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董仲舒
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曰: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一日不可無君,而猶三年稱子①者,為君心之未當(dāng)立也。此非以人隨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當(dāng)。而踰年即位者,與天數(shù)俱終始也。此非以君隨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p>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yǎng)而不可改,可豫②而不可去,若形體之可肥瘦,而不可得革也。是故雖有至賢,能為君親含容其惡,不能為君親令無惡?!稌吩唬骸柏时偃ヘ实o”,事親亦然,皆忠孝之極也,非至賢安能如是?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92年版《春秋繁露義證》)
【注釋】
①三年稱子:指皇帝去世后,嗣君守孝三年,稱子不稱君,不急于接替君權(quán)。
②豫:《禮記·學(xué)記》中說,“禁于未發(fā)之謂豫”。
【譯文】
《春秋》的記事原則,記人們隨從國君,讓國君隨從上天的意思。認(rèn)為:根據(jù)老百姓的想法,人民不可以一天沒有國君。國家不可一天沒有國君,嗣君還要在國君去世后的三年之內(nèi)稱公子而不稱君,因為在自己心里自己還不可立為國君。這不是讓人們隨從國君嗎?孝子孝敬先父的心理,不是過了三年喪期就沒有了。過了三年喪期還有孝敬先父之心,再過一年才能繼承君位,是和上天的安排相同,這不是讓君王隨從上天的意思嗎?所以要委屈百姓而使國君的想法得以伸張,委屈國君而使上天的安排得以實現(xiàn),這就是《春秋》大義?!?/p>
人接受上天的意思,有喜歡善良厭惡丑惡的本性,這種本性可以修養(yǎng)卻不可更改,可以預(yù)先發(fā)現(xiàn)卻不可拋棄,如同身體可胖可瘦,卻不能隨意改變。所以即使有大賢之人,他能替國君包容缺點,卻不能替國君讓他沒有缺點?!渡袝氛f:“他的君主可以去掉他的病痛。”服侍親人也是如此,都是最高的忠和孝。不是最有賢德的人怎么能做到這樣呢?父親不像父親,兒子就不像兒子,國君不像國君,臣子就不像臣子。
【簡析】
《春秋繁露》繼承了《公羊傳》尊君以成大一統(tǒng)的精神傳統(tǒng),并將其內(nèi)涵概括得更為清晰,比如本選段中“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名言,充分表明了“尊君”的理論基礎(chǔ)乃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本選段第一部分,開口即言:“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一方面強調(diào)在百姓面前必須維護君主的權(quán)威,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君主必須順從天意并接受上天的監(jiān)督管理。然后以國家“不可一日無君”來論證君主的主宰性作用,以“孝子之心,三年不當(dāng)”來說明即便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也和普通人一樣,不可違抗具有普遍性的天意與人性。順著這個邏輯,董仲舒立刻提出結(jié)論,指出《春秋》的大義是要“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這種觀念與《墨子》提倡以“尚同”來尊君,又以“天志”來限制“君權(quán)”的思維如出一轍,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公羊傳》以及董仲舒都受到《墨子》思想影響的結(jié)果。
《公羊傳》和董仲舒都強調(diào)天人感應(yīng),毫無疑問,“以人隨君,以君隨天”與“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這兩句話,重點都在“隨天”“伸天”上面,究其良苦用心,亦如《墨子·天志》中所言:“天子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天政之?!比詠?,“家天下”的君主專制已然形成難以扭轉(zhuǎn)的定勢,墨子和董仲舒都深知難以改天換地實現(xiàn)“公天下”,才不得已寄望于通過“天志”“天意”代替“民志”“民意”來約束、監(jiān)管國君,因此,解釋墨子與董仲舒這些觀念時,歷代學(xué)者都常常引用《尚書》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些格言作為參證。本選段第二部分是從人性論的角度,來強調(diào)世人無論君臣、父子,都必然有缺點,也因此必須要接受一定的管理與約束,如果君、父的缺點沒有及時得到糾正,必定會導(dǎo)致臣、子的“以暴易暴”,仍然是從“普遍性”的“人性論”與“世俗性”的“實踐論”來強調(diào)民、君都需要有所“隨”有所“屈”,與第一部分的文氣一脈貫通。
小知識
《史記》中的性格細(xì)節(jié)
張 達
司馬遷注重寫人物的性格、稟賦,這往往是他用筆的著力點、精彩之處。
司馬遷常常用幾點筆墨就能刻畫出人物最深沉的本質(zhì),如《張儀列傳》的開篇,寫張儀學(xué)成縱橫之術(shù)后去楚國游說,結(jié)果被懷疑為小偷而遭到一頓痛打。他的妻子就對他說:“你要不是因為讀書游說,怎么會受到這般的侮辱?”張儀卻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嘴里嗎?”妻子笑了,說:“舌頭當(dāng)然還在?!睆垉x也笑了:“只要我還有這條舌頭,足矣!足矣!”幾句對話,張儀作為縱橫家加亡命徒的面孔便躍然紙上。
現(xiàn)在常說“細(xì)節(jié)決定成敗”,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關(guān)注就常常在于細(xì)節(jié),不過不是無關(guān)緊要的細(xì)節(jié),而是他們最重要的性格特征,這也是《史記》高出“二十四史”中其他史書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