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飛
(東平縣接山鎮(zhèn)農業(yè)生產綜合服務隊,山東東平 271500)
種植人員要想對玉米蟲害進行科學地把控,就應該開展完備的防治工程。應該以預防為主,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玉米種子,采取輪作換茬的模式,進行科學的施肥工作,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時殺滅害蟲。同時要保障用藥的針對性,避免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
玉米的適應能力較強,并且產量較高,在市場中深受各個年齡層消費者的喜愛,在我國的糧食產業(yè)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現(xiàn)階段,蟲害成為限制玉米產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蟲害的種類較為繁雜。2020年9月12日,東平縣的玉米觀摩和種植培訓班在縣內的水滸酒店如期舉行。培訓為期4天,主要的培訓對象為農業(yè)科技示范主體、技術員以及種糧大戶等。會議中縣農技推廣研究中心主任針對區(qū)域內玉米種植情況進行深入剖析,探究玉米產量較低、病蟲害嚴重、播種時期不適宜、播種質量不高等問題。技術人員又向大家介紹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蟲害的類型和防治要點、玉米新品種的長勢情況等。這個培訓幫助種植戶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有效地整合,為農業(yè)供給側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山東省東平縣在玉米種植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近幾年蟲害的破壞力呈現(xiàn)幾何倍數(shù)的遞增,部分區(qū)域受到嚴重的影響。種植戶應從根源處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為玉米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
玉米害蟲的種類較為豐富,比如玉米螟、粘蟲、玉米蚜、薊馬、桃蛀螟等,此外還包含大量的地下害蟲,比如二點委夜蛾、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在進行玉米害蟲防治工作時,要對地下害蟲進行重點把控。
2.2.1 金針蟲。金針蟲主要包括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這兩種類型。其中溝金針蟲為金黃色,體形稍扁,背部中央的位置有一條較淺的縱溝,蟲體尾節(jié)處分叉,背部呈現(xiàn)凹陷狀、兩側微微隆起,每側存在三個凸起的位置,分叉處有一個小齒。細胸金針蟲為淡黃褐色,蟲身整體呈現(xiàn)圓筒狀,其中第二、三胸節(jié)的長度較長,第一胸節(jié)的長度相對較短,其中前八個腹節(jié)的長度較長[1]。細胸金針蟲的尾部呈現(xiàn)圓錐形,臨近基部的兩側各具有褐色圓斑,并存在褐色的縱紋。
2.2.2 金龜甲。金龜甲主要具有兩種類型,即華北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其中華北大黑鰓金龜為黑色,蟲身具有光澤感,前足具有三外齒,呈現(xiàn)尖銳狀。前胸背板為黑色,腹板末端較為光滑。暗黑鰓金龜為黑色,蟲身缺少光澤感,前足具有三外齒,較鈍。前胸背板為黑色,腹板末端具有棱角。
2.2.3 蠐螬。蠐螬為金龜甲或者金龜子的幼蟲,它的食性較廣,會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的危害,喜歡以種子、幼苗以及根莖為食,屬于世界性的害蟲。其中華北大黑鰓金龜幼蟲的體色為乳白色,整個蟲身呈現(xiàn)舒展的狀態(tài)。腹部區(qū)域只具有鉤狀剛毛群,不具備刺列,剛毛群的前部為單峰形狀。頭部前頂剛毛每側有三根,冠縫位置有兩根,額縫旁邊具有一根,肛門孔為三裂。暗黑鰓金龜幼蟲的體色為白色,具有淡淡的黃褐色。腹部覆毛區(qū)中間沒有刺毛列,只具備鉤狀剛毛,剛毛群的前部為雙峰形狀。頭部前頂剛毛每側有一根,在冠縫的兩邊,肛門孔為三裂。
2.2.4 地老虎。地老虎主要具有兩種類型,即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第一,小地老虎。它的身體黑色或者黑褐色,體表較為粗糙,具有較多的黑色小顆粒。蟲體腹部一到八節(jié)每節(jié)背部的中央區(qū)域都具有四個毛片,其中第七、八節(jié)的毛片比第一節(jié)大一倍左右。它的臀板為黃褐色,具有兩條深褐色的縱紋。第二,黃地老虎。蟲體為黃褐色,體表存在較多的皺紋,顆粒感不明顯。蟲體腹部一到八節(jié)每節(jié)背部的中央區(qū)域都具有四個毛片,其中第一、二節(jié)的毛片比后面的毛片略小一些[2]。
2.2.5 二點委夜蛾。二點委夜蛾是夏玉米區(qū)域新出現(xiàn)的害蟲,在最初階段許多種植人員把它誤認為是地老虎。這個蟲害會隨著幼蟲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擴大,并且食量會有明顯的提升,波及的范圍會進一步地擴大,如果不能進行及時科學地控制,就會對玉米的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要對二點委夜蛾的生長動態(tài)進行全面地把控,加強蟲情預警工作,種植戶要進行適時防治,把蟲害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幼蟲時期為黃綠色,隨著蟲齡的增長會變?yōu)橥咙S色。二點委夜蛾的直徑低于1 mm,成蟲的長度在11 mm左右,雙翅展開的長度為20 mm。雌蟲的體積略大于雄蟲。
