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蔣登雨
1.寧夏大學文化旅游學院,寧夏中衛(wèi) 755000;2.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六盤水 553004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的親近感、文化的交流,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詩與遠方終于走到了一起,文旅融合進入了大發(fā)展的時代,研學旅行作為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卻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旅行,需要結合課程大綱對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層次與系統(tǒng)性的挖掘[1]。在研學旅行活動中融入“文化元素”,一方面可以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夠實現文化和旅游的真正融合,促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
然而,現有針對文化研學旅行的研究相對較少,一些學者基于不同類型的文化元素進行了研究,彭松林[2]分析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的基礎、優(yōu)勢和前景;金晶[3]對文旅結合背景下博物館研學項目的設計開發(fā)提出了建議;馬率磊[4]分析了研學旅行為中小博物館帶來的挑戰(zhàn),并提出了應對策略;杜芳芳[5]分析了研學旅行與鄉(xiāng)土文化傳承間的內在關聯和實施路徑。也有部分研究者以具體文化單位為研究案例,分析研學旅游的現狀及意義,如蔡穎以中國科舉博物館為例,分析了博物館研學旅行對科舉文化傳播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陳胤丹[6]分析了西安市紅色研學旅游發(fā)展的優(yōu)劣勢;宋燁[7]以夾江手工造紙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研學旅行中發(fā)展現狀及問題,并提出可行性措施?,F有文獻多側重于從某一具體方面對文化研學旅行的開發(fā)進行研究,均是對某類型文化旅游資源在研學旅行中的開發(fā)進行探索或者案例分析,缺少對文化元素整體在研學旅行中應用的樹立與設計范式的討論。
教育即是通過文化育人,研學旅行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身就有極強的文化內涵,其產品的開發(fā)由于需要緊密結合學校教育課程體系,而具有文化普及、文化課程、文化教育和文化體驗的文化特點[8]。因此,在研學旅行的開發(fā)中要加強對文化資源的重視。文化資源不同于其他資源,不僅具有文化性,還具有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意義和傳播發(fā)展的深層次價值[9]。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逐漸轉變,文化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中的關鍵要素。以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開發(fā)的研學旅行,不再拘泥于一般的文本式傳統(tǒng)教育,能夠讓學生走出課堂,實現文化的親身體驗[10],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同時,文化旅游資源搭建起人類的現在與過去之間的橋梁,其中蘊含的前人的精神財富,對于中小學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養(yǎng)料。開展文化研學旅行有利于當代青少年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之情[11],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
基于文化元素的中小學研學活動課程的設計必須遵循四個基本原則,要立足教育性、突出實踐性、加強融合性、確保安全性[12]?;顒觾热荼仨毥Y合鄉(xiāng)情、市情、省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等設計不同的主題,實現研學旅行的目標。同時,課程設計要注意少說教,多分享;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活動中充滿快樂。讓一次研學活動成為孩子們一段有溫度、有生命力、有精神內涵的人生旅程[13]。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對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內容明確指明,小學生階段以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為主要內容,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要內容,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要內容,因此,設計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必須結合鄉(xiāng)情、市情、省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yè)等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同時,將文化資源或文化元素融入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從本質上看,這樣的課程體系更加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我關系的整合[14]。
