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上半葉“衛(wèi)生進食”的爭鳴
      ——從公箸到衛(wèi)生筷到公筷

      2021-12-29 19:59:40
      呂梁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公筷衛(wèi)生

      胡 薇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中國式的飯局,不僅僅是為了果腹,更是一種交際。其中最明顯的一種文化指向,是情感連帶的象征。佳節(jié)之日,親友歡聚同席,觥籌交錯、舉箸共食,其樂融融。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圍桌會食的畫面,人們已經習慣通過共食的儀式加深感情。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從疾病預防出發(fā),立足于文明飲食習慣和公共衛(wèi)生角度,開始質疑和詬病傳統(tǒng)中餐共交式圍食方式。特別是人手一筷、同盤而食所引發(fā)的口沫、細菌交叉感染,使得飲食衛(wèi)生的嚴肅課題被擺在思考者的面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家庭、學校、機關等群眾性團體組織中共食已不可避免,一筷戳到底的弊病又亟待改革。如何改革,從醫(yī)界到學界,從民間到官方各種意見紛呈。1922年《申報》常識增刊 “衛(wèi)生”欄目指出:“衛(wèi)生之事,千經萬緯,而最重要者,尤在飲食中之衛(wèi)生。”[1]而飲食衛(wèi)生,主要在進食上講究,各種相應食器、助食餐具的式樣與使用規(guī)范成為各方論爭的焦點。這場20世紀上半葉基于“衛(wèi)生進食”目的的爭鳴,以公箸、衛(wèi)生筷、公筷三種進食助具的討論與施行最為集中。

      一、公箸:災變機制誘發(fā)“衛(wèi)生進食”的初步嘗試

      1910年11月東北鼠疫引發(fā)中國社會各界的普遍反省,隨后以伍連德倡導 “衛(wèi)生餐法”開始,引發(fā)了飲食文明、衛(wèi)生進食的熱潮,“病從口入”的疫后陣痛直接導致民眾視角的變換。進食助具的改革迫在眉睫,為便于分餐而設的公用筷子“公箸”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

      追溯 “公箸”討論的緣起,1915年領導撲滅東北鼠疫的學者伍連德提出的“衛(wèi)生餐法”不容忽略。為防治肺結核病,伍連德提倡使用公箸,即每菜一箸匙輪流共用,私箸私筷不再進入菜盤的進食方式。清末民初,疫災和肺病橫行,死者不可勝數,人心終日惶惶。伍連德提出公箸、公匙之法,有兩個角度的考量。一方面,從傳統(tǒng)食俗出發(fā),使用“公箸”能保留同席共食的親密氛圍;另一方面從衛(wèi)生角度,用專門的公箸搛菜可兼顧防疫需求,減少細菌傳播,解決餐桌上的肺病危險。這顯然是一種面對國情的折衷辦法。但是用公箸分菜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適應每一品中國菜,而且公箸的輪流使用,執(zhí)箸之處的接替摩挲不免感染之嫌。國人“對于食法尤缺衛(wèi)生,吾國相沿習慣,或匙或箸均直接往返由(游)于公眾食物盤碗之中,最為惡習”[2]。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平民百姓之家共食碗中菜肴的情況仍屢見不鮮。

      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現代性的開啟,飲食公共衛(wèi)生的制度化框架也漸次展開。為宣傳、普及進食衛(wèi)生知識,報刊上登載有許多用白話寫就宣傳公箸的文章。1929年《南開雙周》第4期一篇作者署名為大嚼的文章《宣傳用公箸》提到:

      今年開學以后,第一飯廳南門入口處的食堂規(guī)則,最后一條,可以說是失效了!其實它在以往的時期,還不是有名無實?每月起始的那天,食堂每桌放置一筒公箸,給那些好講衛(wèi)生的人們預備著?!?。用公箸可以制止搶菜,每個人都用公箸將菜放在自己吃碟內,然后再自己去吃,自然免去連續(xù)的攫得,所謂有利大家可以均沾些[3]。

      作者明確指出,口沫是導致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夾食同一盤菜極易引起交叉感染。他向大眾推薦的“公箸分食法”是指每桌提供若干箸匙以作公用,并傾向認為這樣使用公箸將避免傳染、確保食品入口潔凈、制止搶菜。這便呼應了伍連德所提出的置公用箸的 “衛(wèi)生餐法”,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是其延續(xù)發(fā)展。但是學生們對“公箸”普遍持無味或無聊的態(tài)度,推行使用公箸的食堂規(guī)則最終以“失效”而告終?!赌祥_雙周》是聞名遐邇的南開中學所編輯的刊物,始于1928年。對公箸的認識和使用,在現代學校南開中學尚且不如人意,引進公箸,在名校南開中學就舉步維艱,那么在其他地方其境況將會更為糟糕了。

