫大都化為公藏,再無散失之虞,過眼煙云終化作霞暉淵映。
2012 年9 月,經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部分“過云樓藏書”在臺北世貿中心展出,引起了極大反響[5]。社會大眾得以領略私藏曠世珍寶的恒久魅力。過云樓的前世,演繹了悲歡離合;過云樓的今生,承載著萬千珍愛;過云樓的未來,必將是洋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