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棟 李治軍 趙彬
摘要: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組織建設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筆者以G省電力公司為例,科學分析制約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提升的困境及原因,客觀把握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新特征,在思想引領、工作方式、機制創(chuàng)新和載體構建四個方面提出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提升的路徑策略。
關鍵詞:國有企業(yè);組織活力;路徑
G省電力公司作為講政治、顧大局,關系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和群眾生活的國有電力企業(yè),承擔著建設、運營、發(fā)展該省電網的任務。G省電力現有28個二級單位、80個縣公司和1個產業(yè)單位,職工4.4萬多名,其中黨員2.1萬多名,共青團員1.1萬多名。G省電力服務各類電力客戶906萬戶,積極落實中央雙碳行動戰(zhàn)略,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tǒng),為該省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安全持續(xù)可靠的電力保障。
一、新時代G省電力基層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進入新時代,全球化、信息化和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對當代青年群體的成長環(huán)境影響深遠。黨對青年群體這一重要后備軍愈加重視,對共青團改革和共青團組織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出總體部署,為基層共青團組織發(fā)展提供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1.對基層共青團的思想引領作用提出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中國夢”打牢共同思想基礎,“堅定跟著黨走中國道路。”[1]這要求基層共青團組織要不斷發(fā)揮政治性和引領性,教育和幫助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對基層共青團工作的信息化技術運用提出更高要求?;ヂ摼W、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深刻影響著當代青年群體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把握青年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創(chuàng)新基層共青團工作方式方法、營造良好虛擬環(huán)境、搶占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點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3.對基層共青團組織的有效覆蓋面提出更高要求。不斷擴大基層共青團組織的有效覆蓋面,把共青團工作延伸到青年群體最需要的地方去,提升共青團組織的堅強堡壘作用,成為廣大青年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同樣是當前基層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嚴峻考驗。
4.對基層共青團組織與社會組織的協(xié)作提出更高要求。社會組織作為市場與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參與者,與共青團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具體的基層共青團工作中,如何有效開展與社會組織的協(xié)作、如何在吸納社會組織成員的同時抵御對自身的沖擊、如何利用社會組織的動員力和執(zhí)行力,是我們改革的方向。
二、G省電力提升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的困境及原因
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組織作為青年群體與企業(yè)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為了進一步提升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筆者以G省電力為例,進行了大量的走訪并通過手機APP發(fā)放調查問卷,針對調研數據分析、總結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提升的困境及原因。
1.部分青年對共青團組織存在認知偏差。對青年群體的思想引領是基層共青團組織的根本職能,這不僅是一種有著豐富理論內涵的政策性描述,而且突顯了隨著青年群體特征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實踐特征。然而,在現實中有些青年不能正確認識“用先進思想來引領青年、武裝青年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培育青年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意義,以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疏離化來體現個體存在感、自我意識的現象,以淺顯化的政治認知阻礙正確政治觀的形成,使這些青年對共青團組織產生認知偏差,甚至出現政治認知的混亂狀態(tài)。
2.信息化技術運用不夠完善。在信息化時代,青年群體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且在虛擬世界中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導向多元化、道德意識淡化等問題對基層共青團組織建設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調研數據顯示,盡管基層共青團組織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青年對共青團組織信息化工作建設現狀不夠滿意。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缺乏信息化運用的專業(yè)技術支持,配套的應用軟件維護和專項資金不能持續(xù),不同程度地出現“重硬輕軟”、“重建輕管”的現象,使“智慧團建”工作的開展效果不甚理想。
3.共青團組織工作整體覆蓋力不夠。共青團組織的覆蓋力主要指對青年群體的影響力,其核心是共青團組織采取何種結構來影響其成員。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對共青團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傳統(tǒng)共青團組織建設的短板,如團員意識淡薄、團支部凝聚力不足、團組織職能缺失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改善。但面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青年群體變化的新趨勢、新要求,青年群體中的結構分化依然影響著基層共青團組織覆蓋力的發(fā)揮。特別是在國有企業(yè)青年群體的專業(yè)分工下,導致了青年職業(yè)工種在利益上的博弈化,使得很多青年參與團組織活動積極性不高,組織結構不穩(wěn)定,造成共青團工作覆蓋力不夠。
4.共青團組織資源有效供給不足。共青團組織資源主要指能夠有效整合組織效能,把握自身發(fā)展的社會資源。由于基層共青團組織自身屬性和職能,在資源獲取、生產方面與社會組織存在一定差距,從而導致基層共青團組織資源供給不足和資源離散,阻礙了共青團工作的發(fā)展,不能更好地應對當前青年群體發(fā)展的新情況與新問題。特別是“當下的團組織結構依然是科層化的傳導機制,運行機制相對固化”[2],對于基層共青團組織與社會組織的協(xié)作化發(fā)展,與青年群體的差異化需求,與信息化時代共青團工作的創(chuàng)新化要求,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三、G省電力提升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的路徑探索