      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一些知識分子變“箸”為“筷”,已有“公共筷匙”的倡議。如1931年的《中國衛(wèi)生雜志》上刊載了王祖德的短文《共食惡習》,提醒人們注意共餐之惡習,主張使用“公共筷匙”。該文提出:

      共食習慣,傳染疾病。妨害公共衛(wèi)生至巨。雖最上等社會,亦不能免。蓋相沿既久,已成習慣,不復知其為害矣!……提倡公共筷匙。每人用甲乙兩副筷匙。以甲筷取菜,放置自己碗中。再以乙筷送入口中[4]。

      此法亦主張各人筷子不再進入菜盤的進食方式,但是與先前不同的是置“甲乙兩副筷匙”,一作公用,一作私用。先以公者取,然后以私者納入口中。作者肯定甲乙雙筷之法,但受傳統(tǒng)共餐制的影響,時人對于“公共筷匙”仍有所抗拒,認為此法不合乎習慣且更顯生分。曾立群曾在《宴客須知》中直言:“國人嘗有提倡分食者,其意美矣,未易合乎習慣也。有倡用兩副箸匙者,僅許其一副入口,其另一副備供搬運菜羹自盛貯之器入其個人用之碗盞中。手續(xù)累贅,法屬妥善,亦未宜言普及也?!盵5]人們認為一手交替使用兩副筷匙顯得“手續(xù)累贅”,所以“未宜普及”,因此相關倡議在當時只產生了局部性的影響。

      用箸衛(wèi)生的討論愈發(fā)激烈,學界名人蔡元培也出面倡導“特置公共匙箸”,在當時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931年9月,莊俞、賀圣鼐合編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是為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立三十五年紀念而編印的,分上下卷,收16篇文章,其中有蔡元培1931年6月15日撰寫的長文《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文章表示,三十五年來中國新文化受到歐化影響,“生活的改良得用食衣住行等事來證明”,在飲食方面體現如下:

      吾國食品的豐富,烹飪的優(yōu)越,孫中山先生在學說中,曾推為世界各國所不及;然吾國人在食物上有不注意的幾點:一、有力者專務適口,無力者專務省錢。對于蛋白質糖質脂肪質的分配,與維太命的需要,均未加以考量。二、自舍筵席而用桌椅,去刀而用箸后,共食時匙箸雜下,有傳染疾病的危險。近年歐化輸入,西餐之風大盛,悟到中國食品實勝西人,惟食法尚未盡善;于是有以西餐方式食中饌的,有仍中餐舊式而特置公共匙箸,隨意分取的;既可防止傳染,而各種成分,也容易分配。又舊時印度輸入之持齋法,牛乳雞卵,亦在禁例,自西洋蔬食法流行以后,也漸漸改良[6]。

      蔡元培關注到飲食文化的階段性問題。傳統(tǒng)飲食得以改良,主要在營養(yǎng)、衛(wèi)生兩個方面,也就是在吃什么和怎么吃上有了進步。民國期間,戰(zhàn)禍、旱災、洪災、疫災等頻發(fā),特別是東北鼠疫防控手段的進步,對環(huán)境衛(wèi)生、飲食習慣的轉變等有重大關系。隨著用箸衛(wèi)生的倡議不斷興起,民眾多能改變其心態(tài),效仿西式分餐、食具必各人分認的做法在民眾日常生活也有所滲透。這一階段,時人開始意識到私箸雜下的不妥之處乃至風險,卻又不舍它所暗含的平等化、人情化的交際氛圍。事實上,正是意識到了這種矛盾心理,京、津、滬、鄂等諸多中心城市都在討論飲食衛(wèi)生,試圖推行“公用匙箸”緩解矛盾,不少倡導者適時修正自己的主張,推廣“公共餐具”的使用。在京名士中,推行最具影響力的便是蔡元培,他認可“仍中餐舊式而特置公共匙箸”,指出此中餐西食方法,便于隨意分取食物,“既可防止傳染,而各種成分,也容易分配”。這里,蔡元培采取的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融通簡易措施,將改良飲食習俗上升到文化進步的層面,其境界之高當該稱頌。在不破壞就餐者的親密氛圍的前提下,又可以避免私箸雜下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可謂進食衛(wèi)生的中道。他的主張在當時具有積極的社會感召力。

