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在家里走動消食,我在手機推送上看到一句話,就隨口念出來,大意是說,感情靠不住,只有錢才靠得住。
娃在旁邊聽到,突然好像很感慨似的,說:“其實錢也靠不住啊。彭德懷年輕時曾經(jīng)賺了點錢,后來換了軍閥,那些錢全變成廢紙了?!?/p>
我問他在哪里看來的,他說是《紅星照耀中國》。
這本書是他們這學(xué)期的課外必讀書目,于是我把書拿過來,翻到相關(guān)片段,確實有這個細節(jié)。彭德懷年輕時脾氣壞,差點要被族人溺死。逃出家庭后,他干過礦工拉風(fēng)箱,當(dāng)過鞋匠、燒堿工,修過水渠,攢了一些錢,但換了軍閥,原來的紙幣全變成廢紙。
從此之后我就魔怔似的,一想起錢,就想起彭德懷。真沒想到必讀書目還有這樣的作用。
去年冬天去北方旅行的時候見到積雪,我建議娃嘗一嘗。他說:“媽媽,你是衍太太嗎?讓我吃冰!”
這聯(lián)想來自魯迅《朝花夕拾》里的《瑣記》。里面寫到,冬天水缸里結(jié)了薄冰,小孩們愛吃冰,沈四太太看了就大聲說“莫吃呀,要肚子疼”,害得孩子們被父母罵。但衍太太卻和藹地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泵菜埔粋€很有童心、很能理解孩子的大人。
我沒想到自己竟然會跟衍太太這個并不光彩的形象扯上關(guān)系。不過我覺得僅僅這個聯(lián)想,娃的書就沒有白讀。
其實,他的語文成績很差,有一年甚至還要補考。我之所以不著急,就是因為我們經(jīng)常這樣閑聊。閑聊中我知道,他能運用讀的書,哪怕就是這樣極為微小極為無厘頭的運用。他有他的路徑,通過這個路徑,總有一天能達到這本書更深的地方。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讀過魯迅的書。那時候?qū)嵲诓幌矚g魯迅,猜不透與他有關(guān)的題目的答案。而老師們給出的學(xué)習(xí)方法,我覺得很難。因為當(dāng)時的我,沒有擁有自己的路徑,也無法運用老師給出的路徑。
如果穿越回去,我想提醒那個愁眉苦臉的小孩,讓她注意衍太太鼓勵孩子吃冰這樣的細節(jié),我想,這起碼可以讓她覺得,對一本書的閱讀角度有很多。
繼續(xù)說《朝花夕拾》。有一次我跟娃翻舊賬,說起他以前的某件錯事。他很生氣我舊事重提,說:“媽媽,過去的事情,你為什么要朝花夕拾?”
他這么一說,我的憤怒一下子轉(zhuǎn)移了,注意力來到這個成語的特殊運用上。我注意到這個成語的運用在這里有很奇妙的效果,它與“秋后算賬”之類的說法不同,因為詩意而減輕了咄咄逼人的質(zhì)問性質(zhì)。同時,也正因為他的運用并不準(zhǔn)確,歪打正著地減輕了母子間對立的力量,成為我們對話的潤滑劑。
說了這么多,我想說的是,課本是可以很有趣的。
之前我看到一些批判中小學(xué)教材的文章,說現(xiàn)在的課程編選很有問題,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
去年娃讀《射雕英雄傳》時,看到黃蓉設(shè)計的名菜“廿四橋明月夜”,這道菜用了火腿這個材料,他說,這不是金庸瞎說。因為那一學(xué)期的歷史課本上有“衣食住行”這么個欄目,里面恰好提到北宋時期火腿剛發(fā)明出來。黃蓉的時代,火腿產(chǎn)生了,正好被有品位的人所喜愛,這一切就對上了。
那么,是因為我娃特別會活讀活用嗎?負責(zé)任地說,并不是。
節(jié)假日的時候,我最喜歡讓娃的同學(xué)來家里玩,他們的聊天經(jīng)常讓我樂不可支。
有一次,是俊俊他們來我們家,我讓他們讀一下劉長卿的《尋南溪常道士》:“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屐痕。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p>
背誦的時候,我把“過雨看松色”中的“看”字背成了“見”字。他們指了出來,我靈機一動問他們,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澄澄說,看是仔細地看,見只是看見。俊俊說,看是主動的,見是被動的。在這個討論中,他們忘記了我背錯的事實,而我因為這個討論記得更牢了。我覺得這是孩子教會我的。
還有一次,是董董在我家。他們在背誦課本里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p>
我想逗他們多說點話,便問,你們最喜歡其中哪一句?董董說他最喜歡第一句。我問為什么,他說:“按邏輯講,應(yīng)該是客路青山上,但這句詩里說客路青山外,這個‘外字很特別,寫出那種云霧繚繞的感覺;本來應(yīng)該是行舟綠水上,這里說行舟綠水前,這個‘前字也很奇怪,不知道為什么是在綠水前,可能是俯視效果。所以這兩句很特別?!?/p>
當(dāng)時,董董只是十歲,但我覺得他說的這一段,幾乎可以是一篇詩歌鑒賞的雛形。
我把這些孩子們無意聊到的,關(guān)于課本也好、課外書也好的一切靈光妙語記錄下來,想等他們?nèi)说街心甑臅r候提醒他們:你們曾經(jīng)多么有趣,能讓一切貌似乏味的東西點石成金。
(楊立軒薦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