馬克思認為:“組織因外部條件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必然帶來組織的流程再造,一旦組織出現自身不適、組織目標無法實現時,組織變革就成為了推動力量,并成為促使其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重要選擇?!盵3]問題來源于實踐,也必然在實踐中解決。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組織需要繼承發(fā)揚共青團工作的歷史經驗,抓住社會發(fā)展新變化帶來的新機遇,為提升基層共青團組織活力尋求新突破。G省電力在這樣的新機遇下,正視組織內外部的各種挑戰(zhàn)和問題,客觀把握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新特征,在思想引領、工作方式、機制創(chuàng)新和載體構建方面提出以下路徑策略。
1.中國夢背景下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的思想引領方向。正確堅定的理想信念無論對青年自身,還是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幫助廣大青年確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應該成為團組織的首要任務……這是黨對共青團工作第一位的要求?!盵4]G省電力高度重視基層共青團組織對青年員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堅定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時代主題為思想引領方向,積極推進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創(chuàng)新,通過開展“我的中國夢”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強化青年群體對實現中國夢的政治認同與情感認同。在中國夢背景下對企業(yè)員工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通過開展主題團生活、“四史”教育等活動,讓青年員工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各族人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現實選擇;二是增強“四個自信”。歷史證明,只有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信心滿懷地去實現崇高的理想。新時代的國有企業(yè)青年,還需要有底氣共同實現企業(yè)自信、技術自信、生產自信、服務自信,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開辟新的視野、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三是凝聚企業(yè)力量。以實現中國夢的凝聚力來團結廣大青年員工,使分散的理想信念達成共識,激發(fā)青年員工的各種潛能。
2.信息化背景下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的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基層共青團工作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著深刻變化,G省電力積極主動適應這種變化,依托互聯網、用好新媒體,在做好黨建信息化管理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便捷、開放、高效等優(yōu)勢為基層共青團建設注入無限活力。一是建立專業(yè)信息化團建隊伍。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服務和“大數據”分析力強的優(yōu)勢,規(guī)范團員、團干、團組織、團費管理等,同時密切黨團關系。同時,加強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團建業(yè)務信息綜合平臺實現“學習、管理、服務、溝通”功能集成;二是完善團建信息化管理軟件。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等線上網絡平臺等,了解企業(yè)團建信息化的現狀,合理制定企業(yè)信息化的短期目標和長期規(guī)劃;三是緊密結合線上線下共青團工作。打造企業(yè)線上線下團建工作的互動性與緊密性,線上通過團建信息完善、互動信息推送等功能促進青年群體與企業(yè)之間的交流,線下定期舉辦團建活動,以動態(tài)數據實現團建評價的客觀、全面;四是豐富團建信息化工作內容。在團建信息化管理的“大系統(tǒng)”與“子系統(tǒng)”之間,運用個性化定制、互動化呈現的方式,創(chuàng)作由本部門特色的團建融媒體作品,加強團建與企業(yè)文化的融合。
3.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yè)基層共青團的機制創(chuàng)新。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G省電力努力保持企業(yè)在改革浪潮中的核心競爭能力?;鶎庸睬鄨F組織在企業(yè)員工素質提升、幫助企業(yè)獲得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精神支撐作用。在傳統(tǒng)基層共青團組織建制基礎上,G省電力作出以下嘗試:一是堅持“兩手抓、兩促進”強化基層共青團干部隊伍。即一手抓團干部隊伍配備,一手抓凝聚力建設,以企業(yè)實際工作促成長,以具體生產項目促提升,力求錘煉一支“堅持不懈地向更高質量發(fā)展、向更高目標邁進,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青年鐵軍;二是營造基層共青團組織外部聯動機制。即服務于共青團組織與外界相互聯系的機制,主要包括:組織領導機制、資金籌集機制、動員宣傳機制、教育培訓機制、監(jiān)督檢査機制等;三是調整基層共青團組織內部協(xié)作機制。即保證共青團組織工作正常、長效開展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注冊機制、運行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評估反饋機制等。
4.社會治理背景下國有企業(yè)共青團的工作載體構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對于“處于深層次、全面性社會化階段的青年來說,社會組織是青年進入社會的基礎演練場……是青年實現積極參與的渠道和平臺”[5]。因此,基層共青團組織應該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積極建立與社會組織的協(xié)作關系,共同推動共青團的工作載體構建。一是要明確二者關系。我們要重新審視社會組織在共青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明確相互協(xié)作的職能定位,構建與社會組織的新型關系;二是建立“樞紐型”共青團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與社會競爭,淡化原有行政色彩,更好地與青年群體拉近距離,增強共青團組織的社會服務能力;三是主動跨界搭臺。發(fā)揮基層共青團組織在青年員工中的和“引領”作用,推進企業(yè)的項目化運作機制,圍繞黨政關注、青年關心、社會組織所能規(guī)劃、設計品牌項目,規(guī)劃切實可行的中短期項目;四是推進共青團組織扁平化發(fā)展。即縮短科層制結構,將權力下放,實現企業(yè)內部組織干部交流順暢,提高工作效率,讓基層共青團組織真正做到“找得到”、“轉起來”、“有方向”、“運作好”,切實履行好鞏固和擴大黨的青年群眾基礎的職能責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5-5.
[2]劉洋.共青團樞紐型社會組織發(fā)展探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03)81-8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8.
[4]習近平.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續(xù)寫新光榮[N].人民日報,2013-06-21.
[5]陸士楨,王志偉.新時代共青團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的創(chuàng)新性思考[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05)1-8.
作者簡介:高育棟,男,1989年5月,漢族,共青團建設,中級,本科。
李治軍,男,1983年3月,漢族,本科高級政工師,黨建。
趙彬,男,1982年4月,漢族,本科,高級政工師,共青團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