      二、衛(wèi)生筷:主流意識形態(tài)下“衛(wèi)生進食”的補救

      1934年起,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首都南昌推出新生活運動?!肮纭币辉~已經罕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衛(wèi)生筷”的叫法流行開來。當時政府在飲食保健方面顯示了異常開放的姿態(tài),突出表現在普及飲食衛(wèi)生知識、推助文明進餐上。國民政府衛(wèi)生署還通過“我用我的筷,我用我的碗,自己手巾隨身帶,一切疾病不傳染”的歌謠推動人們注重和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 “衛(wèi)生習慣”。為實現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訴求,“衛(wèi)生進食”的討論與堅持一直持續(xù)中。

      為響應新生活運動這一國民教育運動,《衛(wèi)生雜志》1934年第19期刊發(fā)了系列文章,其中有魯六華的《談談衛(wèi)生筷的利弊》。魯六華精于中醫(yī)醫(yī)道,被譽為“女醫(yī)第一家”,她的《談談衛(wèi)生筷的利弊》一文指出衛(wèi)生筷就是分餐制的觀點:

      我國的烹飪法,講究鮮美,素為世界所公認。共食制的樂趣,也有存在的價值。不過,在人事日繁的現代,在公共團體生活中,共食制難免有妨礙公共衛(wèi)生之處,因流弊所及,不得不設法補救。然吃衛(wèi)生筷,究竟也不是澈(按:應為“徹”)底的辦法。這個問題,有關于公共衛(wèi)生,望熱心于社會事業(yè)的人,注意研究之。因為吃飯問題,是人生最重大的問題呵![7]

      文章先從“我國家族制度發(fā)達”說起,指出“我國這種共食的制度確有深長的意義”。她認為在傳統(tǒng)中國五代同堂,七世同宗的大家族中,親屬團聚在一起同飲同食,可以共享人倫。隨著社會進步,人的社會關系和人情禮儀往往與團體用餐環(huán)環(huán)相連,團體聚餐已無法避免。如若所有食客都身體健康、干凈整潔,不使用“衛(wèi)生筷”,倒也無妨,可“如遇已坐之中,有一人患肺病或患梅毒的,那筷匙傳染,為害非淺”。她進一步指出,有時因苦于紀律關系或職務關系,不得不和病人同桌而食,筷來箸往為病菌擴散打開方便之門。“有先知先覺者,發(fā)明一種補救的辦法,叫做衛(wèi)生筷”。所謂“衛(wèi)生筷”,指的是每餐開飯前,各人將桌上的菜肴分配進自己的盤子中?!靶l(wèi)生筷”既可獲共食制的樂趣,又能避免病菌的傳染,“所以近幾年來,各地團體中,風行吃衛(wèi)生筷的,也著實不少。在浙江一帶,尤其是格外盛行”。當然,也有吃衛(wèi)生筷的不便之處,像同桌人有早到晚到的情形、客氣與否造成箝菜搶奪的現象、湯汁調味不好分享等。仔細辨別,我們能夠發(fā)現,這里所說的“衛(wèi)生筷”實際上講的是分食制,即菜肴上桌后予以分配食用。新生活運動的思想來源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為盡地主之誼,食客間同桌同食、夾菜勸酒的合餐文化逐漸形成制式,以共食為內核所建構出的“和”意識”,與尊崇“禮之用,和為貴”的儒家思想一脈相承。不少倡導者欲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東風,自上而下傳播主流的飲食文化。然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觥籌交錯、舉箸共食”的合餐制與“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食制顯然有所沖突,所以《談談衛(wèi)生筷的利弊》以“衛(wèi)生”為由頭,稱之為“衛(wèi)生筷”?!靶l(wèi)生筷”立足于分食制,魯六華本人也覺得這有礙于傳統(tǒng)習俗,所以她說“衛(wèi)生筷”有利有弊以此來試圖補救。

      《晶報》1936年8月29日佚名《衛(wèi)生筷》一文則從共食制出發(fā)予以討論?!缎l(wèi)生筷》一文中提及的“衛(wèi)生筷”,指的是在當年秋季起上海幾個市立小學參照兒童健康營的辦法,實行“每人備顏色不同的筷子兩雙,一雙是揀菜的,一雙是自己夾入嘴內的”。作者認為:

