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分值:50 分 考試時間:45 分鐘
一、課內(nèi)基礎(chǔ)知識(10 分)
1.下列對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縱一葦之所如 如:往
B.正襟危坐 危:高
C.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 限:界限,此處指城墻
D.道皆砌石為磴 磴:石級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相與枕藉乎舟中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C.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D.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侶魚蝦而友麋鹿 B.托遺響于悲風(fēng)
C.不知東方之既白 D.汶水西流
4.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中的“行宮”指古代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B.“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斗?!敝傅氖嵌诵撬拗械亩匪藓团K蕖?/p>
C.“泰山之陽”中的“陽”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如衡陽,在湖南省衡山之南。
D.古代農(nóng)歷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朔”。“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農(nóng)歷十六日,“戊申晦”指的是戊申這一天是月初。
5.關(guān)于本單元的課文,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都的秋》中秋的“清”“靜”“悲涼”是郁達夫傳統(tǒng)文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對破屋、槐樹落蕊等尋常景象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獨有的審美體驗。
B.《我與地壇》中“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那些建筑和景物,撫慰著作者的心靈,引發(fā)他對“生與死”以及“怎樣活”的思考。
C.《赤壁賦》中“主客問答”是賦體文章的特色,也仿佛是蘇軾內(nèi)心兩個自我的辯論,寫出他從苦悶走向樂觀的心路歷程,展示出他豁達的胸襟。
D.《登泰山記》是桐城派山水游記,敘事、描寫、議論相結(jié)合,文字素樸雅正,生動地寫出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
二、名篇名句默寫(10 分)
6.蘇軾《赤壁賦》開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里的一個句子,寫出了作者灑脫的胸懷。
7.蘇軾在《赤壁賦》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蘇軾在《赤壁賦》中發(fā)議論說,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xí)r圓時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姚鼐在《登泰山記》中描寫泰山的水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10《.登泰山記》中,作者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三、現(xiàn)代文閱讀(20 分)
(一)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淺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zhuì。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
1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給加點的漢字注音。(3 分)
①點zhuì(_______) ②混混沌沌(________) ③一椽破屋(________)
12.選文第一段對“江南之秋”的敘寫屬于“閑筆”,但“閑筆”不“閑”。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說明。(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請簡要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任選一句作答,2 分)
(1)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2)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景物的選取往往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審美取向。本文選景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與地壇(節(jié)選)
史鐵生
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dāng)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jié)果會更糟,但她又擔(dān)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jīng)常是發(fā)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zhǔn)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dāng)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yīng)。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痹S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shè)想,當(dāng)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F(xiàn)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zhǔn)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dān)。”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最壞的準(zhǔn)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dān)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后來我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天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fēng)正從樹林里穿過?!?/p>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xiàn)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上天的考慮,也許是對的。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更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jīng)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fēng)又翻動起安詳?shù)穆淙~,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蔽曳畔聲?,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15.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選文開頭以深情的筆調(diào)回憶當(dāng)年母親因為“我”而為難的情景,然后圍繞這句話回顧了當(dāng)時自己的心路歷程。
B.“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因為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xiàn)于形色的痛苦。
C.母親在尋找“我”時“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端著”寫出母親對眼鏡的珍視,又寫出尋找時的艱難。
D.作者在清明如靜水般的行文里,表達著對母親的敬意與懷念,還有痛徹心扉的悔意和對母親深深的歉意。
16.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母親的極力“尋找”與“我”的極力“躲避”,母親的“知道”與“我”的“不知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有效地傳達了作者的種種感悟與思考。
B.“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此處用第三人稱替換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tài)度,表達了對自己的否定。
C.文章以“我與地壇”為題,選文卻主要寫自己的母親,因為地壇是“我”與母親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我”感受母愛的地方,地壇、“我”、母親三者緊密聯(lián)系。
D.選文對母親形象的塑造只有極少的語言描寫,更多的是無聲的行動描寫。因為母親意識到母愛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深藏于心的母愛才更深沉。
17.請品味文中畫線句子“上天的考慮,也許是對的”的豐富內(nèi)涵。(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史鐵生看來,自己的母親是怎樣對待兒子的?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微寫作(10 分)
19.《荷塘月色》的寫景堪稱經(jīng)典。請借鑒其寫法,以“下雪了”為內(nèi)容,寫一段不少于200 字的景物描寫。
要求:(1)必須使用比喻、通感兩種修辭手法;(2)側(cè)重景物描寫;結(jié)構(gòu)相對完整,語言準(zhǔn)確、鮮明、生動。(請另附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