這個時期的主要害蟲為薊馬、蚜蟲、紅蜘蛛和地下害蟲。
3.1.1 種子包衣。種子包衣是上世紀80年代研究出來的一種能實現(xiàn)農業(yè)增產豐收的技術,使用種衣劑與種子攪拌再進行播種,這樣才能達到吸收膨脹的效果。種子的內胚胎在種衣劑的助力下不斷地生長和發(fā)育,幼苗的長勢較好。種衣劑內的有效成分能隨著玉米種子的生長而不斷地釋放,被幼苗進行吸收,實現(xiàn)防治蟲害,加快生長速度,增加玉米產量的目標。這項農業(yè)技術項目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地推廣。在開展玉米種植時,可以使用“福亮”進行拌種工作,100 kg的種子需要配置450 mL的農藥。福亮中的主要成分為噻蟲嗪和溴氰蟲酰胺[3]。
3.1.2 二點委夜蛾的防治措施。二點委夜蛾在山東省一年會出現(xiàn)四代,幼蟲或者熟蟲在泥土中作繭以便越過寒冬,越冬的區(qū)域較為復雜,主要為豆田、花生田、林下的殘枝落葉或者雜草堆旁。其中4月到5月中旬是二點委夜蛾蟲害的越冬代,6月中旬到7月上旬為一代、7月下旬~8月上旬為二代、8月底到9月中旬為三代。其中第一代和第三代的蟲害較為嚴重。在第二代時蟲害的量較大,而此時夏玉米正處于4葉期,兩者的時間處于重合的狀態(tài),這時為敏感期,要進行重點把控。隨著玉米植株能力的不斷提升,幼蟲對玉米的影響越來越小。種植人員要在該時期進行科學的防治工作。
在防治時要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借助性誘劑和燈光進行預報監(jiān)測工作,對田間的幼蟲情況進行全面地探查,對危害情況進行全面地把控。密切關注早播種區(qū)域的情況,樹立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理念。首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的方法。當收獲后實施旋耕滅茬操作,然后再進行播種。要及時清除玉米苗基部的秸稈殘留物和麥茬,從根源處消除害蟲生長的條件。其次,物理防治。使用頻振殺蟲燈進行誘殺工作。最后,化學防治。第一,采用種子包衣,把玉米種子和拌種劑攪拌。第二,播撒毒餌,使用90%的晶體敵百蟲0.5 kg,加入少許的水攪拌,并加入50 kg的花生餅和棉籽餅等,噴灑4.5 kg/hm2。在傍晚的時候把毒餌播撒在玉米苗的附近。第三,灌藥,要在玉米苗的根莖處噴灑藥液,藥劑要適量,在保障玉米根莖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噴灑工作。比如,使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30%的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試液進行噴灑。
3.1.3 防治蚜蟲、薊馬的方法。使用噻蟲嗪、啶蟲脒等堿性殺蟲劑進行防治工作,使用噴霧進行噴灑。在撲殺薊馬時使用藍板進行誘殺。
3.1.4 苗期到拔節(jié)期的防治方法。玉米在這個生長階段容易出現(xiàn)棉鈴蟲、粘蟲以及甜菜夜蛾等蟲害。主要使用20%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40 mL與90 kg的水混合,使用噴霧的模式進行噴灑,這樣的防治效果較為理想,并且不會對其他昆蟲造成影響。
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蟲為玉米螟、桃蛀螟、棉鈴蟲等。在治理時要建立統(tǒng)一的監(jiān)測機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配置飛機監(jiān)測。
3.2.1 玉米螟。玉米螟成蟲的特點為:雄蟲的前翅膀為黃褐色,內部的橫線為暗褐色,呈現(xiàn)波浪狀。中部和端部具有黑色的小點和較短的橫線。雌蟲的特點為前翅膀為黃色,外橫線和外緣線之間的寬帶的顏色較淺。玉米螟幼蟲的形態(tài)為頭部為深褐色,背部為淡紅色,腹部的顏色較淺。它具有三條較為明顯的體線,其中背部的是最明顯的。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方法為:在其正式羽化前對玉米秸稈進行處理,使用頻振殺蟲燈進行誘殺工作;使用1.5%的辛硫磷顆粒劑進行噴灑工作,每畝配制1.5 kg,與2.5 kg的細砂進行混合,一起放入心葉內;使用白僵菌菌粉與15份細砂進行混合,在玉米心葉中期的時候加入心葉中。這樣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持續(xù)的時間較長。釋放玉米螟赤眼蜂進行捕殺工作。
3.2.2 桃蛀螟。桃蛀螟的成蟲特點為全體為鮮黃色,前翅有20多個豹紋斑,后翅有15個。腹部第八節(jié)的末端處為黑色,雄蛾較為明顯,雌蛾較為模糊。桃蛀螟幼蟲的基本特點為,背部為桃紅色,具有暗綠色的背線,腹足較長。桃蛀螟的主要防治方法為:當幼蟲正式羽化前,要及時處理穗軸和玉米秸稈,從根源處消滅害蟲;使用性誘劑和頻振燈消滅害蟲;在果穗上滴灑20%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 000倍液4滴左右,這樣才能提升防治的效果。使用明黃赤眼蜂進行殺蟲工作。
3.2.3 棉鈴蟲。棉鈴蟲屬于夜蛾科,雌蛾為赤褐色,雄蛾為灰綠色。防治方法為:進行科學布局、采用耕地滅蛹、噴磷驅蛾;使用燈光進行誘殺;噴灑生物農藥,比如核多角體病毒;噴灑藥劑,采用多種藥劑輪換噴灑的模式。
綜上所述,山東省東平縣開展玉米種植活動時,要提高對蟲害的關注度,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理念,明確蟲害的類型和屬性,掌握不同生長階段的蟲害情況,提升防治技術的效果,增強玉米種植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