      我想這個辦法,凡是大家庭或公共食堂,以及在菜館里請客,都可仿行,這是與公共衛(wèi)生很有益的[8]。

      通俗而言,上面的“衛(wèi)生筷”說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雙筷,即一公筷一私筷。但這里的“衛(wèi)生筷”卻源于新生活運動,受德日法西斯思想的影響而提出。在新生活運動中,“以德國和日本為媒介,很多原本并沒有聯(lián)系的元素,得以整合在一起,包裝為新生活運動的核心邏輯?!律睢膬热莅▊€人衛(wèi)生習慣、交通規(guī)則、公共行為規(guī)范等等,都是按照外國人的評判標準來制定的”[9]。政府企圖以此追求國民的生活軍事化。個人衛(wèi)生習慣方面,如《衛(wèi)生筷》說“日本筷子,每餐一副,食后棄掉,也比中國高明一些”,竟然把使用一次性筷子視為高明作法。又所謂“參照兒童健康營的辦法”,可突出運動軍事化的特征。文章在論述使用“雙筷”的必要性和具體內容時,直言“日本”的榜樣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所謂“日本人食后棄筷的高明做法”在作者看來是高度表現了日本人規(guī)矩清潔、迅速果敢的習慣,因此國人也需學習這種習性,才能成為隨時流血拼命、誓死效忠國家的良民。如此雙筷雖然簡易可行,但其思想來源與真實目的難以讓國人欣然接受。

      《晶報》1936年9月30日發(fā)表的芳菲《雙筷雙匙與各客菜》,從題目來看,很顯然是接著《衛(wèi)生筷》而發(fā)表的?!峨p筷雙匙與各客菜》一文醒目指出“因共食制有礙衛(wèi)生”,在講述傳統(tǒng)共食制有礙衛(wèi)生的實況后,它談道:

      因此醉心歐化的,便說西洋人的吃法好了,不然就用東洋人的筷子,吃過了飯以后,便把筷子丟棄了?,F在上海的菜館,已有仿照東洋人的筷子的,不過對于共食制度,還是一樣[10]。

      文章說學習“東洋人”不得要領,拋出“吃各客菜”的方略,“吃各客菜者,每人一份,一湯一菜,都用小碗小碟,菜多的一碟之中,也可以按放幾種菜”。稍加比較,我們會看出,“吃各客菜”實際上是襲用了魯六華的說法,如此分盤而食,有新瓶裝舊酒之嫌。《談談衛(wèi)生筷的利弊》尚且意識到“衛(wèi)生筷”有其弊端而對“衛(wèi)生筷”有抑有揚,而《雙筷雙匙與各客菜》則過于抑中揚外,甚至是將使用衛(wèi)生筷視作西方的舶來品,忽略了衛(wèi)生筷并不是哪一個民族的原創(chuàng)的事實?!安贿^據中國老饕家說,中國菜非共食不可,整翅全鴨,寬湯大碗,方顯真味,中國的吃飯,要守中國的本位,不能西化咧”,如此態(tài)度和行為,必然行之不遠。

      綜上所述,新生活運動中倡導的“衛(wèi)生筷”,開始主張分盤而食,進而有主張“雙筷雙匙”的,但是這種吃法很快被否認,而主張“吃各客菜”,不過三者在歸位到分食制上則是一致的。蔡元培所倡導的“特置公箸”無可厚非,但是在新生活運動中它竟然被棄之不用,而是背離中國傳統(tǒng)和時代發(fā)展情形,在“衛(wèi)生筷”上折騰不已。“衛(wèi)生筷”的論爭,矛盾重重,困難重重,最終只限于論爭而已。

      三、公筷:作為進食助具領域的建樹

      20世紀40年代末,“公箸”一詞被通俗地稱之為“公筷”,“公筷制”正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飲食衛(wèi)生的討論和衛(wèi)生進食的倡議、呼吁,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心態(tài)結構的改造 ,行為習俗的變遷起到了催化作用。由于學校是最能形成群從相應、久而成習的社會空間,易于推行公筷,不少有識之士仍著力從學校進入,其間以陶行知的校規(guī)制定與上海高校的推行極具影響力。