寧夏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可以從以下22個方面的活動內容開展,包括紅色革命遺跡(六盤山),歷史名勝,黃河文化研究,絲綢之路研究,長城遺址探究,西夏文化,沙漠生態(tài)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鄉(xiāng)土變遷文化(新農村建設、調莊移民),博物館、美術館、科普館,自然和野外活動體驗,著名大學,高新企業(yè)和現代化工廠,國防教育體驗,現代農業(yè)體驗,傳統(tǒng)文化體驗,非物質文化考察,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及工藝制作體驗,食品和傳統(tǒng)小吃體驗,銷售、商業(yè)體驗,志愿者體驗等多維度。
1.赴青銅峽黃河水利樞紐研學旅行。通過實地登上水利樞紐參觀學習,了解草土圍堰工程、青銅峽水利樞紐的原理和作用,了解青銅峽水利工程的修建是自然資源和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讓學生了解黃河文化,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立志努力學習,建設美麗家鄉(xiāng)。
3.通過研學活動,深刻理解黃河文化,教育學生激發(fā)自覺投身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決心。
4.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會觀察思考、合作交流,逐步養(yǎng)成舉止文明、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寧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適度坡降,利用獨特的地理條件,睿智的古人“天塹分流引作渠”,自此,“一方擅利溉膏腴”,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引黃灌溉傳奇。兩千多年古渠潤溉,獨特的經濟、軍事、生態(tài)地位,賦予了這一區(qū)域在中國北方版圖形成、農耕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特殊意義。
寧夏水利博物館坐落于水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的青銅峽峽口地區(qū)(見封三圖6),青銅峽水利樞紐下黃河右岸,館內共設序廳、千秋流韻、盛世偉業(yè)、水利未來、水利文化、水利人物六大部分23個單元,全面展示了2000多年來寧夏深厚的水文化積淀和千秋流韻的治水歷史。是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文化強國、弘揚黃河文明及建設沿黃經濟帶戰(zhàn)略部署,展示寧夏源遠流長的水利發(fā)展史。
圖6 寧夏青銅峽水利樞紐(見正文第66頁)
1.登上水利樞紐:主要參觀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目睹水電站、溢流壩、閘墩等岸邊擋水壩,體會黃河之宏偉,歷史之悠久。
2.進入水利博物館參觀:主要參觀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歷史、寧夏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感受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
3.手繪草土圍堰原理圖、凈化水實驗:通過手繪草土圍堰原理圖,實操凈化水實驗,促進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團結協(xié)作、多思多動的能力,同時激發(fā)學生自覺投身保護母親河—黃河的意識和決心。
1.開營儀式:研學輔導員到學校進班介紹課程實施方案,重申研學目的意義,進行安全教育,明確研學旅行各項要求;宣誓、授旗。
2.途中活動:研學輔導員強調行車途中和旅行中的注意事項,講解當天的活動程序,介紹青銅峽黃河水文的基本情況,研學輔導員途中引導學生開展休閑小活動,如拉歌比賽、講述有關黃河的知識,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展示自我。
3.參觀寧夏水利博物館的活動:聽講解,了解塞上江南的由來,“我的家鄉(xiāng)”主題的講解展示,學習并合唱“保衛(wèi)黃河”歌曲,集體合影留念。
4.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實地參觀活動:了解青銅峽黃河水利樞紐工程的工作原理,進行草土圍堰原理圖繪制,在黃河邊進行凈化水實驗,了解黃河水力資源的基本情況。
5.活動小結:分組完成《研學旅行學分評定表》的各項評價內容要求。
1.安全保障:行前對研學基地環(huán)境進行安全排查,消除安全隱患;建立《安全應急預案》,對學生進行行前安全教育,全程對學生進行跟進式的安全提示與警示。
2.交通保障:按照國家《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選擇交通工具,及時向學生宣講交通安全知識和緊急疏散要求。
3.師資保障:每班配備1-2名輔導員或專業(yè)帶隊導師,所有輔導員均接受過完整體系培訓,活動進行三級管理,總指揮、帶隊導師、輔導員分工負責。
4.食宿(餐飲)保障:根據國家《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服務規(guī)范》選擇餐飲及住宿服務提供方,安排專門人員對食宿場所和服務質量進行督導監(jiān)督;活動全程輔導員將負責學生的飲食起居及健康巡查,積極應對各種突發(fā)的食宿安全問題。
5.醫(yī)護保障:提前調研和掌握研學營地周邊的醫(yī)療及救助資源狀況,配備應急救護藥品、醫(yī)藥箱,活動全程及時關注學生的健康狀況,如有學生生病或受傷及時送往醫(yī)院治療,妥善保管就診醫(yī)療記錄。
6.學生保險:旅行社為學生單人單次投保額度為220萬,包括責任險保額100萬元/人,意外傷害險保額20萬元/人,車輛座位險100萬元/人。
1 組織準備
(1)學校領導、學生家長代表和旅行社負責人共同成立領導機構,共同協(xié)商制定本次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方案,簽訂《研學旅行三方協(xié)議書》,明確任務,分工負責。(2)召開學生家長專題座談會,向全體學生家長介紹此次研學旅行課程方案,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建議,取得家長的廣泛理解與支持。(3)召開帶隊老師及研學旅行輔導員協(xié)調會議,明確分工,溝通協(xié)作。(4)召開學生研學旅行活動行前報告會,向全體學生介紹此次研學旅行課程方案,明確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確保全體學生的旅行安全和研學實效。