      在民族抗戰(zhàn)的艱難歲月,力行者陶行知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親頒《育才衛(wèi)生教育二十九事》,其中第十條規(guī)定“用公筷分菜”,《育才學校之禮節(jié)與公約》中飲食公約之四規(guī)定“公筷取菜,另碗分菜”。陶行知所制定的“公筷”的教規(guī)與他的教育經歷相關。早年陶行知赴美留學,接受西方科學技術的熏陶,深感歐美科學進步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也對陶行知產生了很大影響,學成歸國后,他便毅然選擇了科學教育并積極從事舊教育的改造。陶行知尤其重視育才學校的科學教育,并領導學校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不斷有新的建樹??茖W教育同樣著重飲食衛(wèi)生學,決定了陶行知改革學生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決心,堅定了他制定“公筷”的飲食公約。陶行知認為,進食方式的選擇與堅持,以認知與自覺行動為前提。陶先生規(guī)定每張飯桌上放公筷,并帶頭使用雙筷制,以防止“病從口入”。此后,該校畢業(yè)的學生都有了用雙筷的習慣。

      1948年2月4日,《益世報》有一短訊名為《講求衛(wèi)生采公筷制,徹查游擊不遺余力》。涉及公筷的這則短訊是這樣的:

      ×桌同學因體格欠佳,于是處處講求衛(wèi)生,一早便先至桌前關照,并置公筷二雙,他桌亦先后效之,蔚成風氣[11]。

      上海高校食堂采用公筷制,“公筷二雙”雖為“體格欠佳者”的衛(wèi)生之舉,但并未遭受眾人排斥,他桌也未覺有不便之處,反而“先后效之,蔚成風氣”。由此,公筷逐漸成為一種新習俗。公筷在學校這一群從相應的氛圍中推行效果甚佳,但鑒于國人長期用一雙筷子吃飯已成習慣,大眾移風易俗的自覺性原動力欠缺,公筷真正走進全民日常飲食中去,還是任重道遠的。

      四、結語

      以1915年伍連德倡導“衛(wèi)生餐法”為標志,艱行20世紀前50年的衛(wèi)生進食時潮,使得否定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中國傳統(tǒng)進食衛(wèi)生的陋習漸成社會共識。有關進食助具的改革和試行方法的討論,集中并影響最大的有公箸、衛(wèi)生筷、公筷三種方式,并由傳染病防御、社會公共衛(wèi)生向學校教育、餐桌文明等領域滲透。從公箸到衛(wèi)生筷再到公筷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間受歷史條件的限制,討論與施行被國家力量強力介入,試圖對人們的飲食衛(wèi)生行為規(guī)范以法律明文的形式予以界定。此外,一些學者與學校教育組織尊重民情民意,力避沖突,適時調整倡導策略也是促成轉變的誘因。20世紀50年代以后,學者與社會各界對餐桌衛(wèi)生文化的關注戛然而止,全社會逐漸回歸至“私筷亂夾菜”的舊轍老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西方文化的激蕩,深入到廣泛的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傳統(tǒng)餐桌文化陋習的被詬病和助食用具改革又重新凸顯。但是,社會整體并未引起較大轟動。直至2002年底爆發(fā)的非典事件,公筷、公勺等應對性衛(wèi)生進食助具被專家提倡并施行,曾引起廣泛關注。然而隨著疫情的結束,公筷制又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災難中,為防止疫情通過口沫擴散,民眾對公筷公勺制的呼聲空前高漲。特別是公筷制的倡行已有前車之鑒,這對下一階段衛(wèi)生進食的討論與施行既是機遇也有挑戰(zhàn)。

      猜你喜歡
      公筷衛(wèi)生
      使用公筷
      品牌研究(2023年6期)2023-03-01 06:51:04
      使用公筷
      品牌研究(2023年5期)2023-02-25 08:13:14
      使用公筷
      品牌研究(2023年4期)2023-02-19 08:58:22
      長公筷 傳遞愛
      福建輕紡(2022年4期)2022-06-01 06:26:20
      用公筷吃飯
      用公筷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1:30
      衛(wèi)生與健康
      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
      衛(wèi)生歌
      打造衛(wèi)生改革的“升級版”
      韶关市| 儋州市| 太仆寺旗| 永年县| 维西| 黄梅县| 深泽县| 泽库县| 汾西县| 台东县| 乐亭县| 崇阳县| 江都市| 巫山县| 云梦县| 永德县| 赤城县| 秦安县| 莱阳市| 武山县| 连山| 张家界市| 公安县| 柳林县| 屏南县| 中西区| 揭东县| 瓦房店市| 米泉市| 滕州市| 海林市| 夹江县| 突泉县| 宁远县| 徐汇区| 依安县| 观塘区| 石棉县| 鄂尔多斯市| 文安县|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