2 教師準備
(1)教學服務:第一,承辦方提前向研學基地和相關接待單位負責人說明本次研學旅行課程內容要求和注意事項;第二,根據本次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需要,承辦方每班配備1名專業(yè)輔導員,承擔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和課程相關內容的講解,并協(xié)助基地工作人員及時解決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第三,根據本次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的學生人數,校方每班需配備1—2名帶隊教師,負責引導和督導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2)出行服務:第一,在研學旅行活動中,輔導員全程陪同并及時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隨時向學生介紹課程內容、清點學生人數、提醒安全注意事項等;第二,本次研學旅行設立應急安全小組,及時針對各種突發(fā)事件,啟動《安全應急管理預案》;第三,本次研學旅行配備常用藥品及器具,輔導員和帶隊教師隨時觀察每位學生身體狀況,如有身體不適,及時提供幫助。
(3)現場溝通:第一,所有工作人員保證手機24小時待機,隨時保持聯系暢通;第二,研學旅行輔導員統(tǒng)一著裝。
3 學生準備
為了本次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應積極配合帶隊老師以及研學旅行輔導員的工作。
(1)思想準備:有任何突發(fā)情況第一時間告知帶隊老師或輔導員;注意個人的人身安全,看管好自己攜帶的物品;行車途中禁止解開安全帶、不許嬉戲打鬧,愛護車內衛(wèi)生;活動中內要文明出行,注意保護課程資源。
(2)知識準備:青銅峽水利樞紐對寧夏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我國較為著名的水利工程還有哪些;了解草土圍堰的原理;你如何理解“天下黃河富寧夏”?
(3)物品準備:學生需自備研學手冊、筆、閱讀的書籍,隨身雙肩包或小挎包,零用錢;保溫水杯、水壺、遮陽帽、傘,必備藥品(如暈車藥、創(chuàng)可貼等),以及其他所需物品。在出發(fā)前對物品數量進行清點,在返回前也需再一次清點物品。
(4)閱讀教材:二年級語文《清澈的湖水》、四年級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河流—黃河》、八年級語文《敬畏自然》。
見表1。
表1 活動實施流程
1.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研學準備、狀態(tài)、過程、效果和突出表現等方面的20個細則。
2.評價過程:可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3.評價方式:可采用研學者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和輔導老師評價相結合。
4.成績認定:學校可將學生在本次研學旅行活動中的綜合評定成績,納入綜合實踐活動檔案。
1.研學旅行課程組織機構: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安全小組。
2.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安全預案。
3.致家長的一封信及回執(zhí)。
4.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手冊。
首先,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綜述,探討了文化元素在研學旅行中的意義與作用;其次,通過調研走訪對寧夏研學旅行活動相關的文化要素進行梳理;最后,以寧夏境內資源積淀雄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的黃河文化為案例,設計出有課程名稱、課程目標、研學基地選擇、課程內容、課程活動、課程保障、研學旅行多方活動準備、活動具體實施流程及課程評價的完整體系的文化研學課程設計范本。以文化要素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各地區(qū)文化旅游資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類型文化資源之間也具有一定的依存性,因此,要對本地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梳理,整合可供研學旅行應用的文化要素,以達到盡可能多角度、全方位體現文化價值的目的;第二,要依托本地文化資源狀況,圍繞文化要素所突出的教育主題豐富活動形式、加強文化體驗,才能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從而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第三,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課程大綱對文化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從鄉(xiāng)情、市情、國情出發(fā),深挖文化資源內涵,以潛移默化提高學習者的文化素質;第四,要細致研學旅行活動方案,在課程設計、活動準備、人員配備、服務保障、活動流程、課程評估等多方面對研學旅行活動層層把控,推動活動的順利實施。
除此之外,研學導師在文化研學旅行課程的落地實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積淀與文化素養(yǎng),還需要一定的教育技能,如何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合理的引導、輔助和評估,以及如何培養(yǎng)和激勵研學導師隊伍,是筆者在下一步研究中要重點探討的問題。